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够的腊八面
文/华原人家
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 ,中国人年复一年的过,一直过了一千多年,从来都没有过烦过。而且越过越想过,越过越爱过,越过越高兴,越过越幸福。现在也国家提倡要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民间就按照自己的习惯轰轰烈烈地过自己的节日:腊八节。
不同的地方过腊八节的习俗不尽相同。有杀猪宰羊祭祀神灵和祖先保平安保丰收的,有敲锣打鼓辞旧迎新的,有制作腊八醋的,等等。民以食为天,吃的习俗在我国还是最为广泛流传,有吃葱的,有吃蒜的,有喝腊八粥的,有吃腊八饭的。而陕西关中大部都是吃腊八面,我们石柱塬就在其中,吃的是小米“伙伙”面加臊子,也就是我吃了几十年还没有吃够的“腊八面”,想起腊八面就垂涎三尺。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从我有记忆起每年吃腊八面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即就是那些最困难的年代,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就提前备好做腊八面所需要的各种食材,那怕是只有一种菜或加上玉米面也要为我们做上一碗最可口的腊八面。等到腊八这一天,母亲早早地就起来做腊八面,赶天亮前就要开吃。母亲说,谁家吃的早来年就会交上好运气。母亲做的腊八面吃起来绵软可口,具有地方特色的臊子喷着花椒香味沁人心脾,一碗两碗、一年两年,几十年都没有吃够过,永远都吃不够,这就是母亲的味道!
在我们塬上,邻里之间还有送腊八面的习俗,送腊八面就是相互送吉祥,期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我当民办教师的那阵子,腊八这天早上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要给老师送上一碗腊八面,给老师送来吉祥,期望自己学习进步。看着这满屋子香喷喷的“百家饭”,我觉得这种暖暖的情分,满碗都是幸福,至今一直放在心里。
母亲过世以后,我们就模仿着母亲的做法,先“和”好面让其“醒”着,泡上粉条。接着就开始做臊子,把红萝卜、黄花、洋芋、豆腐切成大小均匀的小丁丁,有时候条件好了也会放上木耳和肉末等,把葱和姜末在油锅里炒香后加入切好的菜丁翻炒,再加入粉条肉末,调味时一定要放上少许酱油调色提鲜,多放花椒粉突出其香,还要加适量水焖炒至干湿合适就可以了,记得出锅前一定要放上菠菜段,配色又营养,这就是石柱塬上的特色味道。在制作臊子的同时就要熬小米汤,小米的量比平时熬稀饭的要少一点。再就是擀面条,面条可以切成韭叶的,也可以切成菱形的,根据个人的口感爱好而定。
最后一步,把切好的面条下入小米汤锅里里煮成“然面”即可,盛到碗里加上做好臊子就可以开咥了,这就是石柱塬上的“伙伙面”。我们平日里吃的“伙伙面”不放这么丰盛的臊子,只要放上“腌黄菜”就满足了。“伙伙面”就像西安周边的“包谷糁面”,我写“伙伙”二字是乡音,也是两种以上食材自然汇合在一起之用意。我学做了几十年,从来都没有做出过母亲的味道!
今年腊八节的早上6点多我就起来有照此做腊八面,一边唠叨一边享受着这幸福快乐的过程。当我端起碗的那一刻,小时候母亲给我送上腊八面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顿时眼前就模糊了。
不论是腊八粥还是腊八面,在一年最寒冷的季节里,能够咥上一碗热呼呼的充满亲情又极富营养的腊八饭,既过瘾又强身。难怪这一吃就上是上千年经久不衰,越吃越健康,越吃越日子越红火,这一吃竟然吃成了传统民俗文化和悠久的记忆,何乐而不为呢?!
华原人家 2017年腊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