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如水
——母亲节的思念
文/华原人家
母亲节就要到了。这几天反复听了好多遍朋友发来的《儿行千里妈牵挂》。歌词是这样的:“世上有一种爱比天高大,世上有一种爱比海辽阔。你就是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的妈妈,为我遮风挡雨让我长大,想起你的衣襟我眼泪流下,岁月的皱纹爬满你的脸颊,长满老茧的双手不在光滑,妈妈你又多了几缕白发,妈妈呀妈妈你现在还好吗,儿在他乡想妈妈 想妈妈,打个电话听下妈妈唠叨的话,儿行千里妈牵挂。”
听着这些充满浓浓亲情的语言和可歌可泣的旋律,我情不自禁泪如雨下。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自己在慢慢变老。然而,人是越来越老了,但思亲的情愫却愈来愈浓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每到春节和母亲节的到来这种思念之情就油然而生。每次我都会深深的沉浸在回忆当中,眼泪一次又一次地模糊着视线,我思念着我心中最伟大和最亲爱的人——母亲和父亲。
道不尽的人间真情。自从父母过世以后,我们姊妹几个相继都已为人父母乃至成为爷爷奶奶了,但在每一个日日夜夜,我都会在枕边留一丝思念之地,把儿女们的思念化做平安和康乐,遥送给我的父亲母亲。在我的心目中父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们为儿女包容了一切,担当了全部,奉献了一生。
父母是典型的关中农家人,自始至终守侯着他们的土地和他们的庄稼、还有温暖的家。在农村度过了他们的整个人生。他们含辛茹苦拉扯我们姊妹几个成家立业,直到晚年,还为我们的下一代默默地奉献着余生。
我的母亲生于1917年农历9月24日,故于1984年农历腊月29日,享年68岁。母亲是我们公社西古村人,离我们家有十里路。母亲姊妹七个,三个舅舅,三个姨姨,母亲排行为三。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善良、贤惠,孝敬老人,慈爱儿女;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母亲的性格和蔼,极大地包容他人,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姊妹,一生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在亲戚邻里眼中母亲是最好最好的“好人”。
母亲不识字,但心灵手巧勤劳能干,针线活、做饭还有农活样样都挡不住母亲的手。在那个年代,我们全家人穿的衣服、鞋等等,全都是母亲纺线、织布、一针一针地缝制,腰带也是母亲在织布机上织出来的。纺线织布一般都是冬天农闲时开始,母亲除了做饭其余时间主要是纺线,为来年春天织布做好准备。冬天的晚上,纺线车放在火炕上,煤油灯下我们就依偎在母亲身旁听着纺车声睡觉。一觉醒来,不知是什么时候了母亲还在纺线,再一觉醒来母亲还是不知疲倦地在纺线,为儿女们编织着美好的未来。大多时候,我们都要帮母亲搓捻子、拐线、缠定子、染线、浆线、拉布(就是织布的长短及花色等)。母亲的剪纸剪得特别好,不论是窗花还是顶棚花,样样都会剪,个别复杂的花有熏的窗花样子,一般的花随手就剪的很好。每逢过年或是谁家娶媳妇,母亲就会剪上最拿手的窗花来贺喜。母亲用她的勤劳和浓浓的爱,在贫穷的年代里,为我们撑起一方温暖如春的天地。她用她灵巧的手,编织着希望,凝聚着满满的爱,是她勇敢的挑起所有生活的重担,自信的面对艰辛和困苦。母爱,柔情如水,缠绵如裹。她像绵绵不断的清泉,时时刻刻在润泽着每一个儿女的心灵,陪伴和呵护着我们姊妹几个成长的每个细节,才使我们顺利健康地长大成人。
除了针线活做的精道外,母亲的绣花手艺也很好,我的几位姐姐小时侯穿的花鞋、裹兜(肚)以及用的花手绢全是母亲亲手绣的,包括她们的绣花手艺也是母亲教给的。邻居的妇道人家要给自己的孩子绣什么样子的花也经常上门请母亲指导。
在我母亲的那个年代,女孩子是从小就要缠小脚的,以“三寸金莲”为美,虽然母亲缠了小脚,但里里外外却是一把好手。由于我们姊妹多,外面的活路父亲一个根本忙不过来,母亲除了料理全部家务外,还要帮着干很多地里的农活,同时要喂牛、喂猪、喂鸡等等。就在这个时期父母亲教给了我许多农活及日常生活的知识,我学会了很多技巧和方法。同时也教给了我朴素的人生道理,回想起来,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对我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接物影响甚大,使我享用一生。
母亲一生也很好客,不论是亲戚、邻居、还是儿女们的朋友,都一样热情和善待。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有同学到过我家,母亲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招呼每一位同学。在与亲戚、邻居的相处过程中,谁家需要帮忙母亲都会热心的去帮助,而且是全心全意。因此母亲在周围人眼里是一位慈善和蔼的“老妈妈”。由于长期受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小家也是如此,接待和容纳了所有亲戚、朋友以及需要帮助的人。
天下的父母亲都一样,总是将最好、最宝贵的东西留给子女,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孩子。母亲在我每次准备从老家返回西安的前一天,总是要给我带上她精心准备的辣子面、包谷糁等土特产,还有她亲手缝制的布鞋和鞋垫等等……。每当我离开家的时候,母亲都要紧紧跟在后面送到门口,还要站在门口那个土堆上最高的地方望着前方,我每每回头看她的时候,她都是眼里含着泪水依然站在那里直盯盯的看着我,看着远方,看着慢慢远去的儿子。我注意到母亲脸庞的皱褶一次比一次多,银灰色的头发越来越稀疏。我的母亲,您真的老了!每次都有同样地感触:“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我刚工作的时候,由于工资低我是每次回老家只能给父母带点城里的“新鲜东西”,有时候也给母亲一点拿不出手的零花钱,以回报父母的恩情。就这样,母亲还再三推辞说:“我们过得去,都好着哩,城里花费大,你们还要带孩子,需要钱!”说着就把那一点“零花钱”往我手里塞,顷刻间眼泪就在我的眼里打转转,不知对母亲说什么才好,母亲颤抖而温暖的手传递给我的不仅是无尽的力量和勇气,更是伟大的母爱!
就在我的工作稳定、经济情况慢慢好转的时候,1984年农历腊月二十九,也就是我放假回家的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患脑溢血不省人事,这一天,我一刻也不离地陪伴在母亲身边,请医生救治,为母亲祈祷平安,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最终却无济于事,晚上11点,母亲永远的不在了,母亲永远地走了……那天晚上我哭了整整一夜,我的内心世界瞬间崩塌了,真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再也没有母亲了,回家再也叫不应母亲一声,再也见不到母亲的面,再也听不到母亲问候和唠叨,再也吃不上母亲做的可口饭菜,再也不能给母亲嘘寒问暖,离家时再也不会有母亲跟前跟后的来相送了。母亲的突然离世,使我感到轰然天崩地裂,整个世界一片黯然,自己无依无靠全然空虚了,自己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几乎是彻夜难眠,有时甚至在梦中哭醒。如今,自己才深切的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包容和博大。
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父母却再也得不到我的孝顺了,我才真正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警世格言的深刻含义了。回想起来,其实父母对儿女的要求并不高或者没有要求,只要经常有一句再平常不过的简单问候,抽空“常回家看看”,送去亲情和些许温暖,父母就心满意足了。可能也是年龄的缘故吧,我经常在想:人生是重复不尽的轮回,现在人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经常要考虑将来儿女如何出人头地,如何对待自己?“羊羔跪乳,乌鸦返哺”,我想凡是善待父母的人都会有深刻的理解和领会。我要说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的恩情,我们要以反哺之心和感恩之心去孝顺父母,去引导和影响孩子,建立起和睦和谐的美好家庭,千万不要等有时间了、自己老了再去尽自己的孝心。到那时,醒悟的您就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