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剑刚的头像

陶剑刚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11/27
分享

看,唐诗山下激荡澎湃

 

一提起江南,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想到温暖、柔和、舒适,想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在千年文化的熏陶之下,人们对江南印象,总是绚丽多彩,诗意盎然。然后,在浙江省新昌县境内,似乎与人们心中的江南印象,极不相符。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山区,有典型的山地气候,属浙闽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境内溪江支流纵横密布,且又山高坡陡,地貌特征是“八山半水分半田”。

儒岙,新昌县的一个镇。它因诗而名,因诗而兴,因诗而起的故事,缘于背靠的一座大山。此山,名曰天姥。其峰巍峨,其势连绵。山路漫漫,曲曲弯弯。十年来,这条路上,人们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处处跃动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绿水青山之境

 

秋日,天姥山仿佛从唐诗中走来。

天姥山,景色撩人。其自然形态,明万历《新昌县志》记载:“天姥高三千五百丈,围六十里,层峰叠嶂,千态万状,最高者名拔云尖,次为大尖、细尖,其南为莲花峰,北为芭蕉山。”山中存有第四纪冰川遗迹万马渡,有龙潭坑、彼苍庙等人文景观达200多处。

地以山望,山以人名。天姥山麓,诗路古邑。诗仙李白为其倾倒,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篇,让天姥山从此成为一座令人向往,自然和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唐诗山。在古典文献记载中,天姥山多与奇异的神话传说相联系。

然而,它是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的见证者,也是它们的重要文脉,又是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之一。魏晋诗僧支遁的风神潇洒、王羲之王子猷父子的旷达傲世、戴逵的安贫乐道、谢灵运的风流蕴藉和开山辟道的义举,都曾为这座天姥山留下不朽的人文经典。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岁的李白来到越州(今绍兴)剡中(今嵊州、新昌一带),才华横溢的青年李白,第一次登上天姥山,即被山上旖旎风光所吸引。之后,他竟一直对天姥山魂牵梦绕。直到46岁那年,李白在东鲁(今山东省),一次与友人聚会,醉酒之际,竟梦游了天姥山。醒后,他乘兴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

原本李白将梦中游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篇,留给东鲁朋友作别。诗题中,“吟”,是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悲愁慨叹,形式上可不拘一格。然李白“吟”天姥,却是气势恢宏。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仙把天姥山磅礴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绝唱,为世人广为传诵。

天姥山借李白诗篇,进入名扬天下的全盛期。从此,这座天姥山可谓与唐诗渊源不浅。在中国文学艺术史册里,有“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之说。

除诗仙李白外,众多诗人追慕先贤,吟诗感怀。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等450余位唐代诗人踏歌而来,慕名到访,寄情新昌山水,一时写下了1500多首吟诵剡情剡缘剡韵的咏剡诗章,其中160多位诗人游访了天姥山。

诗人们留下的诸多灿烂诗篇,自然而然成就了天姥山;天姥山,成了一座唐诗山,引得许多文人墨客游历江南。他们渡过钱塘江后,乘坐乌篷船,经绍兴,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剡溪,到达新昌,“踏”出了一条“浙东唐诗之路”,这是一条翰墨飘香的山水诗词长廊,它们绵延千余年,至今繁盛,令人惊叹。

深藏于天姥山腹地的儒岙镇,位于北纬近30度,处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段,守着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南大门”。

儒岙四季山峦覆绿,葱茏养眼;即便是秋日,落叶枯叶腐叶,与泥土一起,也散发出林木草地和泥土的特有清香。近旁,有几支溪流从山涧涓涓而出,一路直下或迂回,最终归结多处水流,形成不干涸能直饮的溪坑清泉,滋养一代又一代山民。行至大山岙里,间或飘来一团雾云,忽然又牵来绵绵雨雾。然不一会,阳光却从薄雾浮云中,探出头来。瞬时,山间四周,云蒸霞蔚,绚丽无比,犹如仙境一般。

古道遗韵今犹在,时光缱绻暗生香。天姥山至今留存“天姥古道”。挑一个风和日丽的假日,沿蜿蜒的“天姥古道”,一路登顶,远眺。四面山峰刀削,危崖壁立,林木森森,又鸟语阵阵;但见怪石累累立于溪涧,瀑潭相叠响于林间;细瞧瀑潭多且奇,景色险而胜,其中,尤以天姥龙潭为最;涧水叮咚,穿过顽石重重,至半山,则汹涌而泻,远观,恰似万马奔腾,其势,壮观之极。

在新昌,有山皆是画。入秋,行至儒岙,风光美景更是美不胜收。每一座山峰,或奇绝峻秀,或暖色斑斓,如诗如画。游客到此,叹为观止。

面对这么一幅画卷,守着这么一座巍峨的天姥山,乡亲们琢磨开了。端着“聚宝盆”而不富裕,甚至贫困,不光彩。山区该如何脱贫致富呢?大家议论开了。

老话说得好,靠山吃山。有这样一座连李白当年也为之倾倒的文化名山做后盾,儒岙最后锚定“诗路小镇”发展定位。在诗路文化的活化与保护中,创造性地构建起一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以推动共同富裕和美丽乡村建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年来,儒岙背靠这座唐诗山,走的是一条激活自然与人文两个资源,建设美丽家园,努力打造“诗路小镇”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渐渐地,小镇真正变成了有着良好生态和优美环境的“休闲胜地”,人人向往的“诗意旅行”之地。

金秋时节,飞禽、走兽,溪水、瀑布,徐徐目前。这迷人的美景,不仅带给人们美好的感官愉悦,还深藏着山里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深刻认识和乡亲们踔厉奋发谋乡村振兴的雄心与激情。

 

 

踔厉奋发之态

 

青山含黛、绿水绕村,这一望无际的幽深青绿,承载小镇的梦想。如今,梦想照进现实,又照亮小镇前行的道路。

乡亲们始终牢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他们认真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当年诗仙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让眼前这座天姥山名扬天下,奠定了山下儒岙镇在唐诗之路中的文化地标地位。那么,新时代,小镇如何发挥诗路文化赋能,以带动乡村振兴、促进物质与精神生活富裕的同频共振呢?

回望2018。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的战略部署。这标志正式吹响了诗路文化复兴的进军号。天姥山麓的乡亲们为之欢欣鼓舞。

凝心聚力,撸起袖子,他们在原有创业成绩的基础上,多次调研,反复讨论,拓宽发展眼界与思路,力争进一步激活自然与人文两个资源:以山为媒,发展乡村“美丽经济”;盘活闲置资产,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活力;依托独特的诗路文化资源,吸引游客。让村镇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保护绿水青山、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内容、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让村镇既有美景,也有内涵,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途径。2020年,好消息传来,该镇成功创建了县域副中心型美丽城镇省级样板。

随后,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和首倡地的新昌县,在浙江省率先编制《浙东唐诗之路战略性规划》,着力探索诗路文化的“活化”路径。

谋定而动。2020年,新昌成立县天姥山文化旅游发展中心,项目总投资约61亿元,为高水平建设天姥山旅游区打开实践动能。开弓没有回头箭。不久,《“浙东唐诗之路”新昌天姥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出台。

他们提出,要打造美丽新升级。天姥山将被建设成“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文化地标,力争成为新时代山城的文化高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之地,提升文旅产业整体品质。

不久,天姥山旅游区建设开始启动。天姥山旅游区总体规划以“诗画风景•太白天姥”为主题目标,以“江南名山•诗路明珠”为形象定位。构建“一带五片、一环六线、双核七星”的旅游空间结构。计划通过3至5年建设,将诗仙“吟留别”中的“梦游诗境”,还原到现实场景之中。现在,天姥诗院、竹林秘境、杜鹃花谷等项目正在建设。

天姥山旅游区的核心区位于儒岙镇。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有这样的乡村振兴历史基础,有这样的乡村共富规划蓝图,有这样的可爱可亲的乡亲,儒岙乡村振兴的步履更加坚定,处处充满活力。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灵感源泉,规划布局了“天姥十景”,包括李白在诗中所提到的金银台、天鸡台、星月台等。把诗境“活化”,让诗与景、景与境相互辉映、情境交融,创设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是儒岙镇乡村振兴,全域“活化”诗路文化的一项创新举措。

金银台,是该镇诗境“活化”的一个地标式建筑。金银台的建造,光是论证会就开了十多次。“活化” 金银台诗境有难度,是个技术活,也是艺术活。由于拨云尖冬季霜冻时间长,金银台采用全铜镀金工艺铸造。

如今矗立于儒岙镇境内天姥山主峰拨云尖的金银台已完工。它的建成是当地为后人留下的一笔“文化遗产”。或许在后人们看来,就如同今天的人们,看当年李白写给天姥山的诗篇。沿着游步道拾级而上,到达拔云间。金银台在秋阳的照耀下,塔身金光闪耀;而在月光之下,则显得银色氤氲。李白诗中的“日月照耀金银台”的描绘,变成了现实的呈现。千年梦境照见了现实。这是儒岙镇以天姥山为牵引、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工程。

李白的“梦游地”,如今正成为人们向往的休闲旅游地,这得益于当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重视。党委政府持续优化美丽城镇建设。2020年,儒岙镇全面启动美丽城镇创建工作,总投资5.2亿元,一个个建设项目的落地让“诗路小镇”活起来了:投资3000万元实施山地休闲绿道及沿线景观点项目、集镇河道综合治理项目等集镇配套提升项目;集镇改造提升突出建筑的唐代风格,在重要节点上加入唐诗之路文化、儒学文化、民俗文化等设计元素,使每一条街、每一面墙、每一个点都体现出“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内涵;上坪岗村上,破旧道路经修建变成了长约3公里的休闲绿道,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好去处。目前,天姥山上的新风景渐成气候,儒岙这个“诗路小镇”的建设也如火如荼,现正在抓紧时间实施集镇西路口景观工程建设。

近年来,小镇持续发挥乡村旅游激发消费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李白的梦境被“活化”,“吟留别”诗景被再现,使山水风光与文脉传承、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在唐诗山下悄然发生。

面对众多游客,乡亲们手指天姥山,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他们由衷赞叹:“眼面前的绿水青山啊,就是咱们山里人真正的金山银山!”

 

 

多维发展之势

 

乡村振兴的引擎一旦响起,发展的车轮便滚滚向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亲们视天姥山为致富的宝贝山,瞄准这一弯绿水,这一座青山。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他们铆足了劲,决心持续做好出色的山水文章,打造诗路小镇的创业之梦。

 1200多年前,李白沿着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足迹游访天姥山,写下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而今,天姥山成了旅游的“打卡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念着唐诗来到此山。“一直以为‘云霞明灭或可睹’的天姥山,不过是诗仙李白寄诗抒怀的一种诗境与意象。今天带着孩子来到这里,才知道这是现实之景呀。”一位外地来的女游客兴奋地表示。许多读过李白诗句的游客对小镇乡亲们说,因喜欢李白的“天姥连天”诗意,一心要来看看这座文化名山,感受一下当年连李白也为之惊叹的天姥山气势。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曾在梦中吟诵。现在,到此的游人也可以一步一步边登“青云梯”,边大声吟唱。他们笑着说,一是增添雅趣,二是感受李白遗风,三是情不自禁体会到了我们祖国文化的优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也有国外游客被李白诗中的“金银台”所吸引。42岁的摄影爱好者乔森住在英国伦敦,他游过这里,爱上天姥山风光,特别喜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诗句的意境,被诗中的“金银台”所深深吸引。这位老外通过视频和他的新昌“摄友”作了约定,表示一定要再一次游“金银台”。

长天秋色余韵长。深秋的唐诗山,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熠熠生辉的明珠。人们看到,天姥山大草坪露营基地上,一顶顶帐篷撑起来了,远看像一丛丛蘑菇,从草皮上一夜而出。一片绿地、一顶帐篷、一桌餐品,游客三五成群,谈古论今,品味山珍,放松心情,享受诗意生活。

置身于这个含氧量“爆表”的环境,或许可以成为现代都市白领放松心情的天然氧吧。若是深冬,恰好前几天下了雨,那么,登顶后,静静眺望,还可领略沆砀雾凇的美景。在天姥山最高峰北斗尖上,雾凇静静地展现着她与众不同的高雅和美丽。她们宁静、洁净、儒雅,宛如一个童话世界,让人眷恋、神往和安宁。

藏在深闺的天姥山和儒岙小镇,终于敞开了怀抱:云海日出、星光露营、半山民宿,还有天姥隐、大草坪,云之台、金银台……诗景变实景,梦景变美景。李白“梦游”地,正慢慢变成一个个可听、可观、可游、可拍的“现实之景”。

近年来,除了旅游开发,儒岙凝心聚力,呈现多唯度发展的态势,尽快让乡亲的腰包鼓起来。

利用日照充足,海拔高,适合农作物生长的优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儒岙除了种植千余亩传统产业高山茶叶外,持续做强高山蔬菜、中药材和果品产业种植,不断推广绿色新产品。

如今高山蔬菜远近闻名。该镇高山蔬菜种植总面积已达4800多亩,平均日销高山蔬菜10余吨。高山蔬菜走上了品牌化发展之路,诞生了“天姥闺秀”等一批蔬菜品牌。还因地制宜种植反季节蔬菜,四季豆、蒲瓜、青椒等,这些高山蔬菜更是受到绍兴市区、宁波、杭州等地市民的欢迎。这几年,儒岙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和气候特点,引入南瓜、瓠瓜、丝瓜等优质品种,不断采用和推广绿色种植技术。

在高山蔬菜产业渐成气候的同时,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药材种植也形成了一定规模。雷公藤成了横板桥村增收的“宝贝”。该村连片打造雷公藤种植基地达到300亩,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左右,还辐射带动回山、双彩等周边乡镇种植800余亩。白术的种植,也成为小镇特色,被列为浙江省级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示范地。目前,他们正在计划建立连片白术标准示范基地2个,总面积将达50亩。

近年来,依托镇强村公司,儒岙完成“天姥青云”条干茶、“天姥青绿”高山蔬菜、“王里山”西瓜等区域农业品牌的注册、推广。

看远处青山悠悠、白云飘飘,瞧眼前高山果品硕果累累,好一派诱人的秋景。在横板桥村桃园里,小桃树结出了“致富果”。成熟的冬桃,吸引游客。乡亲们说,除了冬桃,他们还有致富宝贝,水蜜桃、白桃、黄金水蜜桃等,采摘期,从六月一直延续到金秋十月。高山果品种植成为村民增收的甜蜜事业。

在共富新路上,儒岙人越走越欢,正计划以此为基础,发挥天姥山属地优势,将“小桃子”培育成“大产业”。“我们将结合天姥山文旅资源,开展桃树种植,发展桃树衍生产业,打造‘中国仙桃之乡’”。儒岙镇党委书记王魁浩满怀信心地表示。

发展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和仙桃产业种植龙头的果品种植等,是天姥山下儒岙镇多维度发力,共谋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如今乡亲们尽情享受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生活和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他们的梦想接壤了现实。他们笑逐颜开。

 

 

乘势而上之歌

 

然而,小镇发展的步子,并没有停下来。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审时度势,开动脑筋,进一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足做好“背靠文化名山转换发展思路”的文章,并以此开动共富新引擎。

他们想到,在“浙东唐诗之路”上,如何将唐诗资源有效转化为“唐诗经济”;在打造“诗路小镇”、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共富新路?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无疑关系到当地的发展前景。党委政府通过引进人才,盘活资源,搭建文商旅融合发展平台等举措,破解难题。

南山村是儒岙镇的一个古村落,有1000多年历史,一直藏在深闺无人识。2014年,当地邀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梁先生,创办以天姥山摄影为主题的“悠见南山”创作基地。以摄影为媒,寻找唐诗里的天姥之美,此后,南山村持续走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这里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300多位外国游客。

人气旺了,怎么提升诗路文化的体验感?村里的黄牛、山羊等家畜都成了镜头里的“模特”。“我只要输入‘牛’,‘牛’们就会来助阵。”梁先生幽默地说。在他的手机里,留着10多头牛主人的联系方式。只要摄影爱好者提出需求,他们会赶着牛来入镜,也收获一笔数目不小的出场费。

距离“悠见南山”十多分钟车程,是“尚诗堂民宿”,它藏在一个绿树葱茏的山岙里。一方石磨,一壶天姥红。午后的阳光柔和地打在主人黝黑的脸上。他架起手机,开始直播。山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林间的鸟鸣声,成为唐诗山的天籁之音……

今年初,镇党委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拉长优势、补齐短板,决心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他们精心打造内容丰富的“共富梦工坊”,以这一共富载体,综合赋能低收入农户,打开多渠道增收致富之门,让低收入农户共享致富的“味道”。

该镇对中等收入以下群体进行“精准画像”。 在天姥、黄泥丘、官元庙等村建立“共富梦工坊”。“共富梦工坊”成为该镇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新方式。他们盘活闲置房屋,建立加工工坊,由辖区企业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指导。镇村联动,挖掘潜在劳动力,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环节“迁徙”到村,带动村民增收。目前,“共富梦工坊”吸纳村灵活就业人数103人,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50余万元,带动村民年增收达300余万元。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山乡小村的产业形态和质量,助推村集体经济增长,让山乡土地迸发出了全新的发展活力。

近年来,直播带货为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铺设了一条“快车道”,儒岙镇里外岙村的年轻人就尝到了其中的甜头。2013年,里外岙村的年轻人恢复、传承了条干茶制作工艺,并通过网络将茶叶卖至全国。2020年,村民王伟江尝试通过抖音直播间推广销售自己炒制的条干茶,接地气的直播很快为他带来了流量和粉丝。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直播队伍中,条干茶也通过网络销售走向全国。天姥青云茶(条干茶)也成为了儒岙镇重要的“共富产业”之一。今年秋天,儒岙镇还在里外岙村举办了“一叶共富2022”天姥青云茶采摘节,并在该村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

为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共富新路。镇政府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占地74.8亩的“共富菜园”。在镇政府的统筹下,儒岙的两个经济薄弱村承包了其中10亩菜园,两村经营性收入每年至少都增加10万元。其余54.8亩的菜园由专业的果蔬合作社承包,吸纳了附近不少低收入农户到菜园工作,每户每年预计能增收2万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乡亲们抬眼望着森林万顷的幽深天姥山,自然而然会回想起创业起步时的情景,想到这一路走来的艰难与困苦、风霜与雪雨。然而,十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这座位于天姥山麓的小镇所发生的翻来覆去的变化,这使乡亲们认识到一个真理,那就是用奋斗,用汗水,用坚定的决心和澎湃的激情,将绿水青山一步一步地变成金山银山,正是“人间正道”。

金秋时节,青山绿水间弥漫着丰收气息,带有果实香味的山风会拂面而来,山含笑了,水含笑了,人含笑了。

发展的步子当然不会停下来,乡亲们向往的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后的美好明天。他们说,要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描绘出绿色发展的新画卷……

 

本文写作行将结束时,传来一个好消息。在“诗画浙江 诗意新昌”高铁冠名列车正式开通之后,连接儒岙集镇至常台高速公路双彩道口的太下线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这表示从高速下来驶向儒岙集镇,原来半个小时的车程,现只需8分钟。可以想见,这座唐诗山及山中的这片古老土地,将抓住高铁时代的发展新机遇,乘势而上,谱写新时代天姥山新诗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