丁德煜
题记:何谓屏翰?其一,谓屏障辅翼。《明史·张翀传》:“国家所恃为屏翰者,边镇也。”其二,喻国家重臣,《诗·大雅·板》:“维屏,大宗维翰。”
众所周知,当年,清王朝为了嘉奖唐崖土司王雄镇荆南,为朝廷挡住边患,成为楚蜀屏翰,所以敕建牌坊“荆南雄镇、楚蜀屏翰”,这“楚蜀屏翰”既是指唐崖土司这个政权、机构、“治所”,也是指土司王(赞赏语气)。
区区千字短文是载不动唐崖土司作为“楚蜀屏翰”这本厚重的史书的。本文要交代的是唐崖土司城“治所”这个狭义的“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的外围工事、屏障,是以题为《“楚蜀屏翰”之屏翰》。用大白话说,就是《唐崖土司城的围墙》。
站在唐崖土司城前面的唐崖河对岸,面对唐崖土司城。遥想土司当年金戈铁马,旌旗猎猎,那种恢弘油然荡然于胸。在那冷兵器时代,这座恢弘的城池的城防工事可以形容为金城汤池了。土司先驱们的选址令人叹为观止!
在今天看来,唐崖土司的城防工事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上看,土司城选取的尽是天然屏障。其西面屏障,即土司城的背面,皆是崇山峻岭,敌人要想从此攻入,几十里以外便是人迹罕至的群山,等他翻山越岭攀上土司城背后山顶,再向下要进入土司城仍然算是远距离奔袭,人早累趴下了,再强的弓弩皆已委顿。而这边以逸待劳,来犯之敌焉有不败之理?北面屏障远至手扒岩。这里别看今天两岸都是公路,还有一桥飞架。当时两岸河水阻隔。土司城周围的人要往如今的尖山集镇那个方向走也只能在悬崖峭壁上壁虎一般紧贴石壁,手脚并用沿着人工开凿出来的巴掌大的一个个石窝侧身向前挪动。敌人要想打进来,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面是浩荡的唐崖河,这可是真正的护城河。其上游峡谷里乱石耸峙,而且都是土司自己的地盘。下游峡谷在没有修建朝阳电站时,水面狭窄,水流湍急,滩口繁多,乱石犬牙交错,逆流而上同样不便舟楫之利,根本不可能从水路攻入。即使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土司城守兵居高临下,无需武器,仅以檑木滚石便可叫敌方鬼哭狼嚎沉入水底喂王八。南面屏障是贾家沟。贾家沟绵延六、七华里,峡谷森森,石壁巍巍,悬崖垂直落差最大处超过100米,崖上荆棘丛生,林木密密匝匝,望之则毛骨悚然,也是一道天险,在这四道天险的拱卫下,土司城居民哪有战火之虞!
从微观上看,土司还在核心区,亦即城区再行加固。修建了内城墙。土司认为最薄弱部分的部分是西面,即城后面的广大区域,于是由近及远先后修建了四道城墙。北面,土司沿着碗厂沟内岸修建了城墙,名副其实的深沟高垒。东面与唐崖河平行,在张王庙背后修建了东城们一线的城墙。这一线的城墙其实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将张王庙隔开,因为当地土家风俗认为把庙宇置于城内不吉利。
南面贾家沟离城很近,又是很深的峡谷,一人一棒即可守住口岸,雄关漫道真如铁。因此土司在这一面干脆不修城墙不设防。当然,在我们今天看来,贾家沟要作为一个军事要塞,简直是个笑话。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处风景倒是恰如其分,而且是一处一线串珠的风景。贾家沟如一绺绿色的玉带格外诱人,蓬蓬勃勃,郁郁青青。纵向的贾家沟与横向的唐崖河的交汇处有一座石桥。就是这近旁一家姓贾的邀集大家修建的。其实这贾家沟原本叫沙田沟,就是因为这家姓贾的到来才得以易名。当然这已经是改土归流以后的事儿了。贾家到现在才经历7代人。
贾家来此落脚以后,由于时代的变迁,沙田沟的拱卫之利演变为阻止交通、沟通之害。于是公议修桥,要让天堑变通途。
桥面由两块长约3米多的长方形石板构成,桥墩平面类似于船形,建于水底基岩上。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过桥向北,即进土司城,桥连接着上岸的石梯,石梯陡峭,时人称为“七十二步朝天马”。马,在这里是“码头”的意思。从台阶的宽度以及踩踏磨损的痕迹可见当时这个码头还颇为繁盛,历时悠长。桥南约5米左右有一石碑,高约1.35米、长1.40米。石碑上有铭文,为“贾家沟修桥及路序”,立于“皇清光绪三十四年”,石碑各部分以榫卯穿斗连接,且隼接于作为底座的基岩上。石碑碑文对于贾家沟桥及道路重修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其大量篇幅用于记录捐资重建的人名以及所捐数额,亦对碑文撰写者、镌刻者,以及重修所用石材提供者、石匠等内容进行了记载。
沿贾家沟溯流而上,就到了“明锅二口”景点。古人曾将相关景点归纳为“上有天生二桥、中有明锅二口、下有蛮王二洞”。明锅二口就是峡谷中挨着的两个圆形水凼,枯水时节,上游的水流经第一口锅,流满溢出后再流经第二口锅。这两口锅可是出奇地深哦!据唐崖土司后裔覃国安介绍,民国之初,覃氏土司族人用4蓬稻草搓成长绳捆在人的腰部往“锅”里放,结果第一人放下去后杳无音讯,又放第二人、第三人,都不敢下去了。过了很久第一人却从北面覃家祠堂旁边一个洞里钻了出来,意外重逢,大家欢天喜地。由于明锅二口终年碧水长存,致使周围鸬鹚等水鸟此起彼伏,时人便经常伏于岸边以箭射鸟,烹食饮酒作乐。这不禁使人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来。
由明锅二口继续上游,便到了“九道拐”。改土归流之后,“楚蜀屏翰”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屏翰之屏翰也失去了意义。而百姓仅从“七十二步朝天马”过贾家沟仍然不便,于是人们又从“九道拐”这里弯弯曲曲地修了一条通达两岸的羊肠小道,因为有许多“之字拐”,时人才命名为“九道拐”,“九”乃概数,并非只有九道拐。沿着“九道拐”下谷底,谷口密林中有高大的松树、桦树,高达20多米。下到谷底才知道,无限风光在峡谷。峡谷干干净净,碧水长流,溪水清澈见底,溪间石头光滑溜圆;坎急时哗哗啦啦,坡缓时丁丁冬冬;流经水草处细流脉脉,流经阳光处如锦似锻。虽有不速之客,依然百鸟欢歌,呼朋引伴,清脆悦耳。
再往上,忽见左岸“苍鹰”盘踞于悬崖之上,离地20米,大自然的造化,使这只雄鹰嘴喙栩栩如生,这便是谷中一景,老鹰嘴;复前行,溪中一块石头酷似一只乌龟,当地人俗称乌龟石。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疑出土司城。于是我调头返回九道拐。虽然意犹未尽,终觉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