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沂河畔,有一座东南西北走向的山,逶迤起伏,绵延数里、盘旋回绕,宛若一条巨龙,静卧在邹鲁大地上,庇佑苍生黎民。因此,当地人称它为“卧龙山”。
走进卧龙山,树木茂盛苍翠,林中鸟语阵阵,芳草萋萋、花果飘香,山间清泉咚咚,把连绵起伏的山峦装点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卧龙山属泰山分支尼山山系,山上的石头是典型的泰山石,纹理清晰、美丽。古乐府《孔雀东南飞》:“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这些石头的扎根在大山深处,有它们在,使人忘却尘世的喧嚣,体会到“天地精气结,石里有乾坤,清静无燥气,返朴以求真”、“天人合一”的真谛。
登上卧龙山巅,振衣绝顶之上,白云起于脚下,豪气生于胸间。放眼四望,群山苍茫,连绵起伏,小沂河水潺潺西流,山环水绕,江山如画,美不胜收。在这里,卧龙山如龙盘曲卧于小沂河畔,一头扎在河里,匍匐畅饮着小沂河水;恰巧,隔河相望的凤凰山,酷似一只乘风展翅的彩凤翩翩起舞,成就一幅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多彩画卷。
卧龙山的众山头环拱似向尼山作揖行礼朝圣。尼山脚下,默默地淌着古老的泗水。波澜不兴,却声震长河,因为孔子的临川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使潺潺小河泛起了哲学的波光。卧龙山在智慧的光芒里,大道至简,如浴如洗,纤尘不染,宁静而温婉。卧龙山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接受圣洁、高贵的洗礼。耳畔传来孔子的朗朗乡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相传,远古时候,此地时常暴雨不止,山洪淹没田园、山庄,百姓苦不堪言。一天,神龙受玉皇大帝之命下凡此地,吞云吐瑞,调风顺雨,为人间化灾解难,乡民安居乐业。为了千秋万代不再遭受苦难,乡民们便乞求神龙永远镇守此地,以保太平。见到乡民一片诚心,神龙便化为卧龙山,永驻于此。又说,元朝末年,朱元璋随母亲逃荒到此地,夜晚有真龙降于山上,传授朱元璋排兵布阵奇诀,护佑其成就明朝基业,卧龙山因此而得名。如今,在卧龙山山顶的石崖上,刻有“皇帝万万岁”等字样;山上有朱元璋登临处遗址。
在卧龙山上,随便采一朵盛开的山花,就是一首血染的诗篇;每一块小石子,都曾经历过烽火硝烟的洗礼。
抗日战争时期,邹东、泗南地区寨多枪多。卧龙山上筑有异常坚固的石围子和山寨,是尼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南部屏障,失去了卧龙山,就会直接威胁到根据地的安危。盘踞泗水的土顽李延寿派兵侵占了十八盘山寨和卧龙山寨,又加固了寨墙,并修筑了中心炮楼和四角炮楼,凭借山寨与抗日军民对抗。县大队成立后,大队长步云亭派人通过关系动员进步青年农民,打入李延寿的部队作内应,彻底消灭了李部顽匪,夺回了山寨。之后,十八盘山寨和卧龙山寨便成为邹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大队坚持尼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坚强营垒。建国后,多数山寨为山民垦荒置田所拆除,卧龙山寨遗址仅存几段零碎墙基。
1940年10月,兖州日伪军400余人进田黄扫荡 。苏鲁支队二大队、孔召桐五县游击队及县大队决定撤出田黄,借助有利地形伏击敌人;将县大队配置于田黄东侧的十八盘山附近,迷惑敌人。苏鲁支队、县大队到达隐蔽位置后,敌人接踵而至,炮击十八盘,企图荡平田黄。县大队在十八盘山之麓高地还击,敌人见火力进攻无济于事,便沿小沂河南下进入泉沟村河滩。当日伪军经过卧龙山山口时,埋伏在小沂河两岸石山的苏鲁支队,突然枪、炮一起开火,发起了猛烈进攻。敌人即刻兵马践踏、乱作一团,丢掉迫击炮和大小车辆,各自夺路逃命。当敌前卫行进到罗头村遭打击后,企图仓皇调头回援,被卧龙山上的抗日部队迎头痛击,向邹县方向溃逃。
1941年春,国民党顽军勾结罗头据点伪军攻打卧龙山围寨,冯东岳的四弟冯保柱指挥尼山支队二连一排英勇抵抗,由于敌众我寡,一排快顶不住了,冯保柱跑到指挥部向连长冯东岳报告:“大哥大哥,敌人太多,围子快守不住了!”冯东岳把匣枪一挥,大声命令道:“赶快给我回去!”接着“啪!”,朝天就是一枪,“守不住我要你的命!”冯保柱快速跑回去传达连长命令,冯东岳又派兵火速增援,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卧龙山带着几分神秘和厚重,萦绕着我儿时的记忆。那里有我吃了忘不了的美味,黄橙橙的柿子、青涩涩的山杏、甜脆脆的香梨……填饱了我童年的肚皮;那里是我开心难忘的乐园,暑假里,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或爬树捉鸟,或摘野果、黏知了猴,或放羊割草……口渴的时候,我们就会来到山脚下的那一眼冰凉、甘甜的山泉旁,捧起清亮亮的泉水,咕咚咕咚地开怀畅饮。于是,所有的饥渴、燥热都不见了踪影,一直清爽到五脏六腑。
此时,我与卧龙山没有距离。无论风里雨里,卧龙山都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