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 每逢行会古城台儿庄关帝庙等规模较大的庙宇都自搭大型活动戏台,邀班上演京剧、拉魂腔等传统剧目用以酬神。受此影响,月河街人茶余饭后以能哼唱几句京戏为荣,时有“三句话不说戏中人,不是台儿庄人”之说。
当宽厚洪亮的京腔响起的时候,月河街人活泛了。由于京剧深受人民喜爱,前来唱戏的就不再局限于庙会期间,月河街几乎天天都有搭班唱戏的。以至多少年后,当月河街真正走出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老街人这才幡然醒悟,一方风俗哺育一方人,博采众家之长才会成为人才。最让老街人到处炫耀的是“蹭戏虫”。
说起“蹭戏虫”,他勤奋学戏的往事就连老街小学生也耳熟能详。古城掀起京剧热那会儿,他也就八九岁,那时常有京剧班来关帝庙唱戏,庙门放个洋铁桶,看客需往里扔几个铜线,方可进门听戏。可“蹭戏虫”他没钱往里扔,进不去门就一直在门口候着,隔着墙听,即使戏演完了,他也不走,而是从门缝里听演员们吊嗓子、拉身段。
南来北往的戏班是走马灯得换,唯一不变的是他逢场必到,且不分时辰,几场戏下来,演员们都晓得了他,便让他进门来听,不交钱,当地叫听蹭戏,他惬意得很,脸不再贴着门了,身体一舒展,嘴就跟着学唱起来,等到一天正在有板有眼哼唧的时候,恰巧被戏班挑大梁的听到,很是惊讶,主动教他唱《搜孤救孤》、《鱼肠剑》等戏,随后也许受跟屁虫的启发,得此“蹭戏虫”绰号。
又过几年,上海麒派著名老生演员前来演出,临演排练,不巧跑龙套演员脚脖子崴了,无法登台,直急得麒派老生围着后台转磨磨,当紧关头,“蹭戏虫”毛遂自荐,跟老生配戏,由于事前他曾蹭听《四进士》不下二三十遍,对剧情耳熟能详,故在演出中没有“撒汤漏水”,最终将剧中人配得惟妙惟肖。特别是那三次公堂的念白处理,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舒缓,手眼并用,声情并茂,彰显了不畏强暴拔刀相助的义举。
就在他的演技名望如日东升的时候,“大舞台”忽然没有他的身影,他在古城台儿庄销声匿迹了。
10年后,一个风和日丽的傍晚,月河街吵吵嚷嚷来个一伙人,在关帝庙前搭起了一个大舞台。很快,月河街人都知道了,“蹭戏虫”带戏班子回来的,要给月河街人唱大戏,唱有他主演的《孟丽君》。快要开戏时,得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蹭戏虫”立即在剧目预告黑板上写上“号外!特大喜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黑板咋一挂出,老街人先是惊愕,进而欢呼跳跃,互相拥抱庆贺,演出演了3天3夜,鞭炮3天3夜没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