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志军的头像

谭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12
分享

漫步兴化老街 探寻板桥古韵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蝶粉蜂黄,我们自驾游来到兴化,看过千垛油菜花,又踏着闲情走进老街区,在板桥故里寻古探幽,感受板桥韵味。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地区腹地。自五代建县始,至今已逾千年。兴化素有“板桥故里,水浒摇篮”的美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都出生在这里。

八字桥是兴化城最负盛名的古桥梁,位于兴化城内东大街与北大街交汇口以东,坐落在与北大街平行的东市河上,为一座东西向、单孔、花岗岩石拱桥。八字桥古称“中和桥”,又名“登瀛桥”,因其与南市河上南北向的永福桥相交如“八”字型,故别名“八字桥”。桥下升腾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一道靓丽彩虹,引来众多游人拍照留影。桥边的舞台上,正进行“2021中国兴化千垛菜花旅游节文化惠民月”活动。文艺工作者带来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舞,让台下的观众看得如醉如痴,喝彩连连。

四牌楼是兴化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朝,远看像一座八出飞角的亭子。走进去抬头观看,只见牌楼顶部是层层叠叠、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书法匾额。启功、沙孟海、赵朴初等47位当代书法名家的墨迹交相辉映,让人目不暇接。这些牌匾是为表彰兴化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而设,每一块匾额都叙说着一个兴化的人文典故。

走进郑板桥纪念馆,郑板桥雕像在厅口矗立。纪念馆兼具着兴化市博物馆的作用,馆内主要有《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兴化历代名人》、《施耐庵文物史料陈列》等陈列展览。纪念馆雕梁画栋、粉墙黛瓦,曲径环廊,奇石修竹,莲池红鲤,充满了浓郁的江南园林风情。

隐藏在兴化博物馆后面的李园,是兴化保存较好的一座私家园林,由清代扬州盐商修建。“船厅”为园中最富特色的古典建筑。“船厅”整体呈船状,船头上方悬“自在流行”匾额,舱屋中间以大型双面雕花落地罩分隔。上悬常州书法家汪洵所题“沧浪画舫”额。船厅外部有一斜面坡道,状似跳板。园内古木参天,幽静典雅,花香宜人,极具晚清扬州园林特色。

兴化县署与博物馆相邻。县署始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县衙门口的两尊石狮斑驳点点,饱经风霜依然矗立。兴化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县令,当属北宋时的范仲淹。宋天圣初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主修捍海堤。范仲淹把自己的俸禄和积蓄全部捐出,亲率四万人叠石挑土,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捍海长堤终于建成。人们感念范仲淹的功绩,建了范公祠,把捍海堤叫做“范公堤”。司马光在《涑水见闻》中曾说,范堤成后,“民至今享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姓”,来永久纪念这位造福于民的好官。沧海桑田,曾经的大堤今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它却犹如一座无形的丰碑,始终驻留在古城人们的心中。

郑板桥故居坐北朝南,为8间清代民房建筑,粉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幽,朴实无华,保持了“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意境。大门门额上嵌有赵朴初手书“郑板桥故居”石刻,门堂内上悬刘海粟题书“郑燮故居”木匾一块。堂屋正中长几上陈列有郑板桥全身古铜色塑像一尊,栩栩如生。厢房为书斋,凭窗可见园内竹影婆娑,兰花小吐,充满了诗情画意。

进入东城外大街,街口的上池斋药店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小洋楼,清代时由扬州名医方石川创建,整个店铺如今仍保持历史原貌,药柜、药瓶、捣筒、钱桌、牌匾都是旧物。由上池斋药店向东,是赵海仙洋楼。赵海仙洋楼建于清代,是一座仿罗马建筑形式的三层楼房,附有亭台、水池、假山等一套仿古园林院落。赵海仙洋楼相传为光绪年间扬州某大盐商为报答赵海仙治病救命之恩,特聘请宁波匠人精心设计建筑赠给赵海仙的。登上楼顶,金东门民居群尽收眼底。

金东门老街距今有着千年历史,明清以来,由于商业发达,日进斗金,街区因此得名“金东门”。自晚唐大历年间东部濒海的常丰堰筑成后,古街区逐步成为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聚集地。经过千年的积淀,街区内留下的一座座古建筑,如一颗颗“明珠”,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赢得了苏中“第一老街”美称。

状元坊横跨在金东门外大街上,是为明代嘉靖年间状元宰相李春芳而竖立。状元坊稍东有一条向北伸展的小巷,是李春芳早年生活的地方。少年李春芳刻苦好学,独自在土神祠里读书。二十一岁中举,为考取状元又苦读了十五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再赴春闱,状元及第,与张居正同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

兴化,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俊杰,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话。在进入新时代今天,又以它的清悠、灵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见证它的发展,见证它的芳华,见证鱼米之乡的美丽画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