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春门上望浮舟,
百舸横江九百秋。
渡却往来多少客,
古风宋韵自悠悠。
来到赣州,一定要去走一走浮桥,这座“漂浮”在贡江之上的小桥,已历经850多年的风雨飘摇,
章水,贡水穿山越岭,在赣州城北相聚,汇集为一条江。左章右贡组成“赣”字,赣江由此得名。一座城市,因为水而有了灵气,一座有水的城市,因为桥而有了诗意。赣州的老城区三面临水,城内城外最多的就是桥。北宋以来,章江和贡江上就先后铺了西津桥、东津桥和南河桥等三座木浮桥, 如今仅存下东津桥。
骑单车前往古浮桥,沿赣江路行至中山路,只见沿街逶迤而行的城墙上出现了一座高大的门楼,这就是赣州古城现存四座城门的建春门(其他三门为涌金门、北门、西津门)。
赣州古城墙,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后来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建于北宋嘉佑年间,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城墙。
登上建春门,向城墙外江面望去,一条由小船组成的浮桥横卧在贡水江面上。资料介绍说:古浮桥学名惠民桥,又称东津桥、东河浮桥,因正对着建春门,又称建春门浮桥。
浮桥长约400米,连接贡江的两端,由100多只木舟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它的建造者,是时任赣州知军,《容斋随笔》一书的作者,南宋文学家洪迈。整座浮桥分为33组,用缆绳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用钢缆、铁锚固定在江面之上。
踏上神往已久的古浮桥,虽是新冠疫情时期,桥上也不乏人来往。岸上卖时鲜水果的小贩叫声不绝,桥头摆放着渔家售卖的鲜鱼和鱼干。在桥上可以看到渔船上的洗衣女、桥上的钓鱼翁、水里的游泳健将。年轻人、老年人、本地人、外地人来来往往,挑担的、背小孩的、走亲戚的、旅游的、谈情说爱的、做生意的人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安居乐业的景象。
几位老年人身体真好,在这春寒料峭的季节,他们只穿一条短裤,站在桥头上纵身一越,就跳入了冰冷的江水中。桥板下的舢板船头上,坐着谈情说爱的年轻人,续写着浮桥无穷的诗情画意。
浮桥的一端是一个小型的水产品市场,捕鱼的船民将鱼从河中捕捞上来,在浮桥上买卖,形成了热闹的鱼市场。冬天,渔民会将鱼剖开,腌制晾晒成鱼干。腌制好的鱼干,每天都要拿到太阳下进行晾晒,经过反复晾晒的鱼干已成为江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据说以前在水运繁忙的时候,浮桥每天要断开两次,每次一小时。过往船只川流不息,江上铁驳“呜呜”,犹如“夜半钟声到客船”。如今,因修建了公路大桥,浮桥取消了定时断开的惯例。只有特定需要,才会安排专门的船只,前来拆开浮桥。在中央电视台《航拍中国》第一季江西篇中,称之为现实版的“过河拆桥”。
今天,这座承载着赣州城厚重历史底蕴的古浮桥已成了赣州市的“国宝”级文物。千百年来,它逶迤在贡江边,造福赣州人民,同时也以它独有的魅力征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赣州一道特有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