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德华的头像

朱德华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10/22
分享

走黄河,走出一个全新的自我

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我一直想写写和黄河有关的故事。黄河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好多个日日夜夜,我都在寻找那个突破口。终于,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少年的形象,黄皮肤,性格如黄河一样坚韧。这个少年应该叫“阿克”。为什么呢?“克”是一个内涵深刻的字,它有“克服”的意思,同时它还是个质量单位。这个少年有着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能像黄河一样勇往直前;这个少年也代表一个单位名称,但更准确地说,他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单位。我希望,中国的少年,个个都像阿克一样是个勇于克服困难的阳光少年。

抓住了这根主人公的线条,我借助它,去牵出更广阔的黄河历史文化和地理。这才是我的初衷,这是一本少年的成长故事,但更多的是关于黄河的科普故事。这样两者的结合,使得故事写起来很让人头疼。兼顾故事性,必定很难兼顾知识性。抑或说,是我的写作水平还远远不能将两者出神入化地表达出来。

尽管主人公的形象在我心中已很清晰,但我还不能鲁莽下笔。我要给他找一个背景,找一个合理的成长轨迹。他的家人都有哪些?他应该接受怎样的洗礼?起初,我想给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失去了一只手的父亲,他的父亲因此自暴自弃,变成了酒鬼,主人公为了拯救自己的爸爸,决定带他去走黄河。让黄河的磅礴大气洗净他爸爸身上的颓废,而他自己也完成了一次成长的蜕变。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还是改变了这个思路。

文中我花了比较多的笔墨去写黄河泥埙,黄河泥埙可以说贯穿了小说的全部。阿克有一个专属的黄河泥埙,那是黄河的声音,是黄河的性格。这个意象,其实是主人公的化身。另外,我也想让小读者们读了这个小说后,了解我们的传统乐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据了解,在河南焦作,真的就有一位老师用黄河泥来做泥埙。

经过反复地思量,我决定把主人公的家园安置在河南的花园口,那是个特别的地方,黄河的第五次大改道发生在那里。我把主人公放到那里去,从一段悲惨的历史讲起,给全文定下了一个比较深沉的基调。

那么,为什么安排主人公逆行呢?人生就是这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让他们顺行,从黄河源头一直到入海口东营,感觉上就缺失了一点。逆行也是故意给主人公安排的,希望小读者们读了之后,能获得力量,也有一种迎难而上的魄力。黄河的源头如果一开始就让主人公看见了,似乎小说就没有什么悬念了。为了悬念,为了塑造主人公在逆境中成长的形象,我必须这样写。

前面我说过了,这种既想励志成长,又想科普的儿童小说很难写,至少故事性、趣味性会大打折扣。所有的故事都要围绕科普来写,那么主人公怎么成长起来?怎么让他的爸爸脱胎换骨?我只能通过描写在游览过程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来体现他的成长。黄河可观的景点非常多,在选取材料时,我也非常慎重。壶口瀑布很著名,小读者们应该了解,跟大禹有关的大禹渡小读者也该了解,黄河为什么这么黄,上游、中游、下游的交接点,小读者也应该了解,黄河经过的代表城市和文化,小读者也该了解……黄河实在太厚重了,而我能写的又多么有限,书中涉及的黄河知识也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写到最后时,我想给主人公一点苦头吃,当然这一路,他吃的苦头也并不少。这次逆河行走,他们有时步行,有时坐车,但走向源头的这一段路程,决不能让他太安逸。只有经历了磨难,得来的东西才显得更珍贵。

对源头的描写是一定要细腻的。黄河给我们的印象是气势恢宏的,它会咆哮,它会翻腾,如千军万马,靠近的人都会有一种战栗感。谁能想到呢?这样的一条河,它的源头只有碗口那么大。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对源头的细致描写,对主人公千里迢迢寻找黄河的描写,我想告诉小读者的,就是这个道理。

《黄河少年》最终还是写成重科普而轻趣味了,这也是我所遗憾的。但仔细一想,也没什么不对,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并不缺富有趣味性的图书,偶尔来点不一样的,也很有意义。即便趣味性没那么浓了,能读完这本书的小读者也能从中学到关于黄河的知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毕竟,作为一个中国少年,是该去了解我们的母亲河的。

《黄河少年》——一场父与子之间的心灵成长对话;一场黄河文化的亲子研学之旅。希望小读者去看看这本书,翻开第一页,跟主人公阿克,也走一趟黄河吧。你的眼界,或许从此也变得不一样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