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江南,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在这万物萌发的季节里,我们自驾游来到了阳澄湖畔的沙家浜。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位于明媚秀丽的江苏省常熟市阳澄湖畔。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江抗部队在这里留下了数十名伤病员,这些伤病员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帮助下,与日伪军巧妙周旋,坚持斗争,最后安全伤愈归队,保存了东路抗战的火种。上世纪六十年代,根据这段历史编写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让这个小镇闻名全国。
进入景区,转过东进桥,只见一泓湖水如明镜一般,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宁静又祥和。
走进沙家浜瞻仰广场,广场碑亭中的“沙家浜”三字石刻为叶飞将军题写。广场两侧,象征新四军伤病员的18根柱雕整齐地排列在两侧。
以“郭建光”“阿庆嫂”等原型设计的军民鱼水情深大型群雕巍然屹立于广场中央,群雕之后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为纪念和弘扬沙家浜军民光荣传统而建立的教育展览馆。馆内陈列了400多幅民主革命时期沙家浜的革命历史图片和一批革命文物,还采用了多媒体景箱、场景复原等现代化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的抗日场景和军民鱼水深情。
向东走过“天开波镜”牌坊,便来到了沙家浜主景区红石村。红石村集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之大成,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水乡小村风貌。往北走过隐湖长廊是游船码头,在这里可以坐乌篷船去芦苇迷宫,也可以去横泾老街影视基地。在沙家浜景区6千亩区域内,纵横交错的河巷和茂密的芦苇荡,构成了一个辽阔、曲折又清香的水上迷宫,被称之为“芦苇迷宫”。遥想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就是在阿庆嫂和当地老百姓的掩护下,以这些天然芦苇荡形成的水陆芦苇迷宫,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坚持武装斗争。
自2001年以来,沙家浜景区内每天上演四场京剧《沙家浜》选段,既是对往昔年代的深情追忆,也是对游客进行传统革命教育的一种方式。
沙家浜,原名横泾。1981年更名为芦荡乡,1992年又改名为沙家浜镇。两度更名都是为了纪念那段传颂已久的历史。
横泾老街是经过修复的一条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老街,恢复了沙家浜老街、春来茶馆、翁家糟坊、桑蚕人家、竹木工艺店、铁匠铺、蓝印花布等一批沙家浜主题影视场景,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江南农村的风貌。青石板路上,是布满了沧桑的岁月。走进横泾老街,仿佛走进了那难忘的年代。
春来茶馆是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地下联络站,具有很好的掩蔽性。当年,江抗部队主要的活动区域和开会碰头都在茶馆。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在戏剧中阿庆嫂开的“春来茶馆”里倚窗落座,点一壶茶,回味戏中阿庆嫂与刁德一智斗的风采,别有一番情趣。
乘船行于狭窄的水道中,微风习习,芦苇沙沙作响,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在芦苇荡中坚持斗争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如今,芦苇荡已经成为一个水上生态家园,沙家浜景区也已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但我们不会忘记那段艰难的历史,不会忘记千千万万为民族解放,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先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