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 徉 在 巴 风 土 韵 里
暮春三月,百花盛开;艳阳高照,春风浩荡。巴文化研究会会员一行二十多人于3月30日抵达巴东县野三关镇采风,深入探究巴文化原始素材,浸润土家民间文艺因子。
野水渡旅游公司运营中心位于野三关镇,该公司聚力乡村民宿建设、文化景区建设,立足于把民俗文化融入旅游,让旅游带动农村产业,全力践行“乡村振兴”国策。这个项目的构思起源于恩施州巴文化研究会,是研究会十二年来一批专家学者前仆后继支持的结晶,是研究会诸多既有学术价值、又造福社会的金点子之一。
当天下午,会员们马不停蹄、迫不及待前去近距离参观四渡河特大桥。你有可能多次从大桥上“飞奔”宜昌,但是,如此近距离地、全面地、从容地饱览大桥雄姿还是很难得的。大家知道,四渡河特大桥是沪渝高速公路锁钥之一,建成于2009年11月。桥长1365米,主跨900米,塔顶至谷底高差650米,桥面距谷底560米,时为世界第一高度特大悬索桥、第一次采用火箭弹发射先导索,另有多项技术,均为国内建桥史上开先河之壮举。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夕阳斜照下的四渡河特大桥格外壮美,两根铰链犹如倒扣的长虹,两端黄色的塔基与两岸青山绿树形成鲜明对比,格外醒目。宛若腾龙横空出世,成就了一道绝美的人间风景。在大山深处、在我们这个州、在我们身边成就了这么一处(当然,绝非一处)壮景,一种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厉害了我的国。我即兴口占一绝
再创新高世界殊,巴乡天堑变通途;
同心戮力高科技,且待狂徒拱手服。
这座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桥,正在由巴东人亲自再创造世界第一:巴东佳友旅游发展公司将围绕其周围打造景区,利用四渡河大桥底部检查、维修通道,建设玻璃栈道,还将在这里兴建蹦极设施,这肯定又是“世界第一”。该公司目前已经投资了一个亿,最终将达到94亿元。
仰视伸入天际的奇峰怪石、俯瞰深不见底的峡谷,我们的眼球又被一条步游道所吸引。步游道从大桥西端曲曲折折绕到对面山上、下到河谷,操着各种口音、下到河谷探险猎奇、不到谷底非好汉的游客,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胖的瘦的去去来来、上上下下劳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
为配合这次采风活动,胡见明还特邀了一批我州民歌高手齐聚野三关,发酵民间文化,艺术再现土家风情。他们都是土家民歌响当当的角儿。其中,黄再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尔嗬)代表性传承人,他还能自己创作、演唱山歌、情歌。周红英人称周二姐,是来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在2000年在全州山民歌大赛中获金奖。谢小萍,湖北省(山民歌)非遗传承人,有着恩施“土家歌王”之称的谢小萍和她的丈夫周维寿是一对山歌金凤凰。一年一度的中国“女儿会”,他们都会受到特邀;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利川、长阳、来凤和重庆等地采风。谢小萍搜集记录了30多本山民歌,共有1000多首。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组到恩施采风,两个月后,谢小萍夫妇如愿以偿地到了北京,恩施的土家山歌通过中央电视台飞向了全国。张凤娥的山民歌获得过湖北省民族地区民歌演唱大赛金奖、第二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一根冬竹笋》获“娇阿依杯”渝黔湘鄂民歌大赛三等奖。
晚上,野水渡公司主办的民歌晚会把当天的活动氛围推向了高潮,众多民歌手登台献艺。张凤娥的歌高亢悠远,谢晓萍的歌婉转缠绵,周二姐的歌土色土香,黄再秀的歌幽默风趣。还有用纯粹的土家语演唱民歌的,现场掌声雷动,我们这一些人也大饱眼福,大饱耳福。
在随团活动中,受到民歌手的鼓舞,我也随兴哼唱起来,我一哥们儿打击我唱得不圆润。好在武陵山区巴文化研究宿儒、恩施巴文化研究会、巴文化杂志创始人邓斌顾问,多次鼓励我代表巴文化研究会与民歌手互动,说我嗓子圆润,唱腔婉转。我多年来热衷于学习研究民间说唱,大量收集、创作民歌,也就和锣打鼓、滥竽充数,帮着酝酿氛围。
胡见明带领我们到水布垭库区领略大美清江、巴人发祥地。
水布垭水电站,是清江梯级开发的龙头枢纽工程。其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高达233米,这又一个世界第一!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超过200米的面板坝!200米以上甚至被部分专家认为是以碾压堆石为坝体主干的面板堆石坝的禁区!它是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葛洲坝的第三大水电站,2009年,水布垭以绝对实力摘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在浩瀚的库区,乘着漂亮的机动船,页轮犁浪、银光闪闪。浩瀚无垠的水面、奇形怪状的山峰、刀斩斧切的悬崖、晶莹剔透的瀑布令人目不暇接。群峰倒退,远天入怀。手机、照相机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水布垭,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不久前,经9位国家级专家和17位湖北省巴文化研究专家实地考察、评审,巴东县水布垭镇升格为中国廪君文化之乡。谈笑风生中,期盼已久的武落钟离、三里古城映入我们的眼帘。对廪君故里有着深入研究、赤子情怀的郑国晋先生一路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三里城和廪君东向的一些细节,对研究巴国历史、固化廪君行止有着很高的考古价值。我们的眼睛追逐着天山相接之际的三里城,它大气磅礴、雄浑险峻、城郭依稀。它三面环水、三面绝壁,山上绝壁形若垒起的城墙,海拔1300米,独立而峻绝。依山而筑的人工城墙延伸至南面绝壁的天然城墙,恰好将三里城完整封锁,形成了三里城壮丽的绝世景观。山脚下便是景色绝美的十字江。清江、支梭河与磨刀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一条天然的护城河。
2009年以来,家居巴东水布垭镇的巴文化学者郑国晋以盐阳温泉为地标、以史书记载为依据、以三里城地貌为特征、以香炉石等早期巴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佐证,撰写的《武落钟离山应是巴东县水布垭境内的三里城山》系列文章,证实了廪君故里唯有三里城才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廪君是巴人的先祖,恩施土家族的老祖宗。廪君“筚路蓝缕,书创世之神话;自强不息,开巴国之基业。功盖夷水,德追炎黄”(郑国晋赋)。廪君文化虽不是巴文化的全部,却是巴文化的源头。有郑国晋随行,对于许多巴文化研究会会员而言那真叫不虚此行。
我们的船在一个废弃了的古渡泊了下来,先期爬上岸的人回身将船里“”颤颤巍巍”的老老少少拉扯上岸。仰头看山顶,山在云端,沿着林中小径我们攀藤附葛、飞岩走壁,艰难跋涉。幸好沿途有专业的、非专业的山歌手助兴才让大家不至于痛不欲生,而是痛并快乐着。突然间,有人在我们头顶喊话、唱歌,我猜想,他们能站在我们一众的头顶,不知在我们前面走过了多少曲折坎坷。纸巾在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过程中告罄,我们撸起袖子抑或扯开上衣的下摆擦去不断涌出的淋漓大汗,虽然是行进在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峭壁上,也终于看到了山丫的“曙光”。
崖壁小路的转弯处突然冒出一流接亲的队伍,约有二、三十人。人群中最显眼的当然是羞涩的新娘子,个儿高挑,身材苗条,面若满月,桃之夭夭。“八仙”很是卖力,吹唢呐的鼓着腮帮、敲锣鼓的挥起棒槌。悠扬热闹的乐音余音袅袅,回荡山间。最吃力的应该是那些背嫁妆的。他们用当地特色的竹背篓,背着那些传统样式的柜子、箱子、火盆,碗盏家什不一而足。累了,就用随身携带的特制打杵,支撑着歇气。打杵上端的横担垫在背篓底部,增加一点平衡感。嫁妆过背,在我州应该是巴文化故里一大特色。新人被接到位于水布垭梯子口村一户蒋姓家里----梯子口村是野水渡公司的一个试点基地,组建了相关专业合作社与农民进行对接。我猜这户蒋姓人家在古代就应该是当地大户人家。一正两厢房,土家人又称为“撮箕口”。他家利用当地的优质石料,请石工用錾子将石头规整成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的墩子石或者块石来装饰家居。房子选址在一个较高地势,院坝外边,用墩子石浆砌起来,这样抬升的院坝坎子有两米多高,为了小孩的安全,上面还加了相当于栏杆的防护墙,也是与下面一模一样的墩子石,从对面远看很是壮观,厚重。院坝地面全部用板石铺就;整个房子的下部全是用板石封装,上部用木板封装。三面阶檐全部用墩子石框砌,处处方方整整,干干净净,体体面面。新娘子到家后换踩堂鞋、接蜡、喊礼、牵拜、放引窝蛋、交亲,一应俱全,巴文化研究会会员有幸又一次全程见证土家族传统婚礼,有幸成为“剧中人”,吃长桌宴,喝摔碗酒,唱敬酒歌,跳摆手舞,热闹非凡。
组织一次活动,搭建一个舞台,领略一批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学艺术,徜徉在巴风土韵里,此乐何极!
原载《风雨兼程》(团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