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怀友的头像

田怀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18
分享

赶集

连日的阴雨天气终于云消雾散,老早就计划好的赶集今天终于可以付诸行动了。

一大早还在赖床就听见夫人在室外自言自语:今天天气真好!哦!是泊里集,我们去赶集吧!其实,夫人也知道我是在赖床并没有在睡,是自言自语,也是说给我听,赶“泊里集”是我们俩打算已久的计划。


上次赶集是五年前的事了。

2016年春天父亲查出肺癌晚期,我推掉手头所有事情回到了离开三十年的老家陪伴父亲,与父亲一起住在了老屋,与父亲同睡在一个土炕,天天陪同父亲喝茶、聊天、散步。

父亲想到集上去看看卖茶叶的小赵和卖大饼的老王。父亲说多年来他一直喝小赵的茶,说小赵人实在,不骗人。老王的大饼是父亲的最爱,父亲每次赶王台集都是去找老王买一块和豆腐一样厚的大饼。老王在王台大集卖大饼三十年,提起老王的大饼王台周边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父亲说,人老了长时间不见面,人家还以为“已经走了”,到集上溜一趟见见熟人,打个招呼,说明“人还在”。

停在门口的奔驰车好长时间没有挪窝,车上布满尘土,本想开着溜溜车,充充电;可父亲却执意要到村前去坐公交车:“坐公交车方便,开这么个大车干什么!别别拉拉的”。

尽管父亲这样说,我猜测他既有心疼耗油的缘故,也有不愿意麻烦别人的缘故;尽管我回来就是专门伺候他的,尽管我是他的儿子。

不管什么原因,顺着父亲就好,我只好随着父亲去坐公交车。

叔家小弟不解:“凭着大奔不坐去挤公交车?!”

也许小弟这个年龄还不太懂,想想自己这个年龄的时候,不也是经常不顺着父亲而惹得父亲不开心!


“泊里集”是青岛西海岸著名的大集,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前些日子为了赶泊里集,夫人也是做足了功课,她专门跟着同学去了一趟,算是提前实地考察打前站,为我们“赶集”做了准备。


上一次赶泊里集,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个寒冬腊月年关的时候,跟哥哥去卖大姜。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时农村非常贫穷,年关来临家家户户都把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农副产品拿到集市上去变卖,再用变卖来的钱去购买年货。


当时父亲担心我们还小,路程远,不敢让我们去。他担任生产队长忙的又脱不开身,眼看年关来临,家里的大姜卖不出去,年货就无钱置办,最后没有办法还得让我们俩去。

父亲与我们俩合计:“三八”是冷家村集,“四九”是泊里集,能在冷家村集卖了最好,卖不了的话就接着去赶泊里集。

已经起意,就马上行动。头一天晚上,父亲一遍又一遍的叮嘱我们俩:路上千万要注意安全;称重要足称;即便比人家便宜一点尽量在冷家村集卖了,剩少的话就不要再去赶泊里集了;把钱放好;穷家富路要吃饱饭等等。

为了早去能占个好位置,天还没有亮,不到二十岁的哥哥领着我就出发了。我们骑着自行车每人带着五六十斤大姜,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先赶冷家村集,下午又赶到了泊里住下,准备赶第二天的泊里大集。

到了泊里已是傍晚掌灯时分,当时电力不足,农村经常停电,整个泊里一片漆黑,我们俩和好多与我们同样提前过来准备第二天赶集的人们,入住在供销社旅社的大通铺。整个十来米长的大房间,只有南北两排砖垒的大通铺,上面铺着高粱秸席子,屋里点着蜡烛,人们在幽暗的灯光下相互聊着各自的来往。


最难以忘记的是赶完泊里集已是下午三四点钟,往回走的路上,凛冽的北风几乎能把我们吹倒。加上人小力气短,两天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早已耗尽了所有的力气。自行车在路上好似喝醉了酒的人一样东歪西倒,每前进一步都非常艰难。


吃罢早饭,旭日高照,已经轻车熟路的夫人领着我到井冈山路的地铁站乘车。乘电梯进入地下站口,大厅先进的LED灯灯火辉煌,如同白昼。熙熙攘攘的人们,测温、安检、打卡进入。紧跟在夫人身后拐弯抹角有点晕头转向,好似一个怕跟丢了的孩子。夫人也早已看出来我的慌张,就提醒我:你就跟着这些托购物车的大叔大婶走就行了,他们就是去赶集的。简约的提醒非常实用。


进入车厢,宽敞明亮,没有拥挤的乘客。坐在舒适的纵向摆放的座椅上,对面就是电视屏幕,电视节目抬头可见。这是我在国内时隔二十多年第二次坐地铁。第一次坐地铁是二十年前在上海,那时候的地铁跟现在无法同日而语,昏暗的灯光,狭窄的空间挤满了人。不要说坐,就是站也很费劲。就是这样的地铁,也只有大都市才有,我们小地方的人刻意去坐次地铁算是开开眼界。


去年在澳洲小住期间,出门的交通工具就是坐公交车和坐地铁。那里的公交车属于那种老式的大巴车,车体内外都比较陈旧,与国内清一色崭新的公交车没法比。地铁也是如此,那里的地铁是上下两层的老式款,座位是横向摆放,进入车厢显得空间比较狭窄。无需赘言,经济实力由此可见,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些硬件设施已经远远地把一些发达国家甩在了后边。


全程二十个站点,一个小时的路程很快就到达了终点,终点站就是泊里大集。原来,这条路线是专门为泊里大集而设!我瞬间恍然醒悟:当时设计地铁的决策者刻意把泊里大集规划其中。


泊里镇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最西端,盛产农产品和海产品,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以前这里农渔民的农副产品和海产品,因为交通不便难以及时的外销,严重制约了农渔民的经济发展,当地的经济相对落后。现在开通了地铁,三十分钟一趟,区内的居民可以及时的吃到新鲜的瓜果蔬菜及鱼虾等海产品,极大的方便了区内及市内的居民,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泊里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泊里这两年的经济指标在不断上升,好多数据在当地位居前列,不可否认这与高铁和大集的拉动密不可分。


到了大集,农产品和海产品应有尽有。因为季节的原因没有看到泊里的标牌产品——泊里高粱秸编席。

提起泊里席那可是真的叫闻名遐迩!据说,以前山东半岛地区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得买一领泊里席铺在炕上,没有一领泊里席,过年好似缺少一些标符。


临近中午,念念不忘赶泊里大集的另一个计划就是喝一碗正宗的泊里羊肉汤。

经人指点,来到了大集的东南端。老远就看到炊烟缭缭,热气腾腾,人声鼎沸。嗨,喝羊肉汤的人还真不少!我和夫人兵分两路,我加入了排队挨号的队伍,夫人则等待抢占喝完羊肉汤的食客将要离去的座位。


好不容易挨到我,听见掌厨的女掌柜头也不抬“多少钱的”的问话,因我是第一次来,不太明白她的问话,正在疑惑。可能没有听到我的回话,她抬头随即介绍“有二十块钱一碗的,有三十块钱一碗的,你要哪一种?”,“两碗三十块钱的”,我随即答应。“先付款,扫微信”。言语间,两碗香气扑鼻的羊肉汤端了过来。

坐定后,环顾四周,这才发现喝羊肉汤的以年轻人居多。引起我注意的是,临座一对老者夫妇并没有急着喝羊肉汤,而是拿着大单反相机左右开弓拍个不停。听他们俩的对话,估计是台湾过来的或探亲访友,或旅游观光。


太阳西下,提着大包小包回到家已是下午三点。

尽管很疲惫,但心情很愉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