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独一松的头像

独一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31
分享

走泸定

人这一辈子,想去的地方很多,但真正能一一走遍的几乎没有。即便是那些可以周游列国的外交家,跨国公司的老总,艺术界的巨星,探险者,职业旅行家,也不可能把足迹踏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宇宙浩瀚无际,大地广袤无垠,人生白驹过隙,谁能用有限的生命去丈量无限的山川大地呢?

拿什么来弥补这种缺憾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看电视。我平时最爱看央视《航拍中国》栏目,足不出户就可以像神仙一样,从天空的视觉饱览九州山川,了解天南海北的风土人情,还可享受到免费的解说,效果一点都不比跟团扎堆看景点差。

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孩子们去远处旅游了。女儿家和外甥家就剩下我和老伴以及姐姐、姐夫四个老人。古稀之年,余生有限,时光稍纵即逝。大家一合计,何不趁这短短的几天假期出去走走。姐夫是位七十年代初的老兵,有着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说能不能去大渡河看看铁索桥。我非常理解他思想观念中那脉根深蒂固的红色基因和军旅情结,再加上大家也都没去过,一致附和他的提议。我打开百度一查,还真有去泸定的客运班线,赶车交通也方便。于是,我们便开始了这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5月3日,我们一大早就乘343路公交赶往成都新南门客运站,比较顺利地买到了上午9点的一趟车。发往泸定的班车全部是那种八座小客车,虽然视野不像大巴那样敞亮,但乘坐还算舒适,车速也快。

人都说最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这话不假,对于没有走过的旅程,更是如此。但我们这趟旅行由于车小窗户低,并没有充分领略到窗外的山川风光,要看外面的景色,必须低头歪着脑袋往外看,很吃力,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闭目养神。只是偶尔从闪过车窗的路牌上得知是到了哪里。

凭直觉,我感到离开成都后我们是一路西行。原以为川西僻

远,去的游客不会多,谁知实际情况和我的想象大相径庭。原来我们走的正是川藏线,去西藏、去康定、去泸定的人多了去了,一路上车流滚滚。尽管是全程高速,但还是遇到了几次堵车的状况,到服务区想找个停车的地方都难。

就这样,走走停停,走过蒲江,走过雅安,走过天全。过了天全不久,我们的车子便一头钻进一座不知名的大山的肚子里,在隧道中行进。这条隧道真长,感觉比兰海高速的西秦岭隧道还要长。大概过了二十分钟左右,才驶出长隧。车子一出隧道就下了高速,在匝道倒拐处回望,刚出来的那个隧道口上方“二郎山隧道”五个大字映入眼帘!啊,这就是二郎山呀,久闻大名,今日第一次见到它的真容,就像见到一位无限崇拜但又从未谋面的英雄一样,心里多少有些激动,耳边油然响起“二呀吗二郎山,高呀吗高万丈”这首几十年前耳熟能详的老歌。那是一支歌唱解放军战胜艰难险阻修建二郎山公路英雄业绩的歌,至今吟来,仍然是那样回肠荡气。

二郎山是雅安市天全县与甘孜州泸定县的界山,是川藏线上的第一座大山。五十年代在没有大型施工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战士们硬是靠钢铁意志、血肉之躯和创造奇迹的双手,在二郎山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上开出了一条通往西藏的公路。现在去西藏的车途经二郎山时都走了高速隧道,全长13459米的二郎山隧道,东进西出,穿山而过,省时省事,便捷安全,很少再有车辆走那条扶摇直上云天的老公路。说实话,我倒是渴望有机会能走走这条天路,领略二郎山这座川西名山的雄浑壮阔,目睹当年筑路英雄们的业绩!

从二郎山隧道出来,下高速驶入通向泸定的318国道,没走多远,就看见一条大河自北向南奔腾而来,碧涛汹涌,拍岸击崖,势不可挡。这就是大渡河!第一次看见这条闻名于世的川西大河,便对它肃然起敬,不仅仅是它桀骜不驯的天胎野性和气势磅礴的自然力量,更多的是和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那些英勇悲壮的历史故事!

看见了大渡河,泸定县城转眼也就到了。这个坐落在二郎山西麓大渡河畔的小县城,依山傍水,清奇秀丽,小巧玲珑,是典型的山水小城镇。

小城只有两条主干道,一条是滨临大渡河,以当年飞夺泸定桥战斗的指挥者之一、共和国开国上将杨成武名字命名的成武路;一条是南北向贯穿城区的城中主街。夹制县城的东西两山,山脚间直线距离充其量也就是一公里左右,两山之间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非常有限。受地形地貌特殊地理条件的制约,县城内的房屋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看起来都不小,沿街楼房都是二三十层的高楼,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结果。

泸定县城虽小,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城市功能区划简洁紧凑,肝胆俱全。由于红军飞夺泸定铁索桥的名气,小城常年游客不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旅游打卡地。街面上商旅游人络绎不绝,市场繁荣,店铺毗连,农林特产和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店掌柜和山货摊主变着法子热情招揽顾客。市民安居乐业,生活井然有序,既有繁荣的街市,又有清容峻貌的灵山秀水,一派安宁祥和的小城景象。

去泸定的游客,绝大部分是奔着大名鼎鼎的泸定桥去的,我们此行也是一样。泸定桥就在泸定县城边,我们到达泸定后直接在泸定桥东桥头广场下车,老远就看见广场上人山人海,准备游览过桥的游客排起了长龙。我们顾不上吃饭,急忙在附近找了家旅馆,登记好住宿后就立即前去排队,等候体验过桥。

利用排队等候的时间,我顺便在网上查阅了泸定桥的有关资料,并在桥头南侧河堤护栏边拍了好多铁索桥的侧面照片和游客过桥场景的视频。看到桥下深不见底的滚滚激流和荡悠悠凌空高悬的铁索桥,真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泸定桥是一座悬空架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它最早是因康熙皇帝亲自命名并题写桥名而出名。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出于军事需要及藏汉贸易便利的考虑,下旨修建泸定铁索桥,并御笔亲题桥名“泸定桥”,意为发生在清初的昌侧集烈之乱已平,泸河已经安定。泸定桥结构特殊,造型别致。桥身由十三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其中底链九根,扶手四根。每根铁链由862至977节铁环相扣,均由熟铁锻造,共重21吨左右,桥身净空101.67米,宽2.9米,犹如十三条巨蟒横空出世。桥台全用条石砌就,形如碉堡,下设落井,用生铁铸成的地龙桩与卧龙桩锚固铁链。桥亭为典型的明清建筑,檐牙高啄,古朴大方,造型别致。亭脊游龙走兽栩栩如生、十分壮观。

泸定桥自建成以来一直以军事要塞和藏汉交流的重要通道著称,被誉为“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关第一桥”。

1935年,红军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让这座见证了关乎中国革命生死存亡之战的名桥更加蜚声中外。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两个旅增援泸定桥。中革军委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一军团第一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担任夺桥主攻任务的红四团,其前身是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是一支有“铁军”之称的英雄部队。红四团在大渡河西岸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二连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二十二名夺桥突击队。

5月29日,红四团到达泸定桥西,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下午4时,夺桥战斗打响,军号嘹亮,杀声震天,红四团第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敌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光溜溜的铁索,向对岸冲击。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占领了泸定城。经过两个小时生与死的较量,血与火的搏杀,光明与黑暗的角逐,干净利落地夺下泸定桥。与此同时,红一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也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四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一举粉粹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一页。

毛泽东同志也为此而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丽诗句,泸定桥自此名扬中外,巍然屹立于大渡河上,向后人展示着不朽的革命精神。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过桥时曾经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也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今天,我们几个年届古稀的老人,毫不在乎那些奉劝高血压、心脏病、恐高症患者和老年人不要过桥的免责警示,既然来了,就非要在泸定铁索桥上走一回才心甘!游客长龙一寸一寸地向前移动。为了避免索桥超载的安全隐患,游客管理中心专门在两端安排了安全管理人员,对排队游客设卡分批次放行,每人收取保险费5元。

终于挨到我们要上桥了。我们就要踏上当年红军勇士攀爬过的铁索桥,心情有些激动。眼前的泸定桥已不是当年那十三根光溜溜的铁索。为了保证游客安全,游客中心已经在铁索链上铺上了桥板。先是在九根底链上按五公分左右的间距横向铺上一层宽度六公分左右的窄木板条,然后又在窄木板条上面纵向铺出左中右三条人行木板路,全部由宽度三十公分左右的木板拼接而成,中间一条宽,由三块木板并列前后拼接,两边两条窄,只有一块木板前后拼接。两侧作为扶手的四根铁链(每侧两根)上,则用化纤绳结成防护网。安全上看起来没有问题,即使踩空也绝对掉不下去。眼前的泸定桥,对于当年的勇士们来说,简直就是阳关大道。

即便这样,还是有些胆怯。上桥没走几步就感觉到索桥在摇晃。走到三分之一的地方,桥的摇晃更加剧烈,不但有上下颠簸,还有左右甩摆。桥面上呼爹喊娘的惊叫声不绝于耳,个别胆小的游客已经吓爬了。晃动厉害的时候,人们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要过去的还是返回来的,都会互相抓扶,牵衣拽臂,以保持身体的稳定。我们四个老人手拉手战战兢兢往前挪,在剧烈的摇摆中,走在前面的老伴儿早已吓得脸色苍白,我把她拉到我身后,把双手伸向后面,让她在后面两手扣住我的手,告诉她分开腿往前缓慢挪步。

透过桥板和铁索的缝隙,可以清晰地看到桥下深不可测的滚滚激流,再加上剧烈的摇晃感,特别是那要命的左右甩摆,感觉随时都有可能被甩出桥面,像下饺子一样没入大渡河的碧涛雪浪中。老伴儿说她不想过去了,要往回走,我说这怎么可能,桥上往来的人流前后相逼,回不去了,一定要坚持过去。我想着一个问题,桥为什么摇晃这么厉害,观察了一下,原来有好事者从中作祟。桥中间有几个嘻嘻哈哈的调皮少年,使劲地左蹬右踩,加剧了桥的左右摇晃。还有胆子大的,竟然在桥的边沿靠着防护网扎姿势摆拍。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则十万个为什么上的知识,说部队过桥时为什么不能迈整齐的步伐,是因为迈整齐的步伐容易产生谐振效应。当大量士兵齐步走过桥梁时,整齐的步伐会产生一种周期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的频率与桥梁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会导致桥梁的振动幅度急剧放大数倍甚至数十倍,产生强烈的谐振,从而对桥梁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厉害的谐振会使桥面断裂甚至坍塌,发生事故。历史上俄国和美国都发生过部队过桥因齐步走引起的谐振导致桥梁坍塌、人员落水的事故。我想那些调皮的少年,要是知道这点小知识就不会做出那种危险的恶做剧了,因为他们的行为已经制造了谐振,而且危险性极大。

我们终于快到桥头了。我腾出一只手回过头拍了个我们过桥的视频。当脚踏实地地走进西桥亭时,提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回放刚拍的视频,我们几个人的形象多少有些狼狈,自己都感觉到好笑。过桥后他们三人去逛桥西那条古街了,我独自登上桥亭后面山坡上的一座庙楼,居高临下地俯瞰刚走过泸定桥,桥上人如蚁行,络绎不绝。虽然经历了319年的风风雨雨,铁索桥雄姿依旧,依然灵巧轻盈地凌空飞架在大渡河上,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它见证过的红军勇士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有了第一次过桥的经历,返回县城再过泸定桥时,已经没有那么畏惧了。

是夜,躺在旅馆的床上,辗转反侧,心有感慨,难以入睡。信仰生胆量,真理导勇士,烈火炼真金,我在想,没有重金的悬赏,没有高官厚禄的许诺,没有荣华富贵的诱惑,是什么样的信仰,使得我们的红军勇士能够心甘情愿、舍生忘死地为之奋斗,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都表现出那种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精神?我想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他们怀揣救人民出苦难、为人民求幸福、为民族求解放、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终极目标,自他们踏上革命道路那一天起,这个目标就像灯塔照耀在他们心头,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同样的天险,同一条大渡河,它把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逼上绝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却在这里演绎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壮举!究其原因,石达开这样的农民起义军缺乏正确的宗旨和政治纲领,行动带有很大盲目性,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与民众建立起血肉联系,这是导致他们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而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依靠于人民,有着昂扬的斗志、铁一样的纪律和顽强的战斗作风,因此,他们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能够压到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

别了大渡河,别了泸定桥,见你一面,走你一遭,此生无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