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云雷的头像

张云雷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2/29
分享

峄山楹联熠熠生辉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追求典雅、雄浑、壮阔、绮丽、婉转、含蓄等艺术境界。风景名胜区的楹联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让人获得审美享受、历史借鉴和哲理启迪。峄山,与泰山南北对峙,故亦称小岱宗;又名“邹峄山”、“邹山”、“东山”,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天下第一奇山”等美誉,雄伟奇秀的自然美景和丰厚馥郁的人文内涵,不断激起游人的情思与联想。历代文人名士登临揽胜,触景生情,兴致勃发,在峄山留下了雄浑壮阔、含蓄典雅、熠熠生辉、脍炙人口的楹联,流传千秋万代。

历史上,峄山有著名的八大山门,峄山的南面是第一道山门,又叫“一天门”,俗称“有赫门”。有赫门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门额书写着“临下有赫”四个大字,门柱楹联很大气:

上有赫,赫赫赫,赫插天表

下有赫,赫赫赫,赫喧人间

此联渲染了峄山的奇险。峄山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石奇、洞奇、泉奇、石刻与神话传说亦奇。对于这个“赫”字,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说上有峄山五华峰,挺拔峻雅,直插云霄,犹如通天玉柱,更似出水芙蓉,鬼斧神工,煊然赫赫。山下,游人摩肩接踵,车马喧阗。二说峄山后边的牙山上,有一巨石像石棚的开关,叫作“赫石”。

此联不仅突出了峄山之奇,而且联语亦奇,“赫”字五叠,气势恢宏。傲视苍穹,给人未登临而悚目之感。

峄山的第二道山门,名为“接引门”,也称作“小南天门”,它位于半山亭十余米处,也是全石头所砌,为隋唐建筑。门上面的横联“接天引地”,是当时一位僧人所留,意思是上接天,下引地,人间无限好,光华万年长。郗鉴题接引门楹联虚实结合、别有韵味。

接天地钟秀,装点峄山美

引八方宾朋,光赏邾土香

上联概括峄山之美。天地造化,峄山神奇灵秀;“钟”就是聚集,将峄山拟人化,形象地渲染峄山之壮丽:怪石层叠,石洞玲珑,泉水奔涌,林木苍郁,而且人文景观众多,集天地精华装点了旖旎的峄山。下联递进,峄山的神秀景象吸引八方的宾朋前来游赏。联语雅洁,倾注了郗鉴对峄山的一往情深。

白云宫为峄山古建筑群之冠。有八角宝亭、三清殿、泰山行宫、白衣殿、五圣堂、元帝殿、魁星阁、直符庙、五老棚、来鹤庵、三官庙、通明天宫、钟楼、鼓楼、凌云坊、宝玉坊、出凤门、入雅门等主要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台殿阁,蔚为壮观。远远望去,白云宫在山间,宛如坠落的星辰;山间浮云悠悠,殿阁楼台像彩虹,像仙鹤飘荡在天地间。万历庚寅(1590年)夏,于慎行为白云宫欣然题写楹联:

坠似落星累丸,涌生金银台

飘如乘虹驾鹤,飞出天地间

联语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充满闲情逸致,给人强烈的视觉动感冲击。

峄山以石头奇、奇石多而赢得世人称赞。清代邹县知县王尔鉴对峄山奇石赞誉有加,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卧虎石书题楹联:

坠地璨珣积片玉

插天耸翠削芙蓉

这副对联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卧虎石的神态:俯瞰卧虎石,宛如片玉坠地;仰望卧虎石,直插天表,宛然神工刀削的芙蓉。遗世独立,悠闲自得,呈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美。与卧虎石连为一体的是卧虎洞,奇异幽雅,地府洞天,别具风采,更显“邹鲁秀灵”。

郑寒台亦名尚书台,坐落于峄山主峰西侧。据《后汉书·郑钧传》记载,郑钧是东平任城(今山东济宁)人,“束修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郑钧安贫、节俭,仁德,汉章帝征拜为侍御史。他为官忠心,多次上书皇帝,直言朝政得失,后以病辞官。第二年章帝“东巡过任城,乃幸钓舍,敕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他辞官回乡,两袖清风,行囊中只有平时穿过的鞋袜和常常诵读的经书。章帝特恩准他领尚书俸禄,他却用俸禄救济百姓,被人们誉为“寒尚书”。晚年游峰山,辞世于寒台,任城百姓为之刻石树碑,“郑寒台”因而得名,又叫“尚书台”。西晋郗鉴为此题书:

铁肩行囊中,破袜烂鞋竹筒残经荣归故里

白衣袖领内,清风素雅寒霜染眉敬望父老

联语具有描述性。郑钧虽在朝内做高官,荣归故里,却宦囊空空;身为白衣尚书,居乡间,生活清苦,依然敬老怜贫,浩然自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言行坦荡如一,乃卓然君子,后世楷模。

峄阳书院是峄山四大书院之一,这里曾是儒家的重要讲学之地,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都曾在这里设坛讲学。清代邹县知县、直隶吴桥县进士方鸣球题写楹联盛赞峄阳书院。

仰止千秋地

折衷六艺场

此联虽连类用典,却典雅明畅,饱含了作者对儒学深深的仰慕之情。司马迁《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作者亦赞扬峄阳书院为瞻仰和弘扬儒学之地。

冠子峰东北隅有一陡峭平台,因当年孔子登临至此,世称“小鲁台”,俯视旷野,浩渺无际。明代石刻“孔子登临处”、“登东山而小鲁”等至今犹存。明万历甲午(1594年)汝阳县令邹县人潘榛赞颂李阳冰峄山学书书题:

铁鞋有知问老聃

神水鉴心白云亭

《孟子·尽心上》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指的就是峄山。联语把老子、孔子连在一起,《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而当地却传说老子曾在峄山后炉丹峪修行,孔子登峄问礼于老聃,并在此讲学。孔子向老子学礼的故事,被用作比喻李阳冰峄山学书的情形。李阳冰是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为李白祖叔,曾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一般认为他初学李斯的《峄山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即帝位三年,“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峄山是秦始皇东巡登临祭祀的第一座名山,令丞相李斯勒石颂其统一六国,废分封立郡县制之功业。此联纵贯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宛如一部史书经典,幽幽古韵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居龙洞,亦称踞龙洞、祖龙洞,民间俗称狗爬洞,洞高尺许,洞中多石缝,乱而狭窄,仅能容一人匍匐爬行而过。置身洞中,似壁虎爬墙,十步九折,忽明忽灭,惊险奇绝。相传秦始皇登峄山时曾爬过此洞。《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滴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裴驷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洞口有“不敢不踞”的四字刻石,出自《诗经·小雅》:“谓天盖高,不敢不蹋;谓地盖厚,不敢不踏。”联系狗爬的窘迫和始皇的尊威,令人慧心解颐。走出祖龙洞,视野开阔,远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树木森森,故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小天之乐”。五代后唐曲阜颜子45代孙颜文威在此登顶峄山,题写楹联:

爽心也,悠哉游乎,而得小天之乐

舒怀焉,翩哉舞哉,而获渊博之情

联语结合孔子、秦始皇登峰山的典故,表达登临峄山,心旷神怡的喜乐之情。

一幅幅楹联像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天下第一奇山”峄山上,为“岱南奇观”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