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贵珍的头像

谭贵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01
分享

烧火屋印象

 

 

烧火屋印象

 

以前,何吴谭人把做饭炒菜的屋子叫烧火屋,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现在,何吴谭人都把烧火屋叫厨房了。

从前,何吴谭的烧火屋是附着正屋搭的一间偏房。一般都是稻草盖顶,篱笆抹黄泥巴当墙。简陋到四面透风,连门都没有。正屋多是土墙,哪有砖瓦来盖烧火屋!反正烧火屋藏在正屋后面,不登大雅之堂,没必要讲究,也没条件讲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收入日益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何吴谭的烧火屋也来了个华丽转身。烧火屋从灰头土脸的偏房,被请进了宽敞明亮的正屋,有了美丽大方的学名——厨房。地位有了,身份变了,穿着打扮也讲究起来。四壁贴满了白净的瓷砖,地面铺上了防滑的大理石,连吊顶都是用的大牌扣板,水槽、案板、抽油烟机和天然气灶更添了几分贵族气派。

灶是烧火屋的主角,无论是单锅灶还是双锅灶,砌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烧火人的心情,甚至厨艺。灶砌得好,生火快,上热快,柴禾产生的烟雾都会顺着烟道进入烟囱排出屋外。烧火人心情舒畅地烧火,就能烧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灶砌得不好,生火不容易,不但锅里的热能升得慢,而且柴禾产生的烟雾进不了烟囱,排不出屋外,整个烧火屋里充满了浓烟,呛得烧火人眼泪汪汪,咳嗽不止,胡乱翻炒几下,只求炒熟而已,哪管它干稀咸淡。如今,何吴谭家家使用的不是液化气灶就是电磁炉灶,没有烟熏火烤,既清洁又卫生。只可惜,被历代骚人墨客吟咏的袅袅炊烟是难觅踪影了。

渣窝子是烧火屋里的另一个主角。渣窝子是什么?渣窝子是堆放柴禾的地方。为了防止晒干的柴禾受潮后影响燃烧效果,所有人家的渣窝子底下,都会铺上一尺厚度的稻谷壳。渣窝子离灶口的距离在一米左右。这是一条防火隔离的安全线。无论是烧火时还是烧火后,这个地带都严禁有柴禾存在。记得有一年农忙时节,妈妈烧火时叫我去帮忙。我坐在渣窝子前往灶膛里添柴禾,妈妈一边舞弄着锅铲在锅里翻炒,一边反复叮嘱我注意火烛,千万不要把柴禾落在灶门口。妈妈忙完后,到灶门口看到几根散落的稻草,当即就把我大骂了一顿。说灶门口和渣窝子之间要是有柴禾,可能会引发火灾的。一旦失火,我们就要无家可归了。就是因为有这样代代相传的防火安全教育,我从没听说过何吴谭因为渣窝子离灶火近而发生的火灾事故。现如今,何吴谭炒菜用的是液化气灶或电磁炉灶,做饭用的是电饭煲,根本不用烧柴了,渣窝子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但渣窝子仍然盘踞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贫寒而温暖的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大水缸是烧火屋里不可缺少的物品,为了保障水缸里的水清洁满盈,一两天就要安排家人挑水,三四天就要进行水缸清洗,将沉积在底部的污垢清理。记忆深处,我们何吴谭最先取水的地方,是离家百米外的一个荷塘。荷塘很大,塘里的水不仅常年清澈见底,而且喝在口里有种淡淡的甜味。后来四周的农田开始大量使用农药,荷塘里的水就不能饮用了。出于安全考虑,队里开会决定,另择一块风水宝地,开挖了一个六七十平方米的水塘,专门用于全队人的饮水之用。水塘四周的围堤用木夯夯得结结实实,严防与外界的水源相通。再后来,随着农田水利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虽说何吴谭位于江汉平原,水乡泽国,但水塘里的水还是从可以用大水桶打水,发展到只能用水瓢一瓢一瓢地舀水了。有时动作大了,水瓢触到了塘底,舀起来的是泥水。正在何吴谭人为吃水问题发愁时,国家拨款兴建了大型水厂,引长江水进入千家万户。何吴谭人用上了经过净化的自来水,享受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厨房里的那个大水缸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烧火屋里最使人头痛的是那无法清除的油烟。因为屋顶是用稻草盖的,油烟附着,灶灰依附,整个烧火屋的屋顶就像用墨水喷洒过似的。特别是那些下垂的稻草,就像一串串脏兮兮的黑色糖葫芦。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锅里正炒着菜,忽然从上面掉下来一砣黑黑的东西,一锅菜就毁掉了。每年腊月的扫尘日,父亲总是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持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的一头捆绑一把扫帚,然后盖上锅盖,关上碗柜的门,用簸箕盖在大水缸上,在烧火屋里进行大扫除。这样劳顿大半天,也只能将那些依附在稻草上的黑灰除掉,那些粘在屋顶稻草上的黑油烟依然如故。现在家家厨房都安装了抽油烟机,厨房的墙壁,吊顶都是白色的,既明亮干净,又便于清洁卫生。从厨房里传出来的锅碗瓢盆的声音不同了,飘出来的酸甜苦辣的气味也不同了。

过去,碗柜子和饭架子是烧火屋最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如今,电冰箱,消毒柜等家用电器为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过去,何吴谭人到了要做饭的时间会说:“烧火去!”现在会说:“做饭去!”一词之差,差之千里。烧火,只是一种生存活动,而做饭,却是生活享受。

烧火屋由偏房转正,亦如老百姓由卑微草根到笑傲枝头一般,都是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清风正气。聆听着十九大报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在感恩戴德时,更要扬鞭策马,将个人奋斗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祖国的明天会更强,老百姓的明天会更好。

(原载《江陵文学》2019年第三期、荣获2019“江荆杯”散文征文一等奖、《香溪河》2019年第三期、《速读》2020卸7月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