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义长的头像

唐义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08
分享

跳动在大山里的音符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她的绿荫的。

——泰戈尔

跳动在大山里的音符

文/唐义长

正如泰戈尔所言,教育事业就是叶的事业。每一名教师就是一片绿叶,孕育着祖国的花朵。

一说到教师这两个字,总会让人想到春蚕、蜡烛、孺子牛……从古至今,人们给予教师太多赞美:教师用爱心撑起爱的晴空,教师用生命诠释职业的无私和伟大。尤其是山村教师,在大山深处竖起一块块丰碑,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前行,山风吹来读书声,一眼望去,一间简陋的小屋,伴着山花、鸟鸣、呐喊声……

山村教师的内心很明亮。他们信奉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实践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喝着山里的水,吃着山里的粮食,长着山里的性格,在大山之中勤勤恳恳地播种着知识的种子、希望的种子,他们的爱,像一条长河,恬静,淡然,泛着微微的涟漪。

一九六二年八月,太阳流光溢彩,如火如焰;阳光挥洒金色,铺展希望。花季年龄的郎茂梅刚从甘龙中学毕业。她的家乡甘龙区猫山大队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大队完小教师欠缺,以至于许多孩子过了入学年龄还没有进学堂。尽管郎茂梅才初中毕业,但在当地算得上是有点文化的人了。

郎茂梅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溪,满身洒着细碎的光亮,透明的溪水匆忙流淌着。小时候,一有空闲时间,郎茂梅与伙伴们便去小溪边玩,捕捉鱼虾,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

猫山大队的支书郎茂群是个快口快心的人,心地善良,一连几天都在为大队完小教师紧缺的问题发愁。

有一天,他来到郎茂梅家里,说现在大队学校正需要教师,动员她去猫山完小当民办教师。母亲听了很高兴,郎茂梅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但又充满好奇,她担心的是自己文凭不高,生怕教不好,对不起父老乡亲。

郎茂梅深知,读书是农村孩子走出大山、实现梦想的唯一出路,尤其是看到那些失学在家和因贫困而无法完成学业的孩子时,她下定决心,要全身心投入工作,尽职尽责,把爱洒向山村,做一名合格的民办教师。

郎茂梅迈上三尺讲台的那年,刚满十八岁,心情像小鸟在蓝天上自由飞翔一样。

猫山完小办有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班的学生三四十个左右。尽管班级不多,全校学生加上教师,约两百来人,但给山村增添不少热闹的气氛,多了几分喜悦。

完小校舍很简陋。教学楼是木房,也混有砖石结构,显得很旧很老。门窗的玻璃几乎没有,加上年久失修,一到冬天,寒风刺骨,冷得学生直打哆嗦。为了能暖和身子,郎茂梅便让学生从家里带些稻草来。中午休息时间,就组织学生编毛扇,教学生用两根竹棍或木条将稻草压紧,再用稻草绑起来,扎成蓑衣大的块状,一块挨着一块,固定在窗子上,当玻璃用,遮挡寒风。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一点,烧有木炭,就提一个烘笼来学校,最底层铺上一层灰,中间放木炭,最上面又盖上一小层灰,这样木炭燃烧时间会长一些,学生可以暖暖手。

一下课,同学们都挤在一起烤火,有说有笑的,有的还带去土豆、大豆,饿了烧着吃。

完小的办公室十分凌乱,办公桌也不像样,仅有一个抽屉,里面放着黑板檫、粉笔等教学用具。桌上摆满了书籍、作业本,还有两瓶墨水,红蓝色各一瓶。墙上挂着一个三角板。

每天上课前,郎茂梅就拉开抽屉,拿出黑板檫和粉笔。教室桌椅破旧,地面凸凹不平。学校没有水电,学生要喝水得去附近的水井,用手捧着水喝。教室十分阴暗,阴天的光线暗得看不清书本上的文字。

然而,来读书的学生很乖,很听话,都能克服困难,学习用功。

郎茂梅酷爱学习,她四处找书看,不懂就问,不断扩宽视野,提高知识水平。她工作认真,细致入微,潜心钻研教材,整理教案,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针对性辅导,手把手地教,赢得学生与家长的喜爱。

可惜,第二年,郎茂梅调到甘龙区田坝完小,孩子们都舍不得。

郎茂梅回忆,那个年代生活十分艰苦,工资也低,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工资仅五块钱。

在这种十分艰苦的环境下,郎茂梅始终在大山深处坚守着。

一九六四年九月,是郎茂梅改变命运的一年,对于她来说永远也忘不掉。

一天,郎茂梅得知县里要统一招考教师的消息,她高兴得跳了起来,那天晚上彻夜难眠。

她立即报名参加招考。

白天,郎茂梅认真上课。晚上,她点着马灯,找来些书籍复习备考。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交通闭塞,群众出行大多数靠步行,赶场天卖点东西只能肩挑背驮。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喂养一匹马,方便进出拉点物资,有时还可以跑点运输,赚点盐巴钱。

郎茂梅要去县城考试,就得提前一天启程。甘龙区到松桃县城一百多公里,中途要经过四川省秀山县,才到松桃。那个年代,跑车的少,很吃香,你得对师傅客气点。从甘龙到松桃每天只有一趟班车,有时根本就没有,去晚了赶不上车,只能等第二天的了。

凌晨两三点钟,郎茂梅就起床了。

母亲为了女儿能赶上车,也起来帮着做吃的。母亲在厨房忙前忙后,郎茂梅就收拾行李。母亲煮的面条很香,热气腾腾的,郎茂梅最喜欢吃。

郎茂梅吃完饭,就出发了,去离家约二十公里的区里车站等车。

“闺女,路上小心点,一定要争气,相信你一定能考上。”临行前,母亲送出家门口,反复叮嘱郎茂梅,还将滚烫的几个鸡蛋塞进布包里,让她在路上饿了吃。

接过布包那一瞬间,郎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她告别母亲,打着火把,背着包,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山村的羊肠小道上,一边走一边寻思着母亲说的那一番话。

郎茂梅穿过丛林,翻山越岭,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天都睁开了眼,才赶到甘龙。

“师傅,等-等-我,等-等-我,我要去松桃县城。” 老远听见班车已发动的声音,郎茂梅气喘吁吁地边跑边喊。

上了车,车上挤满了人,郎茂梅选好位置坐下。

车发动了,在大山里蜿蜒爬行。

郎茂梅看着车外的风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郎茂梅回忆,因路途遥远,路况也不好,一路颠簸,车如蜗牛一般,当时赶到县城都已是下午了。

郎茂梅从来没有去过县城,第一次看到城里那么多漂亮的高楼、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热闹非凡的电影院,算是开了眼界。

所幸,县教育局吃住全包,住的地方是一个宾馆,宾馆不大,但干净整洁,环境舒适。食堂做的饭菜也不错,很合胃口,早餐吃包子、馒头、面条,中餐晚餐都有肉,让她感到十分幸福。

她暗想,明天一定要好好发挥,沉着应战,争口气,考上正式工作,今后才有更多的机会进城。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几天,郎茂梅正在教室聚精会神地上课,突然接到通知,说她考上了正式的教师,就是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了。

放学后,她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七八里路平时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那天她一路飞奔一路歌,一口气就跑回了家,急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家人都替她高兴好一阵子。

随后,她被分配到甘龙区麻阳完小教书。

学校偏远,工作条件极差,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去。教师依旧很缺少,一个老师得上两三门课,有的老师更多。郎茂梅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不拈轻怕重,一去就任一年级的班主任,班上学生约三十几个,承担数学、语文、体育、音乐等课程,基本上是一个班包揽。

当时,工资每个月二十块,是民办老师的四倍,提高了许多。转正后,每个月工资加到二十六块五,再加上三十斤粮食。粮食也不完全是大米,有时也会杂点包谷。

工作一年后,通过亲戚介绍,郎茂梅认识了在甘龙粮站工作的一个小伙子。他叫冉茂康,个子高大,身材魁梧,工作也认真,为人憨厚朴实,郎茂梅对他很有好感。

一九六五年十月,郎茂梅与冉茂康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

翌年,大儿子出生了。

面对大儿子的到来,家人都乐开了花。郎茂梅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还经常走访留守儿童家庭,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走出大山。

一九六九年八月,因工作干得出色,郎茂梅调入十字完小。在学校,她除了上课,还要负责打钟。学校的钟很简单,就是一碗口大的钢管,长约八十公分,用一根细小的铁丝捆着,挂在走廊上方,长年月久,表面都生满了锈。

“当-当-当”,上课或下课时间到了,郎茂梅用一根小铁棒一敲,钟就响起来,学生要么一窝蜂跑出教室,要么一窝蜂冲进去。

面对儿子幼小,学校工作任务重,郎茂梅每天都是两头跑。

天刚蒙蒙亮,郎茂梅早早起床张罗起来。喂好猪,给儿子做好吃的。然后,将儿子给婆婆带,就急匆匆赶去学校。

每天早出晚归,郎茂梅根本没有多的时间陪伴儿子,有时候儿子饿得呜呜直哭,婆婆就抱着走一走,逗一逗,或者找点东西给他吃哄一下。

课堂上,郎茂梅不仅教孩子们为人处世、行为礼仪,更多的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她经常与学生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对比较调皮的学生,她总是耐心交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上来。

郎茂梅上课很有趣,她给学生讲历史英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会又哄堂大笑。郎茂梅找来些连环画、故事书等给学生看,教育学生要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今后学会感恩,报效祖国。

郎茂梅擅长打乒乓球、唱歌。中午,他就教学生打乒乓球、短跑,让学生劳逸结合,锻炼身体,提高意志力。有时带学生在操场上做老鹰捉鸡、踢毽子等游戏,有时唱唱歌。

那时,学校提倡勤工俭学,郎茂梅与男教师一道,带领学生参加劳动,下地开荒,种花生、种茶叶、种红署、种蔬菜等等,获取少量收入,补贴学校开支。

郎茂梅教学方法灵活,合理巧妙安排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与时间,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对于学生不会做的题目,她总是运用多种方法,一直讲到会做为止,每天放学时都是口干舌燥,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在十字完小,郎茂梅一干就是十年,先后又出生了三个孩子,她与丈夫一边工作,一边将几个孩子拉扯大。

家里、学校,成为郎茂梅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工作量大,有时郎茂梅干脆就把学生的作业本带回家,等孩子睡着了再改,常常要忙碌到夜深人静。

郎茂梅十分关心班上的学生,每当学生家庭困难面临失学时,郎茂梅就将自己的工资拿出一部分给学生交学费,支持继续读书,鼓励他们从小要树立远大志向,只有努力读书,今后才有出头日子。

学校有一名女代课老师,长得眉清目秀,可身体不怎么好,患有支气管炎,家庭经济困难,没有钱看病,就拖着。许多学生的家长以为这名女老师患的是肺结核,十分担心会传染给学生。

郎茂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随后,她不仅给钱让女老师去看病,还劝她去参加考试。后来,她考上一所重点中专学校,毕业后还被安排到省城一单位工作。

以教师职业为荣,以教育事业为重,倾全部心血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郎茂梅虽扎根于偏远山村,却能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她注重学习,经常看书,还自修中专文凭,潜心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理论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郎茂梅不仅教学业务过硬,爱岗敬业,兢兢业业,更是爱校为家、爱生如子。她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不是父母胜似父母,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

“我对得起学生却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我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比花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多得多。”郎茂梅坦言。

一分耕耘自然有一分收获。迄今为止,郎茂梅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已经耕耘三十个春秋,虽然付出许多,但郎茂梅始终在偏远学校默默耕耘、矢志不渝、无怨无悔,曾放弃过多次调到条件好的学校的机会。

“因为爱这里,做叶的事业,很甜蜜。因为舍不得孩子们,让孩子们有书读,能走出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郎茂梅朴实的话,道出她对教育工作的无私的爱。

她所教的一批又批学生也学业有成,实现自己的理想,其中二十多名优秀学子走上不同工作岗位,有的在政府机关、有的在航空领域、有的在教育战线、有的在卫生系统……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

每年,郎茂梅教过的学生都从天南海北赶回来相聚。看到他们一个个都学业有成,有所作为,再回想当年那一张张充满渴望和稚气的脸,郎茂梅感到无比欣慰。

“郎老师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从来不打骂我们。上课特别用心用情,很生动,很有趣,课堂上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许多学生回忆起郎茂梅的上课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如今,郎茂梅自己的几个孩子通过勤奋学习,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事业有成,儿孙满堂,家庭幸福美满。

一九九五年三月,郎茂梅光荣退休。

她说,回想这些年的工作历程,我只是像许许多多的教师一样,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也和许许多多的教师一样,付出真爱、竭尽所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无限追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