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志军的头像

谭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8
分享

太湖明珠石公山

如果您旅游到了苏州,到了苏州的西山,建议您一定要去一次石公山。在这里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细雨绵绵,观山,山奇。观湖,湖秀。树影,花石,亭台,楼阁,眼及之处,皆是趣味,美不胜收。

石公山位于西山岛的东南端,是伸入太湖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水,一面倚岭,山衬水映,美景天成。因昔日在山下傍水处有两块奇石,形如一对老翁和老妪,称为石公、石婆,故而名为石公山。可惜“石公”在北宋末年被朱勔采凿,结为“花石纲”运往汴京,使“石公”之名不再符实,清代诗人吴庄曾有诗:“万朵芙蓉石作胎,五丁怜惜不曾开。一从采凿成纲运,翁媪千年对劫灰。”

论山高,石公山只有区区50米,但却岩石奇秀。论山势,谈不上险峻雄伟,却也峭壁嶙峋。明朝万历进士袁宏道云:“西洞庭之山,高为缥缈,怪为石公,丹梯翠屏,此石之胜地。”《吴县志》曰:“太湖之峰七十二,名者八九,包山最著;包山之胜数十,名者六七,石公最著。”

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曾携美女西施在这里消夏避暑、赏月观荷。唐代的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宋代的李弥大、范成大,明代的王鏊、唐寅,清代的俞樾等均曾来此访古寻幽,饱览湖光山色,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词、游记和摩崖石刻,为石公山增色添辉。

进景区大门右行,过“橘香亭”,只见翠柏浓郁,碧草漫坡,阳光透过树枝在石阶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一条小路曲折蜿蜒,伸向绿荫深处。顺石阶小路南行约200米左转,崖石耸峻,下凹为洞,洞高丈余,洞内可容二三十人。洞口原有一钟乳石垂挂,形似一朵白云刚刚归来,故名“归云洞”。“归云洞”坐北朝南,面向烟波浩瀚的太湖。洞壁雕有观世音像和摩崖石刻,许多游客前来祈福,香火不断。洞外的两棵树上挂满了人们祈愿的红飘带,与红烛火焰一起随风飘舞。

“归云洞”三个大字为明朝常熟古琴大师严澂手书,三个字遒劲端庄,雄健有力。洞内刻有清末名士易顺鼎仲春雨中游石公山的诗句:“石公山畔此句留,水国春寒尚似秋。天外有天初泛艇,客中为客怕登楼。烟波浩荡连千里,风物凄清拟十洲。细雨梅花正愁绝,笛声何处起渔讴。”

归云洞外刻有明嘉靖年间工部侍郎徐纲所书的“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十二个楷体大字。归云洞的南边,是御墨亭。亭中立有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手书的“敬佛”二字。亭额“御墨亭”三字则为清朝末代皇帝之弟爱新觉罗·溥杰所书。亭子留有爱新觉罗皇族一头一尾两代人的墨宝,历史的变迁,实在耐人寻味。

断层崖由断层形成。峭壁高20余米,如刀斩斧劈,雄奇瑰丽。断层崖上有亭翼然。亭始建于北宋,据《吴郡志》记载,在建亭时有群鹤从杭州西湖放鹤亭飞来,见此青山绿水,流连忘返,栖息宿夜,乃忘其家,故亭起名“来鹤”。亭柱上镌刻对联:“虹飞霞际落;鹤舞镜中回”。亭后古柏一株,苍劲挺拔,茂如翠盖。悬崖脚下有“鹤池”一方,泉水不断,清澈见底。登上来鹤亭极目远眺,只见远山隐约,近水如镜,鸥鸟翻飞,游艇击浪,太湖美景尽收眼底。

沿来鹤亭东石阶侧转而下,有亭建于陡立的断崖之上,名“断山亭”。亭呈四方形,石木结构。亭柱上对联:“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出自王鳌《归省过太湖》诗句,由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所书。

“一线天”在石公山南坡中部,两壁青苍,石隙成缝,狭小仅容一人上下。有阶石五十三级直通山顶,取佛教“ 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一线天”三字,由苏州著名书画家谢孝思先生手书。明人沈伯英《一线天》诗云:“须臾盘折出木杪,如晦而卧日方晓。人生休歌引路难,历尽崎岖见坦道。”

“移影桥”是一座跨于两断崖之间的单拱石桥,小巧玲珑,酷似彩虹落崖。桥名取自苏州现代作家李洲芳的“风帆移影桥独横,渔姑对镜月成双”诗句。站在桥下石阶上通过桥洞望出去,只见湖面波光点点,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注目的时间久了,还会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不是水在动,而是桥在移动,这大概就是“移影”的由来吧。

“夕光洞”高约4米,面积6平方米有余。洞口朝南,洞顶西边有一条露天石缝,每当夕阳西下,一束余晖透过石缝射入洞里,光彩绚丽,熠熠生辉,故名夕光洞。惜我们是中午到的这里,无缘看到这种景象。

“云梯”在夕光洞东侧,一块巨石直上山顶。石头上有不规则的天然石蹬,状如梯子,故名云梯。摩崖草书“云梯”二大字,气势雄伟,为明代严澂所书。清末林屋散人秦敏树亦有《云梯》诗云:“山梯若苔迹,直上浮云端。青天亦可阶,独立愁高寒。”云梯一侧有“寿”字摩崖石刻,字高一丈有余,笔法苍劲有力,为明朝正德年间大学士王鏊所书。

眺望太湖最好的地方莫过于“联云亭”。远望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近观碧波荡漾,蒹葭苍苍。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览曦亭”则是观赏“日月双照”奇观的最佳处。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傍晚,日落水面,满湖洒金,月升湖上,霞光万道。日月双照太湖,满湖浮金耀银,可谓绝妙之景观。亭旁的牌子上写道:这里“为中国四大赏月胜地之一”。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般是杭州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以及“峨眉山月”等,也不知道这个“中国四大赏月胜地”是怎么来的。

在石公山东部,有一片青色石灰岩质石板,南高北低,倾斜入湖,经旅游部门丈量,该石板面积达5600平方米。传说吴王夫差和西施曾在此玩水赏月,因名“明月坡”。清代学者沈彤记载曰:“明月坡广可容数百人,月夜可箫鼓其上。”我们试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天上明月高悬,太湖涛声阵阵,波光点点,山上树叶沙沙作响,众文人雅士聚集于坡上,吹箫鼓瑟,推杯换盏,吟诗作对,高谈阔论。这是何等的惬意风雅。

“石公寺”,原名石公庵,始建于何时无考,按现存资料来看,应该在明代之前。因“二指禅”而声名大噪的海灯法师曾在此修行10年。1989年,海灯法师圆寂后,遵其“归骨石公”的遗愿,取其五分之一骨殖,归葬石公山,筑灵骨塔于石公寺后。

临近景区出口处有一片太湖石,石悉嵌空,玲珑剔透,呈花冠状,故称“花冠石”。太湖石有青、白、黑之分,瘦、透、漏、皱为其四大特点。当年宋徽宗喜欢这种奇异的石头,从而在全国引发了一场持续20年之久的搜罗活动,苏州是饱受其害的重灾区。小说《水浒传》里的杨志就是因为押运的“花石纲”失陷在黄河里而被逼得上了梁山。此地为“花石纲”遗址之一。

石公山,太湖怀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每一个来过的人都难以忘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