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剑刚的头像

陶剑刚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8/20
分享

说话的文化

 

忽然想到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我常听大人们将 “文化水平"挂在嘴上。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说某人或自己,学历低,或不太识字,往往说“文化水平”低。

什么是文化?我读书的时候,知道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说,文化的定义有两种,一是广义的文化,一是狭义的文化;前者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后者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所以,说某人“文化水平”低是错的,至少是有失偏颇。

小时候,小镇上的邻居,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公公婆婆们,他们大多“斗大的字,不识一箩”,但这些饱经生活风霜的老人,说出话来,非常精彩,富含生活哲理,像个哲学家。

现在想来,我觉得他们的文化水平还是蛮高的,若视他们文化水平低,那是大错特错了。比方说,我们平常所说的话语,我母亲和一些上了年纪的邻居,就告诫过我:你说话,总要说说、话话;你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什么意思?就是当我开口说话之前,先要考虑好,再出口不迟;若不加思考,说话不过脑子,随意说出话来,未免唐突和伤人。我父亲则经常说:人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但这些金玉良言,在我年轻时,常常当作是过了时的套话,往往听不进去,干脆当作 “耳旁风”,且我的态度很不耐烦。总是埋怨他们是老生常谈。现在,当我活了半辈子后,忽然明白,这些话原来就是经典,是至理名言。

人要学会闭嘴是一件难事,比开口学说话更难。要学闭嘴,有人总结了一套闭嘴的“方法”:不懂时,别乱说;懂了时,别多说;心乱时,慢慢说;没话时,就别说。

深以为然。说实话,我一直在学“闭嘴”,但效果不佳,学不会,“闭嘴成绩”不尽如人意。我是一面学闭嘴,一面又不免高谈阔论。这种情况,恍若体态丰腴的美女,一面嚷嚷着减肥,一面又禁不住美食的诱惑,所以我常常也是“大吃大喝”,自己的“体态”也一直丰盈着,减不了“肥”。在学闭嘴的道路上,收效甚微。

我有时细细琢磨,人为什么要学会闭嘴呢?其实闭嘴是为了更好的沟通,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避免一时性起而胡说八道。生活经验提醒我,假如我说的话多了,在很多情况下,是无用的,而且反而对沟通造成影响,沟通双方距离会变的越来越远。

我在与对方的沟通过程中,一味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甚至是“竹筒子倒豆”般地向对方提出要求,这样一吐为快的话话,爽是爽了,说是说了,但成效呢?倘若对方比自己修养好,不屑与我一般见识,那可能还过得去;如果对方与我一样,是“半斤八两”,那双方非吵得面红耳赤不可,何谈沟通?

说话要“说说话话”。我一点也不懂对方,不了解和掌握对方此刻的心理状态,一味追求自己说话的目标,用这样的说话方式,反而会惹对方的反感,或者是遭到对方直接拒绝的尴尬,效果适得其反。所以,我父亲说很得对,闭嘴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会的。这句话,现在想来也不无道理。

说话的方式和方法是很重要的。记得以前我的英语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写的是太阳与风打赌的寓言故事。抄录如下:

One day the wind said to the sun, “Look at that man walking along the road. I can get his cloak off more quickly than you can.”

“We will see about that,” said the sun. “I will let you try first.”

So the wind tried to make the man take off his cloak. He blew and blew, but the man only pulled his cloak more closely around himself.

“I give up,” said the wind at last. “I cannot get his cloak off.” Then the sun tried. He shone as hard as he could. The man soon became hot and took off his cloak.

大意是一天风跟太阳打赌,说自己可以很快让那个路上走的人把披风脱下来。风用力地吹那个人,可是那人却把披风拉得更紧了。风最后无法让那个人把披风脱下来。然后,太阳尽可能地晒那个人。终于,那人感到很热,就把披风脱了下来。

这则伊索寓言故事,可以作多重理解。我现在将它理解为说话的艺术,即说话、沟通是以直接、粗暴,还是以文雅、委婉的方式,我想,这也不至于牵强附会吧。

从寓言里,我学懂了,要用那种方式与人讲话。说话要讲技巧,绝不能以“猛烈的风”直奔主题,吹得人家,将心扉的“披风”,拉得更紧;要学习“太阳”,尽可能将明媚的阳光,温柔地洒向他,“晒”得他感动,最后他自觉地感到“热”了。

假如我自己没有学到“太阳”如此的本领之前,我常常规劝自己,绝不要去学“风”的猛烈。此时此刻,最好的办法是学会闭嘴。否则,自己不但说服不了“那个路上走的人”,而且反而会让他的“披风”拉得更紧,相互之间的沟通,也就无从谈起了。这种情况,当然是糟糕的。

我有时会非常后悔,自己的语言,不修边幅,只图口舌一时之爽快,讲话时,飞流直下三千尺,图的是自己一时的痛快淋漓,这样的后悔事例,比比皆是。看电视新闻时,外交部官员的讲话水平,就如同看同班同学中,有人考上了北大清华一样,我剩下的只是惊叹。

人这一生中,不失时机地学会闭嘴,是沟通的良好前提。闭嘴的意思,与佛教中的止语,意思很相近。佛教中的止语,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修行功夫。其本义是要杜绝所有世俗往来,断绝一切凡心杂念,以求更大地精进,俗称“闭口禅”。佛教说,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于身、口、意三业所致,若消除此三业,可速得解脱;所以,止语或禁语就是为了减少“口业”。有时僧人往往备一块小木牌,上写“禁语”二字,遇有人欲与自己言谈,则出示此牌以闭嘴。

我曾听过一位学佛的居士感叹说,自己外出讲学如果多了,自己会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空虚感,仿佛自己的思想,知识,修为全被掏空了一般,他得回去,闭门诵经念佛,如此多日后,才能填补上自我的“空虚”。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如果说话太多了,畅快之后,总会有一种莫名的空虚袭上心头。

确实,有时说话太多,之后细想,感觉到的总是多余。

当然,心中有话,当说还是要说。闭嘴,是一种止语,但它不是沉默,不是木讷,不是孤僻,不是古怪,不是狡猾,不是恐怖。

它是一种美,是一种简略的美,是像太阳温暖如春般的方式与人说话和沟通,常常是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下,达到能让对方的心灵,与自己共鸣。所以,闭嘴也是一种修为,一种风度,一种豁达,一种美丽,一种乐趣,一种风景。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是“无声胜有声”,这可避免让身边的人,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比起张开大嘴四处嚷嚷,及时闭上嘴,需要自己更高的智慧。

闭嘴其实是说话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说话方式,是能让自己的思想能够喷薄而出的正能量。

所以,过来人常常告诫年轻人:少说话,多学习。一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喜欢展现自己的优点,言语之中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优越姿态。有些年轻人,天资聪慧,能力出众,但因为没意识到这一条,自己掉到坑里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殊不知,职场中总有个别人表面对你笑嘻嘻,背地里却见不得人家好,高谈阔论总是职场大忌,尤其是年轻人。一旦说话多了,难免会有不少废话出口,难免会暴露不该说出的心事,难免会在不知不觉间得罪了人。

“沉默是金”这句话,以前理解粗浅,很不到位;现在对这句话感受颇深。不过,我学闭嘴,总有些困难。原因是我常以“记者”、“作家”自居,写文章是另一种说话,有时说话多了,总是免不了的。如何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才是关键。

人生在世,有时一兴奋,不免夸夸其谈,控制不住自己,将“沉默是金”“祸从口出”等箴言丢在脑后。所以,我常想,邻居长辈们所说的关于“人一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和父亲说的“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也要有一个“升级版”,应该是:人一生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不过,说话是人的天性和权利,我非常喜欢伏尔泰说过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说话应该是规则范围内的自由,沉默是金这句老话,看来也不是什么放置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只要做到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能乱说即可;言为心声,平时说话聊天,总不能乘一时之快意而乱说吧。《论语·学而》中有一句话: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总之是一句话,少说则是修养,闭嘴则是能力,止语则是智慧。说话要谨慎,这是说话的文化。

如此看来,我现在倒像是一个圣人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