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尼山不高,海拔340余米。尼山则因为诞生了被后人尊称为“天纵之圣”、“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而名扬天下。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生孔子。”相传尼山宋家山头村(今属邹城市田黄镇所辖)北即为孔子诞生地,有孔子庙、夫子洞、观川亭、圣母井、文德林、红草坡、扳倒井、颜母祠等名胜古迹。又据《史记》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昌平乡即尼山、昌平山之间鲁源附近。昌平山稍东南有村名长莝(“莝”应读cuo,俗写为“坐”,俗读为suo),即古陬邑,并且是古邾国始封之地。《水经注》有“故邾娄之国曹姓也,叔梁纥之邑也”的记载。《太平寰宇记》称古邾城即邹城。是叔梁纥所治之邑。据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戴光编修的《邹县地理志》载:“尼丘山去城东60里,在鲁源社、鲁源村。昔启圣王夫人颜母祷于此,而生孔子者也,其山五峰连峙,中峰之麓有孔子庙”。正如邹县旧志所述:“于山则载尼山、昌平,于人则述孔子,于古迹则载颜母井,夫子洞,版图所入,而按而稽至圣发祥实在于此”。
孔子的先祖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兄、商朝名臣微子启为宋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左传》记载,鲁襄公十年(前563年),晋为盟主,联合鲁、曹、邾三国攻打偪阳(诸侯国名,在今枣庄市台儿庄区一带),叔梁纥作为鲁国参战部队参加了攻打偪阳城的战役。列国军队兵临城下,只见偪阳城门大开,列国军队便蜂拥而入,并没有人意识到这是敌军的诱歼之计。当部队进入一半时,城上的悬门突然落下,敌军欲将部队斩为两截,然后分别围歼之。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叔梁纥正好攻至城门之下,眼疾手快,扔下宝剑,迅速冲上前去,双手牢牢地托住正在下滑的悬门,大喊:“快撤退,吾军中计也!”晋军主帅忙鸣金收兵,已进城的兵士也迅速撤出,使联合部队避免了一次重大伤亡。周灵王十六年,亦即鲁襄公十七年(前556年),齐王亲自率兵,分两路将鲁国桃、防两城围困,欲报前仇,鲁国的囯卿被困在了防城,情况万分危急。鲁国军队几次救助均告失败。叔梁纥自告奋勇,率兵三百,夜间攻打围城之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围敌,救出了囯卿。叔梁纥两次立功,声名远扬。
叔梁纥在鲁国是一名武官且有很大名气,但在婚事方面很不顺心。他初娶施氏为妻,生了九个女儿,没有男孩。于是纳妾,妾为他生了个儿子,取名伯尼,字孟皮,但儿子天生残疾,是个跛子,叔梁纥担心其不能传宗接代。他听说陬邑一带(即今曲阜市尼山镇颜母庄)颜母人家有三个女儿待字闺中,于是就登门求婚。叔梁纥虽父祖为士,又是先圣王后裔,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名声显赫,但毕竟年事已高。当颜父颜嚢闻叔梁纥求婚之事后,很为难,于是就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低头不语,颜嚢明白,女儿们主要是嫌叔梁纥年纪太大,这桩婚事不合适。于是他就准备谢绝叔梁纥。这时,小女儿颜征在对他说:“父亲,依照古礼,女孩儿在家从父,一切听从您老人家作主好了。”于是,颜嚢就把小女儿颜征在许配给了叔梁纥。那年,颜征在刚满十六岁,叔梁纥已六十六岁矣。
婚后一年,不见有孕,颜征在心中烦闷,便悄悄对丈夫说:“听说尼丘山神非常灵验,我们不如去求它保佑早生贵子。”叔梁纥正求子心切,欣然同意。第二天一大早就乘车前往尼丘山。
步入山顶神庙,夫妇二人跪倒在神像脚下,虔诚地祈祷山神早赐贵子。说也奇怪,没过多久,颜征在果然怀孕了。按照当地的习俗,祈祷尼丘山神灵,需要三遍才能以表诚心。夫妇第二次登山时,正值初夏季节,那时的颜征在已觉腹中沉重,行走不方便,但她还是坚持走到山顶还了愿。
还愿后又过了一段时间。那天夜里,颜征在梦中朦胧见到祥云绕梁,一个仙女牵着麒麟站在她面前,在一阵悦耳的仙乐声中,颜征在赶忙起身向仙女施礼。仙女还礼后说:“我给你送儿子来了!”颜征在听后喜不自胜,抬头看,那麒麟背上果然坐着个虎头虎脑的的小男孩,正待去抱时,那麒麟朝她大吼一声,吓得她猛地从梦中醒来。看看身旁,丈夫睡得正香,想想刚才梦中的情景,仿佛仍在眼前,忙推醒丈夫,告诉了他梦中的情景经过。叔梁纥高兴地说:“这是麒麟送子,大吉啊!”
眼看产期来临,颜征在忽然想起,还没向尼丘山神第三次朝拜呢。叔梁纥也怪自己心粗,拜神的事没早点安排,拖到现在已是片刻不能再等了,于是决定第二天一早去尼丘山神庙。这时已值金秋八月,天气仍然异常炎热,叔梁纥搀扶妻子在神庙祈祷完毕后,颜征在已觉口渴难忍,精疲力尽。叔梁纥也怕出意外,忙扶着妻子往山下走。突然,颜征在腹中阵阵剧痛,豆大的汗珠如雨点般朝下滚落,颜征在痛得再也走不动了,就躺在一片野草坡上分娩了。地上的野草坡立刻被染成了红色。野草丛中,有很多酸枣树,颜征在翻身时被酸枣刺扎了一下,就忍痛哀告道:“酸枣树呀酸枣树,你的刺为什么就不能朝下长哇!”话音刚落,叔梁纥和颜征在发现附近的酸枣树的刺神奇的都朝下弯去……从此以后,孔子出生后的宋家山头之北的野草全是红色的,人们把这片野草坡唤作红草坡,而且,这里的酸枣树刺钩全都朝下长。
当地人传说,当孔子降生以后,夫妇俩虽然看到是个男孩,但心中不免又有些心凉!这孩子长相丑陋,头顶如反盂,周高中低,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齿,双眼露眸,双耳露轮。颜母和叔梁纥看到孩子这副模样,连声叹息,只嫌孩子太丑陋,狠狠心便把孩子丢弃在红草坡边的二十四棵柏树下。当他们夫妻心情沉重地慢慢离去后,便从山上下来一只母虎,将孔子衔入一个山洞之中,并为他哺乳喂养,精心看护——这就是今日之“夫子洞”,又称“坤灵洞”。由于洞内热不透风,当孔子闷热难耐之时,却从远处飞来一只老鹰停在洞口,张开翅膀,为孔子扇风纳凉——这就是民间流传至今的关于孔子“凤生虎养鹰打扇”的美丽传说。
在颜母山的东侧宋家山头,至今仍有颜母祠、圣母泉、颜母井等遗迹。后人为纪念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在颜母井旁立石碑一座,上面篆刻“扳倒井”三字;孔子后裔并在“扳倒井”东南不远处修建祠堂一座,名为颜母祠。宋家山头人相传,颜母自从生下孔子舍在山坡之后,心里十分悲痛,于是常到尼山、颜母山之麓哭泣。一天,当她又到尼山脚下哭泣时,突然听到有孩子的啼哭声,便循声而去,终于在一个山洞里(即今夫子洞)见到一白胖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丢弃的儿子。颜母喜出望外,抱着孩子急匆匆往回走。
天气炎热,颜母抱着孩子走得又累又渴,再看看孩子身上脏兮兮的样子,极想找点水解渴并给孩子洗一洗。正走间,颜母欣然发现前面有一口水井,便急急走上前去,轻轻放下孩子,跪倒在井台上手搬井石伸手取水。井水虽然不深,但伸手怎么也够不着,颜母便自言自语道:“苍天啊,若井口歪斜一下,水能自动流出该多好哇!”哪知话音刚落,天空中隐约传来悦耳的和乐,只见井口缓缓倾斜,清澈的井水从井中源源流出,颜母欣喜万分。她双手合十感谢天神,然后携子以手汲水痛饮起来,只觉得那井水甘甜可口,喝下去身清心爽,浑身的暑气疲劳顿时消失。颜母又一捧捧掬起井水,给孩子全身沐浴洁身,然后抱起孩子回家。这时,亦有一牧童也想来此井喝水,见此情景,好奇心起。待颜母走远了,便来此井旁,察看后大吃一惊,想不到井水自动流出,随即传扬开来。于是人们称此井为“扳倒井”;孔子后裔将此井誉为“圣井”,民间将此井唤作“颜母井”。而且,颜母所居村庄,被后人唤作“颜母庄”。
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为避圣人名讳,省略其尼丘山之丘字,直称尼丘山为尼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邹县人民在尼山东南修建了一座碧波荡漾的大型水库,名尼山水库,后水库及水库周围村庄从田黄人民公社划出归曲阜县管辖。为纪念孔子,今水库更名为“尼山圣水湖”。当年孔子的家乡陬邑之地尼山一带有沂水(亦称雩河)、智源溪等五条河川。五河汇聚于尼山脚下,汤汤之水又一路向西北流去,故孔子在此登临川上,生发感叹哲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全国的大江大河都是往东流去,而唯有尼山的五川之水往西流淌,这就是后人常说的“圣人门前倒流水”的独特现象。
穿越2500多年的历史烟云,尼山静卧在邹鲁大地上,奇不过三山,险不过五岳。如果这座山没有诞生孔子,那谁又能知道她呢?
因为尼山,诞生了一代圣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