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是我一生旅行计划中非去不可的地方。然而,真正踏上这块向往已久的土地,已是暮年,虽然迟了点,但没有落空。
深秋季节,我们乘坐的高铁经重庆径直南下,驶出四川盆地边缘,奔驰在黔北大地。一座座带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山峰,一条条奔腾不息的江河,一个个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的城镇村庄,一幕幕明丽雅致的田园风光,在车窗前一一掠过。望不断群山的起伏,看不尽起伏的群山!谁曾想,就是在这明山秀水中,曾经上演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人民军队军史和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幕,开启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征程。经受过血与火的洗礼、见证过伟大历史转折的贵州山河,如今看起来更加雄浑壮丽,气势磅礴。
高铁风驰电掣,离遵义越来越近。从地图上查寻遵义城,内容很简单,只标注了城区道路框架、河流绿地和所辖区、镇的区划位置,看不到更详细的内容。不过遵义会议会址却标注得十分清楚,赫然在目,足见它在遵义版图上的重要地位和招牌作用。
从没到过遵义,人地生疏,我们几个老人一下高铁就直奔主题,先看遵义会议会址。排了好长时间队才打到出租车,告诉司机直接去遵义会议会址那地方。上车后,感到遵义城并不像地图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城内路网纵横,高楼林立,车流如潮,行人如织,大街小巷店铺列张,顾客盈门,公园绿地生机盎然,城市氛围非常浓厚。我们从和司机的闲聊攀谈中得知,遵义市是地级市,下辖三区、七县、两个县级市、两个自治县和一个新区,是一个坐落在青山绿水之中的繁华中型城市。市区常住人口竟然达到160多万,令人咋舌,完全出乎我们意料,
为了方便参观,我们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附近随便登了个宾馆,标准间住宿费160元,干净卫生,还提供早餐,非常划算。入住后匆忙洗漱了一下,就迫不及待地下楼前往会址纪念馆参观。我们按手机导航,走过六七百米青石铺就的街道,很快就到了位于遵义老城区湘江河西岸的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纪念馆。通过排队扫码预约,顺利入馆。我们进馆已时近黄昏,参观的人仍然络绎不绝,据说一年四季,天天如此,有团队,也有个人,有邻近的,也有千里万里赶来的。我们走进纪念馆大院,正好碰上一个老年方队在院子里拍直播,近百十号大爷大妈,一个个西装革履,精神抖擞,阔步向前,同声高唱《歌唱祖国》,满场观众都被他们感染得热血沸腾。
纪念馆两层展馆大楼正对着大门,中间是宽阔的院子,院子由两个错层的大平台组成,上下平台通过一组平缓的石阶踏步相连。进大门右侧有一座古朴雅致的两层小楼,我们也没在意去看。院子左侧有一面高大的碑墙,墙面镌刻着一幅巨大的毛主席《七律•长征》书法作品,气势恢宏,神采飞扬。
走进纪念馆一楼大厅,人们都会被一组震撼人心的塑像所吸引。听旁边一个旅游团的导游介绍,群像中的二十人是毛泽东、朱德、陈云、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李德、伍修权等二十位参加遵义会议的中共中央和红军重要领导人。塑像群中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逼真传神地矗立在大厅中央,顶天立地,高瞻远瞩,煌煌日月,皎皎初心。他们跨越时空凝视我们,似有谆谆教诲要对我们讲。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肃然起敬!
馆藏文物展品十分丰富,如果一一细看,估计一整天时间都未必能看完。因为人流涌动,到处都是拍照留念的人,无法细看,只能走马观花粗略地看,重要的文字介绍版面则拍照保存,以备回来细看。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于1955年10月开放。纪念馆总占地面积40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457平方米,展室面积6083平方米。纪念馆由遵义会议会址等十一个纪念场馆组成 ,1964年11月,毛泽东主席为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 。截至2008年11月28日,该馆馆藏文物1551件。其中原物726件,复制品667件,仿制品158件。后来截至2019年5月14日,遵义会议纪念馆又新征集到2000多件革命文物及历史资料,纪念馆收藏的革命文物中,有11件国家一级文物及30件国家二、三级文物。2008年5月16日,遵义会议纪念馆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遵义会议纪念馆入选其中。2017年12月,遵义会议纪念馆入选第一批中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参观中,我们还闹了一个比较丢人的笑话。纪念馆主楼建筑体量大,庄严宏伟,我们一进纪念馆大门就想当然认为那应该就是当年遵义会议开会的地方,结果是大错特错。直到第二天再次参观时,细心的姐夫转到大门右侧那座两层小楼跟前去游览了,当他看了楼前简介栏的说明后,赶紧找到我们,说那才是遵义会议开过会的地方,我们大为惊讶,赶紧过去,一看竟然是头天没在意看的那座两层小楼,原来那才是遵义会议真正的会址。这人实在是丢大了,回想起来特觉汗颜。
这幢房子原为黔军军阀王家烈手下一个叫柏辉章的师长的私人公馆。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为曲尺形,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一老虎窗,宽敞的回廊,转角楼梯,青砖廊柱,雕花门窗,就连天花板上的灯都是从一只鸟或一朵花的雕塑中伸出来。
说起遵义会议会址的认定,也是经历了一番周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在高度机密的情况下举行,只有为数不多的党和红军高级领导人知道确切的会议地点。新中国成立后,遵义地委根据一些当年的红军干部和群众代表的依稀回忆,初步判定老城杨柳街天主堂为遵义会议会址,并挂出了“遵义会议纪念堂”的牌子。1954年1月,遵义地委接到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来函:“在某个文件上查出,1935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在遵义旧城一个军阀柏辉章的公馆内召开的。”地委当即将驻在公馆内的机关搬迁,把坐落在老城子尹路的原柏公馆及周围环境保护起来,并把公馆各部建筑和周围环境拍成照片,绘制详图,报请上级进一步鉴定。
1954年8月,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电告中共贵州省委:“遵义会议是在黔军阀柏辉章的房子里召开的。”同时指明“天主堂”曾为红军总政治部驻地。
会址确定了,可会议具体是在哪一间房子召开的尚不清楚。据红军离开遵义后首先进入公馆的一位柏家亲戚说,在厢房楼上一间屋内,桌凳摆设的情形有开过会的模样,墙壁上还有一张大胡子外国人的像(即马克思像);1957年3月6日,杨尚昆回忆证实:“开会的那间房子是在楼上,有窗子靠天井,我肯定记得不错。”主楼楼上东走道原房主的小客厅,即为遵义会议会议室。
1958年11月3日,遵义会议参加者邓小平、杨尚昆再次来到遵义会议会址,走进会议室时,邓小平立刻想起了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他对陪同的同志说:“会议就是在这里开的。”他指着靠里边的一角,“我就坐在那里”。遵义会议的亲历者邓小平同志的回忆,进一步证实会议室的位置准确无误。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走出纪念馆,我静下心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遵义会议,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处于危急关头的中国共产党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将何去何从,中华民族将遭遇什么样的命运,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这一系列冷峻的问题,答案不堪设想。
来到遵义,参观完纪念馆,如果不上凤凰山红军烈士陵园谒祭长眠在那里的英烈,作为一个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个受党多年教育的退休公务员,一个生活在和平安定国度、衣食无忧的老者,实在是于心不忍,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我们没见过他们,却生活在他们打下的江山里,享受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第二天清晨,我们掺杂在晨练健身的市民中,登上了林木参天、翠竹掩映的凤凰山南麓小龙山红军烈士陵园。
从山脚到陵园纪念活动场坪的通道,由316级台阶和间隔休息平台组成。从山下向上仰望,层层叠叠的台阶直通活动场坪,在高处台阶尽头的地平线上,矗立着十层楼高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铁锤标志。阴刻贴金碑文大字和氮化钛合金片制作的党徽标志,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登上陵园纪念活动场坪,视野一下开阔了许多。回望山下,湘江南去,遵义老城尽收眼底,会址馆楼遥遥在望,城池人家历历在目。转过身抵近看红军烈士纪念碑,更加庄严高大。碑座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圆环外壁镶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石浮雕,内容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大圆环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头像用紫色花岗石雕凿而成,东南侧为老红军形像,西南侧是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红军威震四方。整个纪念碑以环形碑裙和高耸入云的碑身构成,象征着红军崇高的理想情操,雄伟磅薄的气势,威震环宇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代。
我们肃立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向血洒乌江赤水、埋骨播土黔山的英烈们深深鞠躬,寄托我们的哀思与怀念!接下来,我们一一参谒了陵园内的各个纪念建筑,同时了解了陵园建设历史背景和过程。
1949年11月21日遵义解放后,人民政府先后找到了19位在1935年初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的遗骸。1957年,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元帅致函贵州省委,提请务必找到他的亲密战友、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的遗骸,后经省、地、市党政军的共同努力,于1958年在松子坎找到。同年,市政府即报经上级批准并拨款动工修建“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陵园正中,用遵义的红砂石为邓萍建造一座墓室。上述工程于1959年竣工,清明节专门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将盛有邓萍遗骨的棺木安埋在小龙山墓室内,同时亦将找到的其他红军烈士遗骨迁葬此地,群众见此景,自发地称之为“红军山”,实为“红军烈士陵园”。经过多年的改扩建,红军烈士陵园现有红军烈士纪念碑、邓萍烈士牺牲纪念雕塑、钟伟剑烈士雕塑、红军坟、红军卫生员铜像、在黔牺牲烈士英烈墙、青松堂(骨灰堂)、翠柏园(陈列室)等纪念建筑物。
这里的每一座坟墓、每一篇碑文、每一尊塑像、每一个英名、每一则事迹简介,都有一个英勇悲壮的故事,无不让人泪崩!
邓萍墓东边,是一座表现邓萍中弹后倒在张爱萍身上的半身雕塑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邓萍烈士牺牲时的情景。
在邓萍墓西侧,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当地群众称为红军坟。几棵小草在秋风中摇曳,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凄婉悲壮的真实故事。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遵义后,一支红军部队的卫生员龙思泉给当地群众治病去了,这时他所在部队执行紧急任务离开了遵义。未能跟上部队的龙思泉,惨遭伪保长杀害。群众怀着悲愤的心情,就地安葬了他。红军走后,群众又陷入苦海,生病无钱医治,更加怀念红军卫生员。有些生病群众到龙思泉坟前悼念,顿觉精神振奋,回家后感到病情好转,就认为是红军卫生员“显灵”。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四面八方。保长率爪牙多次去扒坟,群众一次又一次地把坟垒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高大。群众为了保护红军坟,就宣扬红军卫生员是“菩萨”。反动派从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群众络绎不绝地到红军坟悼念和求药治病,寄托对红军卫生员的哀思,盼望红军早日归来。解放后,人民政府把龙思泉的遗骸由桑木垭迁葬小龙山。从此群众就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
在邓萍墓的右后侧,有一面由28块碑连成一体组成的红军英烈墙,上面铭刻着红军长征在贵州牺牲的1338名烈士英名。另铸佚名烈士墙于一侧,以兹纪念。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军情危急、生死攸关。尊义会议后,红军四度赤水,百日内与国民党军连续进行数十次殊死战斗,英勇卓绝,气壮山河,突破重围,挥师北上。据不完全统计,在贵州这片土地上,三千余名红军将士为民族生存、人民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
陵园西边的“青松堂”里,安放着几十位无名红军烈士的骨灰盒。“青松堂”三个字是1991年2月由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亲笔题写的。陵园内的“翠柏园”里陈列着邓萍、钟伟剑两位烈士的生平事迹。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批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红军烈士陵园成为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我们面碑怀远的时候,二三十个统一穿衬衣、打领带下穿深色裤子的年轻人,从台阶口排成方队进入纪念坪,伫立在纪念碑前。我猜想可能是哪个大单位或行业系统在这里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果然,静默片刻后,这群年轻人表情严肃,面对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和长眠在山坡上的先烈英灵,在领誓人的带读下,齐声朗读入党誓词,铮铮誓言,掷地有声,一诺千金!看到这幅场景,我仿佛看到了先烈们打下的江山根深蒂固!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大业千秋永续,后继有人!
别了,红城遵义!别了,长眠于凤凰山的英烈们!待到黔山杜鹃红,我期盼着能再一次踏进纪念馆的大门,再接受一次别开生面的党课教育;再一次登上烈士陵园的高冈,再一次让心潮激荡,让壮怀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