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高寒阴湿地区的金厂、马营、池坝接壤连畔,属于同一个地理单元。怕麻烦的武都人合并同类项,把这三个地方简称为金马池,简捷而明快,一听就耳熟,一看就明白,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这块平均海拔飙过两千的地区,气候特征、物产品类、民居风格、风土人情等都迥异于低海拔地区。
金马池的盛夏迷人而短暂,恰似人的花季青春,美好却易逝。八月三日,有机会参加武都区文联组织的“汇集文艺力量,讲好武都故事”赴金马池主题采风活动。采风的中巴取道蒲池,沿着蜿蜒曲折但却平整光洁的硬化公路盘旋而上。随着海拔的节节升高,体感也随之清爽起来,白龙江河谷地带的蒸腾暑气被甩在山下。车子在葱茏中穿行,林木、溪桥、人家、村庄恍若桃源,云雾、悬崖、峭峰、远山如诗如画,车行景异,景随车移,车里的年轻人也渐渐活跃起来,说笑调侃,气氛欢快。车子在海拔两千米以上乱石山顶观景台前停了下来,大家纷纷下车四散浏览观光。观景台前凭栏处,清风徐来,岚烟飘渺,极目高天流云,遥望远山近水,顿觉心旷神怡,飘飘欲仙。
观景台离山顶垭口只有咫尺之遥。稍事休息之后车子继续前行,片刻之间便到垭口,梁那边高山草甸、林木松峰、庄稼药田、山舍居落、村树炊烟的迷人风光立即映入眼帘。中巴转过一个又一个的山湾,一会儿在梁峁上行驶,一会儿又没入草海盆地。天似穹隆,笼盖高原大野,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如茵的草原、苍翠的松林、蓬勃的药田和生长着青稞、燕麦等冷凉作物的庄稼地,折射出翡翠般的光芒。大家尽情地呼吸着从窗外飘进来的带着泥土和青草芬芳的清新空气,仿佛完全置身于一个硕大无比的天然氧吧。云中金马池,这块神奇的土地,把城市人难以领略的盛夏舒适怡情慷慨地赐给了走向大自然的人们。此次采风,既是对高原山川大地的朝拜,又是一次对二十多年来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巡礼。
车在龙沟山梁上盘绕徐行的时候,凭窗北望,在武都区马营、池坝与礼县草坪乡交界地带的向阳缓坡山湾,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坐落着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村庄,农舍错落,村路串联,白墙青瓦,绿树掩映,静谧而清秀,诗意而迷人,弥漫着乡愁,流露着别样韵致,隐藏着遥远的记忆。顺梁走着走着,往左侧车窗外一看,梁下山湾小树林里静卧着一窝秀美迷人的小山村,屋舍俨然,灵秀宁静,青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绿树在轻风中摇曳,村子周围的湾地里生长着幪幪的大黄、当归等中药材,刚出穗的青稞、燕麦,结荚的蚕豆,正在扬花的洋芋,还夹杂着一些菜田。我打开高德地图一查,这个仙境般的小村子叫孟家庄,一个见一面就永远忘不了的地方。
车过池坝乡政府所在地,虽然未作停留,但仍能感觉到它的发展变化。和我三十年前见过的池坝相比,我已完全找不到老池坝的影子。这所经过多年发展打造的高山小村镇,硬化改造过的街道平坦整洁,店铺摊点排列摆放有序,货品种类丰富,人流物流明显不同于一般村庄,略显繁华。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小中心的地位,使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担负着向全乡村庄传递政策信息、辐射文明教化、推动经济发展、带动整乡脱贫致富的职能。
车到红土道,我见到了与隆兴韭山、千坝牧场极为相似的高山草甸,而且还看到了几个在山下休息区摆摊卖韭花的农村大嫂,10块钱3把,算是很便宜了,我心里有点怪她们太实诚,没有外地大景区旅游商品推销商的精明与狡诈。这里的野韭花和家乡隆兴韭山的野韭花一模一样,只有高山草甸才能见到。采摘野韭花也是一件辛苦的事,头顶烈日,饥渴难耐,实属不易。我很欣赏池坝乡能够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的前卫意识,这项工作已经启动,虽然接待设施还不完备,但可喜的是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高原的风光旖旎秀丽,但高原的植被却异常脆弱,经不起放牧、采药、工程开挖带来的破坏。为了保护草原植被,防止游客踩踏草地,红土道草原观光区还专门搭建了木质观光踏步,在各地旅游业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这种环保意识,是很值得赞赏的。在草坡山顶观光平台放眼四望,北面远处海拔3000多米的铁甲山主峰耸入云天,周围群山围拱,形成天然屏障,维系着方圆百里的生态系统。眼前丘陵状连绵起伏的草甸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翠绿明净,时而静如处子,时而风吹草低,一派明媚的景象,一幅清丽的自然画卷。以此为背景拍出来的照片、视频美感效果大增。美景当前,山下休息区遮阳帐篷里,同行的书协、美协、音协、摄协的会员,受自然的熏陶和启迪,创作灵感泉涌,兴致勃勃,纷纷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他们或对景当歌,击节起舞;或笔走龙蛇,现场创作书法作品;或泼墨挥毫,丹青作画;或长枪短炮,捕捉最美瞬间,将蓝天白云、高原风光、田园村庄、林间珍禽定格在自己的镜头。文艺工作者只有在这特殊的创作环境中,才能感悟自然和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的真谛和源泉。
在马营镇陈家塄坎村,我信步在阡陌地头,村头巷尾,农户院落,和干活的人搭讪,和留守老人们聊天,和在这个打工挣钱的黄金季节难得一见的青壮村民交谈。我想知道这片高寒阴湿地区的风土人情,人们的生存之道,他们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因为我的祖先,我的父母,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陈家塄坎村的村民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居住在一道小平坝里,住房选址一般都在避风向阳的山湾台地,居住比较集中的片区屋舍俨然,篷檐比邻;而那些单家独户则分散在山坳湾地,绿树掩映,恬静淡雅,墙头树木青果挂枝,门前瓜田菜地生机勃勃,时闻鸡鸣犬吠,偶见小桥流水,展现出高山地区清丽独特的田园风光,别有一番韵味。有的农户院落里还停放着用篷布苫盖着的私家小汽车。人们居住的房屋一般都保留着传统土木旧宅,现浇新房大都修在厢房位置,而且高度绝对不会超过正房。老式旧房一般都有足够的开间和进深,高屋厚墙带储物楼棚,上七下八,御寒效果很好,经济实用。金马池高寒阴湿,只能种燕麦、青稞、蚕豆、洋麦、洋芋之类的冷凉作物。不过随着人们养生观念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近些年这些杂粮的市场价格已高于主粮,如果碰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也有不错的收入。云上金马池虽然高寒阴湿,却是许多中药材的适生区,当归、党参、大黄、黑药等中药材在这里长势良好。金马池历史上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家家有药田,人人会种药,遇上好天色,加上人勤快,往往都会带来可观的收入。即使在大集体的时代,金马池的中药材种植也是远近闻名,种药收入曾帮助这里的人们维持生计,度过困难时期。那时他们的手头比川坝人要宽余一些。低海拔地方的人们看着眼热,曾群起而效仿,但都因气候不适宜种药而失败。大自然一只手赐给金马池冷酷严寒,另一只手却赐给了他们得天独厚的财富源泉。
阳历六七八月份是金马池的黄金季节,这个季节的金马池是迷人的,也是繁忙的。但和大部分农村一样,庄里很少见到青壮年人的身影,他们绝大多数都出门打工去了,家乡的美景难以挽留他们挣钱养家的脚步,种庄稼、种药的收入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开支需求。外出务工的人走后,家里怎么办?一般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有老人的,把孩子留给老人照看,年轻夫妇双双出门务工挣钱,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养家的钱通过手机转账转给家里;二是家里没有老人的,老婆留下陪孩子读书,条件一般的在本地学校上学,条件稍好点的在城里插班借读,大人陪读。也有中途没活干回家看看的。大多数打工人是在年关迫近的时候,怀里揣着、卡里存着拿汗水换来的真金白银,顶着风雪踏上回家路的。大年三十晚上一家团聚的时候,其乐融融,细算一帐,人在本钱在,打工的收入远多于种植业的收入。于是,有了来年新的谋划。年复一年,模式不变,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化解着难以取舍的矛盾纠结,念着那本难念的经。但归根结蒂,终有一天,漂泊的人们要回归故土。要是家乡有已成气候的支柱产业,人们就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挣钱,不用撇下老人孩子千里万里地去外地打工了;要是家乡有优质的教育、卫生资源,谁也不愿意花大钱在城里托关系、租房子供娃读书,一个头疼脑热也得进城上市、县医院花个千儿八百才能看好。
云上金马池和所有的山村一样,呼唤着可以赖以生存的大产业,呼唤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呼唤着好的学校、好的医院,呼唤着全新的生活方式,呼唤着漂泊孩子的归来。我想这一切都拥有之日,就是乡村振兴宏伟目标实现之时。
我一直在想,乡村振兴振兴什么?深入农村就能找到答案,不外乎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培育支柱产业、强化倾斜教育、卫生资源的配置、转变生活观念、引导形成新的生活方式等等。金马池地处偏远,但却没有天高皇帝远的孤寂。国家惠农政策的光辉同样照耀着这片云中热土。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网络的普及、数字化的覆盖,旅游业的悄然兴起,金马池通向外界的窗口訇然中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片神奇的土地,将绽放出耀眼的光辉,成为高山之巅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