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志军的头像

谭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04
分享

惠山脚下,感受“天下第二泉”的遗风雅韵

无锡城中有座山,名惠山。惠山脚下有眼泉,名惠山泉。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惠山自古以名泉佳水著称于世,最负盛名的便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

在中国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有七处,而第二泉仅一处,即惠山泉。惠山泉为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766年—777年)无锡县令敬澄所开凿,泉水的源头在南侧30多米的若冰洞,流经惠山地表,在此汇聚成泉。相传唐代茶圣陆羽评定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被列为“天下第二泉”。随后,刘伯刍、张又新等唐代著名茶人也给出了天下第二泉的一致评价。中唐诗人李绅更是直接将惠山泉誉为“人间灵液”。到了宋代,天下名士对惠山泉的追捧达到了顶峰。苏东坡于熙宁年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他品饮之后,连声赞妙,并把泉水比作乳水,告诉人们说“乳水君当飨惠山”。宋徽宗时期,二泉已成朝中贡品,所谓“月进百坛”。宋朝以后的明清两朝,因王公贵族仰慕二泉之名,二泉水还一度被当作商品来交易。清乾隆皇帝南下江南,品尝这里的泉水后,写下“惠泉画麓东,冰洞喷乳窦。江南称第二,盛名实能副”的诗句,并御封为“天下第二泉”。

进入“天下第二泉”景区,迎门是一座湖石假山。绕过假山,可见一方形大水池。该方池凿于北宋明道年间(1032—1033),方池西壁吐流泉水的螭首,据说为明代著名石刻家杨理的杰作。

大方池西面的“漪澜堂”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代。漪澜堂面阔三间,歇山顶,四面出廊。门联“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出自苏轼《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诗句,不过将“我为”改成了“为我”,将“惠山”改成了“恵泉”。我不知道这样改的道理何在。依我的看法,苏诗中的“惠山”本意指“惠山二泉”,因这首诗用的是“删”韵,“泉”为“先”韵,故用“惠山”。如作为联语,改用“惠泉”二字,不但可以,而且更确切。而将“我为”改为“为我”,就既不对仗,又不符原意了。

“漪澜堂”后面是一座单檐歇山顶方亭,名“二泉亭”。亭东、北、南三面敞开,西壁上镌刻着“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题。赵孟頫在题字的同时,还赋诗一首:“南朝古寺慧山前,裹茗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泉亭内有八角形、四边形泉池两座。八角形池居西为上池,四边形池居东为下池。如今泉亭的四周围起了一圈护栏,这使得我无法亲近它们,只能努力探身张望。历经千年的风雨,唐代围砌的石栏已磨砺得光滑圆润,几处深深浅浅的缺口,记录了人们在此汲泉煮茶的岁月留痕。

泉水经过上池中池,从螭首流入下池大方池。这螭首似龙非龙,俗称石龙头。泉水自泉壁“龙头”流出,叮咚作响,清脆悦耳。一汪澄碧的泉水静静栖于大方池池底,池壁已遍生青苔和野草,微风拂过,水面的倒影荡漾着漪澜堂北侧粉墙上的“天下第二泉”五个擘窠大字。

现在几乎所有关于“天下第二泉”的宣传资料上,均是用的这幅大字,造成了许多人以为这五字也是赵孟頫原作的印象。如果我们仔细观看,就会发现这五个大字的题写者是王澍,题写时间是雍正六年(1728年)。王澍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曾官至吏部员外郎,清代书法大家。他自署为“二泉寓居”,应是曾在无锡惠山一带寓居。时人将陆羽品泉、苏轼试泉和王澍书泉合称“二泉三绝”。

如今“二泉”还有泉水涌出吗?这恐怕是现在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事实上,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天下第二泉”就已经枯竭。我们现在看到的泉水属于景观水,是从附近的映山湖中抽取的循环水,并非泉中自然渗出。

现代“二泉”的出名,还得益于蜚声海内外的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每年秋季阴历七月半的时候,一轮皓月倒映在池中,泉映月,月映泉,被称之为“二泉映月”。阿炳当年就是在最深,最沉静的夜,伫立池边,开始演奏起心爱的《二泉映月》。乐曲悠扬,悲愤,凄凉,孤傲,似乎是对痛苦人生的一种倾诉,但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之间,又让人感到一种超越痛苦的强大力量。阿炳虽孑然一身,却从来都不是孤独的,他留给世界的这首绝世名曲,宛如天籁之音,感动了无数人的心灵,也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如今,大部分游客来到已经干涸的“二泉”,不再是因为泉水本身,重要的是来这里感受那千百年来蕴积的遗风雅韵,体会那“色味两奇绝”的茶香与惬意悠闲。我们期盼着有一天,惠山泉能够再次浮流而下,喷涌而出,重现往日的光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