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拥军的头像

李拥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6/22
分享

又闻机杼声


 又闻机杼声

 

母亲为了织布养家糊口,不得不放弃读书,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死活不肯去学堂了。四十年代的农村,织布机算是最先进的劳动工具,母亲迷上了这个半自动化的、能解决衣食住行之一的穿衣问题的、能使那个时代女子引以为荣的织布机。

因为喜欢所以认真而努力,因此有所成就,在方圆是出了名的能女子。母亲嫁到我们家后,家里穿的、盖的、铺的、用的都是母亲的杰作,乃至于我们全村人都穿着母亲织的布料做的衣衫。我自小看着母亲织布长大,了解其中的艰辛,知道如何从棉花一步一步地把布织出来。

每逢节日就想母亲,想到母亲的勤劳,想到母亲的艰辛,想我那可怜的母亲没有享受一天的清福,我还没有来得及孝敬她老人家,她就撒手人寰,不觉潸然泪下,悲从心来。

在习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的今天,我又想到了母亲,耳边忽然响起那嗡嗡的纺线声,那桐子刷啦啦的经线声,那咔嚓咔嚓的织布声,眼前浮现出母亲纺线织布时的情景。

母亲织布的时候我喜欢站在旁边观看,乐于拉下手帮忙,从纺线到织成布十大步骤(纺线,拐线,染线,浆线,纺桐子,缠穗子,提角,经线,上机,织布),72个环节,至今记忆犹新。

 

   一、纺 线

 

母亲把成熟在地里的棉花采择下来,晒干,装入麻袋,背着去城里拧掉花籽,拧完再弹,弹成棉花褂褂背回家。取弹好的棉花大约手掌大小的一片摊平,然后用细竹棍搓成蜡烛粗细一尺长短的捻子,十根捻子为一捆,整整齐齐地堆了一大筐。纺线车支在炕头上,母亲盘腿坐在纺车前,右手摇车,左手扯捻子,只听那纺车嗡嗡地响,棉花捻子在母亲左手高高扬起,捻成了长长的细细的线,由下而上一米来长一头系在纺车的锭子上,一头高高地挂在母亲的左手。突然,转动的纺车嘎然而止,瞬间母亲又开始反摇纺车,随着纺车地反转,左手缓缓而降,那捻好的线好像很听话似的就一圈一圈整整齐齐地缠在了纺车的锭子上,称作穗子。母亲重复着一次又一次,一夜又一夜,捻子就这样被纺成了穗子。

小时候,母亲的纺线声是催眠曲,听着听着我就睡着了,鸡还没有叫,母亲的纺线声又是我的闹钟,把我唤醒,催我上学。每每醒来,一大筐的捻子魔术般地就变成了穗子。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纺线的时候几乎整晚不睡觉,我睡的时候她在纺,我醒来的时候她还在纺。回想起来,母亲后来的罗圈腿,母亲的驼背,母亲的腰腿疼就是那个时候埋下的病根,盘腿弯腰坐在炕上日积月累积劳成疾。

今天,又想起了母亲让我猜的那个谜语,“一条绳,撂过城,城动弹,龙叫唤。”我用它考过好多人,50岁以下能答上来的人寥寥无几。

 

二、拐 线

 

母亲纺好了所有的穗子,还要把穗子缠到拐子上,拐子是用木头做的,就像一个大“工”字,一尺宽,两尺高。岁子要放在线轮子上,线轮子是用扁铁做的一铁架子,用铁钎子穿着穗子,装入线轮子上,穗子就能被拉着旋转。母亲右手持拐,左手捋线,右手摇晃着拐子,左手配合着右手,线就飞快地往拐子上缠,穗子被线扯着不停的在线轮子上咯咯咛咛地叫唤,不一会穗子的线就被拐子缠完了,紧接着又把第二个穗子的线续接上继续缠,一个拐子上一般要缠两个穗子。缠完两个穗子,这一拐子线就成了,退出拐子线来用线头扎好,继续缠下一拐子,一直要缠几十拐子线,把所有纺的穗子缠完。

记得母亲缠穗子时,一边缠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右手摇,左手撩,缠线线,滚蛋蛋。”记得我小的时候学着拐线,缠在拐子上的线不整齐,乱了套,被母亲责骂,母亲就把拐子上的线退下来,让我用双臂捧开,她用拐子重新缠一遍。

这个环节单调乏味,母亲却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想着全村人的穿戴,母亲日复一日,夜以继日,毫无怨言地坚持着。

 

三、染 线

 

织纯色的布不需要染线,如果想要织花花布,在浆线之前就要染色,织几种颜色的花布就要染几种颜色的线。染色时要烧一大锅开水,把买好的一小包一小包颜色膏子倒入水中和匀,膏子要适量,不能少也不能多,少了染不上色,多了是一种浪费。然后把拐子线放入膏子水中来回搅动蒸煮上色,搅动时拐子线还不能乱,织花布一般要染红、蓝、黑、绿等多种颜色。染均匀的拐子线捞出来洗涤,洗的不褪色为止,然后再晒干。

母亲的手一年四季都被染上了颜色,那膏子把母亲的指纹、掌纹勾画的清晰可见,膏子钻进母亲的肌肤,侵入母亲的骨髓,把母亲的指关节挤涨、肿大。冬季里,母亲的双手被冻裂,手无完肤,冻裂的口子大大小小、深深浅浅,就像我们黄土高原的沟壑,这些沟壑被染上了不同的颜色。就是这样的一双手却织出了世上最最漂亮的花布,我们一家以及村里人穿着母亲的织布上街、走亲戚、访友是一种荣耀。

 

 四、浆 线

 

浆线就是给拐子线上面浆。把烧开的水用面搓成面糊糊,然后把所有的拐子线分成两等份,一份上浆,一份不上浆。上浆的线用于经线,不上浆的线用于纬线。浆一斤线大约需要四两面,上浆的时候要把线放入面糊糊盆里不断地用杆杖搅,用手搓揉,确保每一条线都能被充分均匀的浆到。同样要注意拐子线不能乱套,不同颜色的线要分开上浆,避免混色。浆好的线捞出盆,放一晚上,目的是让面浆充分浸入、渗透。第二天把浆好的线穿在椽上,架在太阳底下晾晒,晒的时候要拧掉线上面多余的面糊。手劲不足的拧不干净,就要在下面吊上打胡基的重锤子,旋转锤子扶手加力,拧掉上面的面糊。拧干净拐子线上的面糊后,去下锤子,用手搓揉、蓬松,目的是让线疏松后能晾晒的充分而均匀。

记得母亲那段歌谣:“锅中染,盆里浆,花花绿绿晒几晌。”有一年冬季,那年特别的冷,我不小心撞倒了椽架,一架十几拐子刚刚浆好的线全掉在了地上,粘满了泥土,线脏的不能使用。那次母亲打了我,打的很重,我哭了,哭的很伤心。看着母亲把那脏线在结了冰的水里一遍又一遍的洗涤,看着母亲那肿胀的双手,看着母亲那裂的更开的冻口,我很内疚,也很自责,我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学会织布,以后再也不让母亲辛劳。从此我办事更加的努力、认真、仔细,心理默默地记下了织布的每一个环节。

 

    五、纺桐子

 

晒干的浆线要一拐子一拐子的再上纺车,纺成桐子线。

把桐子穿在纺车的定子上,固定好。桐子就是用指头粗细的竹子或者竽子截成一尺多长的中空的竹筒筒。拐子线套在一个比纺车轮子小的转轮上,抽出线头,缠在桐子上,转轮和纺车一字排放,开始摇动纺车,纺车大轮带动定子上的桐子转动,缠在桐子上的线拉着小轮转动,一时间,“大轮嗡嗡,小轮咯咯,大小轮子一起哼哼。”

一拐子线要纺两个桐子,纺完所有的拐子线要纺成上百个桐子。

至今还保存着母亲织布剩下的桐子线。当初压根就没有想到社会发展的如此之快,老的手工工艺已经淘汰,那纺线车、织布机已经成了文物,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织布机器,织的布更宽,花样更多,质量更好。但是,不管怎么说,现代化的工艺是建立在传统手工工艺基础之上的,没有母亲那一代人的辛勤付出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纺织成果。我没有忘记母亲,国家没有忘记过去,习主席的“一带一路”就是在过去丝绸之路的基础之上,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把我国以及沿线国家带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

 

六、缠穗子

 

母亲把浆线时留下的另一半缠成穗子,这些穗子就是织布时梭里面的放置的纬线,这个穗子和纺线纺成的穗子不同,这个叫吊穗子,纺线纺成的叫圆穗子。

   我把拐子线穿在两个胳膊上捧展,母亲拿一根筷子,筷子中间穿一枣核形状的结,这个结叫穗核(方言读hu)子。可不要小看这个穗核子,它的作用可大了,不但起固定穗子作用,而且还要起固定线头作用。母亲右手拿筷子,左手捋线,左右摇晃着筷子,我双手捧着线也配合着左右晃动,线便飞快的缠上了筷子,成了穗子,抽出筷子,取出穗核子,拉出线头,用线头把穗子扎好,一拐子线缠两个穗子,要缠完所有的没有上浆的拐子线。

双手捧着线有时候一捧就是一晌,胳膊很累,很酸,很疼。开始双臂举的很平直,慢慢的就垂了下来。看到母亲那坚定执着的眼神,那不知疲倦的不停的摇着穗子的手,我就再次高举起胳膊,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

 

    七、提

 

母亲准备了二十根细铁钎子,一头串上嘛钱,一字排列插在地上。把纺好的桐子线穿在铁钎上,穿的时候要根据自己要织的花布的花形,按顺序插入不同颜色的桐子线。

根据自己所纺的线的斤数,算出能织的布的丈数,比如纺了十斤线,就可织二十丈布,在地上插入几十个木楔,绕成回子状,总长度为二十丈。从二十个桐子上抽出二十个线头,固定在二十丈距离的第一个木楔上,然后扯着着二十根线在木楔上绕来回,到最后一个木楔上要一根一根线提交。所谓的提交就是要线交叉,提出一个交叉角度,挂在木楔上。绕一回是二十根线,绕两回就是四十根线,一般织一尺三宽的布要400根线,上下800根线,要绕四十个来回,可织一尺五,一尺六宽的布面,织尺六宽的布要500根线,绕25个来回。

我喜欢绕线,牵着二十根彩线来回的跑,二十个桐子一起转动,哗啦啦地响。二十条带色的线从桐子处匍匐散开,又由我牵引收缩握在手心,看起来像孔雀开屏,听起来就像孔雀在抖屏。我满足这种感觉,就像大权在握,号令一发,所有的桐子听我指挥,由我调遣,任我摆布,一切皆在我的掌控之中。

 

    八、经 线

 

线绕完后,角就算提成了,从木楔上取下一整股子线挽成绣球,大的绣球足有脸盆大小,在挽绣球时成的角一定不能乱了,必须用木棍钗好。

把绣球放入筛子里,筛子放在坨子上,坨子就是大可叉(人字形木框)上面放一大石头,从绣球上拉出大约两丈长的股子线(尺三的布就是800根)做缯,做缯就是分上下线,一根线向上,紧挨着的一根线就向下,上线400根,下线400根,做缯后穿绳框,绳框就像梳子,得一根一根地穿,穿完绳框后卷埾旨。埾子就是中间一根胳膊粗二尺长的木棍,两头镶入木板,就像车轮子,手搬动木板,就可以卷上所有的线。

所有的线要经过缯和绳框捋一遍缠到埾旨上。这些线就叫经线,目的是要线顺适,这就是所谓的井井有条,加坨子的目的是增加重量,卷埾旨时把线拉直。把所有的线卷到埾旨上,经线的过程就算完成了。这一环节是织布一个关键环节,我村许多人都不会经线,常常请母亲去把关。 

经线是个细密活,不但要心细而且还要手巧,出不得半点差错,一旦有闪失,线就乱了套,前功尽弃,就得重新提角,重新经线。就这一环节,我不知学了多少遍,没少挨母亲打骂,但我从来没有埋怨过母亲,我得感谢母亲,没有当初母亲的教诲就不可能有我努力的今天。

 

 九、上

 

织布机分为高脚机和平头机,我家用的是高脚机,像一个木床类似的框架,一端是布满经线的机头(线柱子),机头两端有六个翅,可控可放机头转动。离机头不远处安装着竖立的框架,其作用是通过上方的横木棒向下引绳提拉两个缯,缯是与机头等宽、高约20厘米的长方形线刷,缯的下方通过引绳连接两个踏板,轮流踏下踏板,缯便分出高下,均匀穿过细细缯眼的经线便被分为两层,织布梭子从两层经线中间穿过,带领纬线与经线交错,再通过机杼的挤压便形成了布匹。

织布机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才一步一步的完善到当初的模样,它的机械原理在那些年不得不说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正是由于中国母亲们的勤劳、智慧,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才是中国的纺织行业走向了世界前列,处在世界的巅峰,创造了世界古丝绸之路。

 

  十、织

 

织布就要再经过作缯、闯杼、吊机、栓布、织布、了机等十几道工序。织布时,母亲端坐在织布机一端的布柱前,双脚踏板上下交替,双手轮换着操纵机杼和梭子,只见双手翻飞,穿梭往复,娴熟的动作如弹钢琴 一般美妙。从机头而下的千条经线就像瀑布飘逸流畅,那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是我听到的最悦耳的音乐,那脚蹬、腰躬、一搬一梭的姿势是我见到过的最美的姿态。

耳边又一次响起母亲的歌谣,“十亩地,八亩宽,中间坐个鸭子官,脚一蹬,手一搬,十个环环都动弹。”

不是所有妇女都会织布,不是所有的织女都能织出优质的布匹,在我们村能织布的人是寥寥无几,母亲是织女中的佼佼者,没有人织布从数量和质量上能超越母亲。

晚上纺线,白天上地,抽空织布,织布机常年架在窑里,天阴下雨上不了地就织布,吃饭间隙就织布。那个时候也没有其他的爱好,除了上地劳动就是织布,由于长期劳累,母亲早早地就撒手人寰,留下的是那些到孙子手里仍然用不完的布。每逢节日就想母亲,耳边就响起那嗡嗡的纺线声和那咔嚓咔嚓的织布声

再过些年没有人会织布了,我要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作为母亲的宝贵遗产珍藏,也算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吧。

能详细的记录下织布的每一个环节,都归功于我有一个好母亲,母亲不但教会了我织布,还教会了我许多许多,更重要的是母亲是我人生成长当中的一座教堂,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习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的今天,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会议召开之际,一百三十多个国家领导人蜂拥而至来我国参加会议,我想到了古丝绸之路,似乎又看到那绵延一万二千多公里的东西方商队,听到了丝绸之路上那不绝于耳的驼铃声声;想到了过去的织布,听到了纺车嗡嗡响;想到了母亲,似乎也看到母亲又坐在织机上,传来那咔嚓咔嚓的织布声……


我也说几句3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简直就是教科书

王萍   2018-06-24 21:38

文笔细腻,情节感人;读李老师的作品能让人学到许多知识,也反映了李老师的博学多才!为您点赞

南长贵   2018-06-24 21:43

文笔细腻,情节感人;读李老师的作品能让人学到许多知识,也反映了李老师的博学多才!为您点赞

南长贵   2018-06-24 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