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小麦归仓了,油菜丰收了,端午未至,却已先闻粽香。
端午是传统大节,传统文化延续着,亲人们也都陆续筹备端午节的玩物、食物了。不由得让人忆起儿时包粽子、带香包、花花绳、挂艾草、点雄黄的风俗习惯。
粽子是端午节最畅销的食品,也是家乡亲人农忙时的零食。节前几天里,人们都在忙于包粽子上。粽子形状不一,有三角形的,也有长方形的。家乡的粽子以长方形多见,以甜粽子为主,由内而外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提前泡好的粳米、豆角籽、红豆、红枣用槲叶包裹,苇叶定型,马莲叶扎紧,最后在放进大铁锅里加盖大火煮两个小时。一般都在晚上煮粽子,时间到了以后不要急着接锅盖,灶火未化,趁着温气儿,焖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打开锅盖,满屋都是粽子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端午期间,心灵手巧的女人都有手工制作荷包的习惯。荷包俗称“香包”,也叫“香囊”。她们用各种彩色布料、丝绸碎布料缝制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香草和中药材,在节日当天给孩子们佩戴上,素有“防病辟邪”一说。不会做荷包也无妨,街上有一群年过花甲的老奶奶会在这一天秒现在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做出各式各样的荷包等着你去买。最有趣的是流行“抢荷包”了。母亲会叮嘱我们将荷包藏好,以防被别人抢去,抢荷包一方面是羡慕荷包制作的精美,另一方面是为了图个吉利,但是被抢走了,也不能生气,原因嘛!我也不知道。
花花绳是端午节的必备品,也称“五彩缕”、“五色线”。端午节那天把花花绳拴在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据说可以辟邪和防止五毒近身。更有听说,花花绳一定要带到农历六月六才能剪下来,在屋后找一块大石头压在下面,会变成一条“菜花蛇”逃走。有的则是丢到河里,让水冲走。传说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花花绳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续汉书»载:“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至恶气”。发展到今天,一般都用绣花丝线,颜色多而鲜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两三种也可,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特别注重小节的还会在花花绳上在穿上几个“羊奶奶”(小荷包的一种)以做点缀。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带上花花绳,走到一起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
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在房门上悬挂艾草借以辟邪。艾草,又名“艾蒿”,是菊科多年生植物。«本草纲目»说:“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是一种中药材,它可以用来防病和治病。每年的五月,正是艾草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采之入药,可以防病治病。所以,在端午节的早晨,天未亮我们就会跟在大人屁股后面出门去野外、山坡上采摘艾草,以防被别人抢了先。在采摘艾草的同时,顺便踏一次露水,听长辈说,五月五日这天早上的露水抹在眼周围可以明目亮睛。
在老家,每年端午节点雄黄是必需的。家中老人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那些蚊子、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蜘蛛)就不会上身了。据说雄黄是一种药材,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儿时的我也逃不过被抹的耳洞亮黄。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白娘子在端午节饮雄黄酒打回原形的段子至今记忆犹新!
生在记忆里的美好都是儿时的片段,为了与平日区分,显现过节的气氛,不嫌麻烦的家长还会做油糕、炸麻花、煮鸡蛋、擀哨子面,反正是想着法儿的让孩子吃好、玩好……正所谓,“街市蜜粽香溢远,湿云苍茫恋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