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骆荣君的头像

骆荣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17
分享

绿化荒山的开拓者

很久以前就想写一篇文章纪念一位绿化荒山的开拓者了,一直以来都静不下心来,以至于拖到了现在。今年春节外地返程居家隔离,终于有了独寂的时光来勾起沉年往事,时逢植树节的临近,正好完成多年来的这一夙愿。

他应该是一九八一年实行土地包产到户后,第一个承包荒山的人,可以说是承包荒山、开发荒山、绿化荒山的开拓者。

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及其平凡的人。长年孤居深山,整日与泥土、树木、杂草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他,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往事如烟,大概是在1991年3月的一天,一个手拄拐棍,身穿蓝色中山装的老人来到我面前。他满脸的皮肤松松拉拉的,左堆右挤的挂在脸上,形成了无数的皱纹,每一条皱纹就像一条艰苦岁月的记忆,完完全全是一副老态龙钟、病入膏肓的面容。我寻思不出一个“病人”到林业站干什么,我正要问,他却说话了:“请问林业站调的良桑种子还有没有?同志!”

“你是哪个乡的?叫什么?”

“我姓付,叫付礼志,以前在粮站工作,因病退休在家5、6年了,我想再育些桑苗,不知道有没有种子?”

“种子有,不过苗子要由区里统一调配,不准外销。”

“这都可以,我本来就是为当地老乡育苗,我只把种子钱卖回来就可以了。”

我把桑种发给了他,签订了购销合同。从此,我便与这位置身山林的退休老人成了忘年交。

付礼志同志因病退休,在家休养了一年多,身体好一点,他开始寻思着自己退休了,吃公家的饭,拿公家的工资,给公家干不了什么工作,总该给公家留点什么吧!他带着病体,游走在四亩地周边的山沟荒岭中……终于,他发现了他该做,他能做的事情,那就是植树造林,绿化灭荒,流域治理,造福子孙。

他生活工作的蒲河区四亩地乡,抬眼俯首到处都是大集体开火地的撂荒地,光秃秃的山岭杂草丛生,冬春旱季,一粒火星就可以引发一场山火。年年火灾为患,年年扑火救灾。他看到只有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让荒山披上绿装,让大地绿树成荫,才是改造这片土地的唯一办法。于是,他开始承包荒山,他要治理荒山,他要让荒山变样,山河披绿。

一九八五年的秋天,他与四亩地村签订了300亩荒山承包合同。全家沸腾了,老伴、儿女、亲朋好友极力反对,设法劝阻,威胁他说,有可能过上十年、八年政策一变,再来一次斗地主分田地,划成分,他可就是地地道道的地主。

没有人能阻止他的行动。他在众叛亲离的反对声中,依然决然的承包了四亩地村李昌沟的全部荒山。

李昌沟地处四亩地水电站蓄水池后面,沟口很是陡峭,羊肠小路两旁杂草丛生,荆棘遍野,乱石林立,目光所及只能审视几十米范围。

他承包荒山后,在李昌沟半沟一块只有三四十平米的平地上,用石块垒起了一间十多平米的石头房子。于是乎,他背上刀、斧、粮、油,扛着锄头,便在这里安营扎寨了。房子太小,没地方垒灶台,他便买了一个古老的炊具——吊罐,自己在这里烟熏火燎的做饭。一个人“乐呵呵”的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世外桃源”生活。

几百亩的荒山,从何处下手?种什么树?这便是接踵而来的问题。他是做粮食工作的,粮食加工,粮食品质好坏,他一搭眼就能知道。然而,种树育苗他却是一窍不通。找农业、林业等部门,到处咨询取经,并与相关部门签订了山茱萸育苗合同,谁知道因为不懂技术,育苗惨遭失败,一千多元的种子款付之东流。失败并没有吓到他,使他退缩。失败,更增加了他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决心。八六年,他带病下汉中,去城固,到洋县,参观考察了一番。回来后,他认为在这土地瘠薄的荒山上种植泡桐或许能成功。于是,他又投资两千多元,从汉中购回泡桐树苗,首先在他居住的石头房四周开始栽植。

病魔无情地折磨着他,他手持镰刀,强忍着胸部疼痛,一刀一刀地割着无边无际的荆藤和杂草。茅草锋利的锯齿,荆条上的倒刺无情地割裂他的皮肤,刺烂着他的肌肉,手指上、手背上、脖子上、脸上到处都是伤口,手板上还有刀把磨出来的血泡和茧子,可他一声不吭,从不停歇,一直坚持完成了所有承包荒山的砍灌清林工作。山地一寸一分的开阔起来了,他兴奋,他愉悦,随着镰刀的擦擦声,他哼起了陕南民谣:

哥哥背着背篓上山沟哟

妹妹拿着镰刀走后头哟

满山青草嫩又鲜哟

打草喂猪喂牛羊哟

……

阵阵山风伴着他带病腔的歌声,在这大山之中显得很不协调。然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一曲最凄美,而又最和谐的勤劳质朴的劳动乐章呢。

历时三个多月,他完成了砍灌清林的艰苦工作,时值春季,正是栽树的大好季节。他一个坑一个坑的挖呀挖,一个坑一个坑的一苗一苗的栽。季节不等人,一个人无论如何栽不完犹如一座小山丘似的树苗。他心急了。他回家做工作,讲道理,动员妻儿老少一块上山种树。虽然快了许多,但眼看着许多树苗干枯的干枯、腐烂的腐烂,他心痛了。一株树苗就是一片绿荫,一株树苗就是一根栋梁,一株株树苗将来就是一片青山绿水。

他心急火燎的下山,出高价四处寻找帮工,给别人干一天活挣3块钱,给他干一天活,他给5块。山上生活艰苦,就是给高价,也没几个人愿意跟他上山干活。好不容易找到几个人,他急急忙忙带上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植树中去。前后两个多月下来,一株株竹笋般的泡桐树苗各就各位的栽进了李昌沟的荒山野地里。而他却再一次劳累成疾住进了医院里。住院期间,他时时刻刻都忘不了他栽植在山上的一株株泡桐树苗。他每天都要问妻子儿女是不是派人去看过树苗了?泡桐是不是发芽了?

这一住就是两个多月,他身体状况更不如前了。他担心他的树无人浇水会死掉。他担心他又要前功尽弃了。为了他的青山、他的绿树、他的希望。他身体勉强能动了,他再也待不住了,便偷偷地跑出了医院。一个人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李昌沟的荒山里。他手里拄着拐杖,艰难地走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上,一株一株地查看着树苗的生长情况。活了,他病眼生辉,呵呵一笑;死了,他心痛的抚摸着树苗,发一声长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栽的泡桐当年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200多亩的荒山穿上了绿装。一株株泡桐伸出了一枚枚浓绿的、带着厚厚绒毛的大叶子。他看着一大片绒绿的泡桐林,会心的笑了,他的病竟也好了许多似的。

泡桐栽植成功后,他又研究育苗技术,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他决心再育山茱萸苗木。1988年山茱萸最高卖到一百多元一斤,可谓是天价。随之山茱萸苗子价格也急剧上涨,发展山茱萸成了秦岭南坡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于是,他又买了300斤种子,开始育起了山茱萸苗子。在他的精心抚育下,山茱萸苗子一天天长高了、长壮了。他高兴得不得了,积极地找区上、乡上推销他的山茱萸苗子。当时,一株山茱萸苗子售价1元以上,可他只卖一角钱,困难户一分钱都不要,直接白给他们栽植,有收益后再给苗子钱。有人说他笨,说他老实,他一笑而过。三年后,他栽的山茱萸开花结果了,乡亲们栽的山茱萸也开花结果了,他兴奋地说“只要肯干,咱山里人也一样能干好,也一样能致富。”

冬去春来,他在山上已经七八年了,泡桐树都有老碗口粗了,山茱萸也都两三米高了。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公元一九九一年。他育的山茱萸苗栽遍了蒲河区的大沟小岔房前屋后,到处可以看到山茱萸在风中摇曳。他看到山茱萸已经饱和,以他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他判断山茱萸价格势必塌方式下跌。果不其然,到了一九九一年秋天,山茱萸价格从最高120元直线下跌到5、6元钱。山茱萸价格暴跌,极大的打击了林农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

他在想,山区靠什么才能有稳定收入,才能脱贫致富呢?他在思索探寻的时候,全国掀起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兴建各种经济林特园基地高潮,四亩地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被确定为全县的养蚕基地乡,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他购买了桑种,立即回家,开始浸种、催芽、整地、消毒、施基肥,一系列工序准备就绪,播下种子,他一天天的看呀等呀,终于田垄里出现了一株株娇嫩的芽片,他先后几次请我去看他的苗子,询问管理方法。他的辛劳终于没有白费。大旱之年,许多育苗户都失败了,而他的苗子到下半年出圃时,最高的竟有一米五六。他高兴的说:“技术就是金钱,不懂技术就干不好事。”

苗子出圃的时候,我来到他家商量苗木价格的事宜。他说:“啥价你们说了算,离开了土疙瘩就长不了大树。要不是你们,我也育不出这么好的苗子。”他育的五亩多桑苗一抢而空。事后我才了解到,许多困难户他一分钱都没有收。怪不得乡亲们都说:付主任是个大好人,是个大善人呢。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一九九三年夏天。一清早,他吃完了早饭,又下地干活了。现在的李昌沟郁郁葱葱,一株株泡桐树笔直的立在山坡上,最大的直径都有20多公分了;一株株山茱萸枝头挂满了碧绿的果实,整个山谷绿荫匝地,苍翠欲滴,林立的乱石隐没在泡桐的林荫里,再也看不到荆棘和荒草。他看着他的泡桐林,他看着挂满果实的山茱萸,他感到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有付出就有收获。下午,他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吃完晚饭,全家人看着他精神很好,也都放心的休息了。然而,午夜十二点许,他突然感到头痛难忍,他叫醒了老伴找药,他自己去倒水,他站起来却摔倒在床边。老伴和子女们迅速将他送到医院,医院全力抢救,然而凌晨两点二十分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他临终时说:“我是共产党员,是党给了我一切。我死了,丧事不能按当地的习俗办理,不收礼,不坐夜,不摆酒席。死后立即送安康火葬场火化。”迄今为止,这是我到宁陕工作后见到的第一个火化的葬礼。

付礼志同志走了。他走的太急太急了。他治理的荒山大业还未完全实现就走了。然而他走的很轻松,走的很潇洒,他做了他这一生该做的事业。

他逝世的消息迅速传开,早晨十点多钟,他上路的时候,驻蒲河区各机关,当地所有群众自发地走出家门为他送行。灵车悲哀的鸣着喇叭,在几百人的送行人流中缓慢地行进着,所有人满脸泪水,默默为他们的“大好人、大善人”送行。

付礼志同志走了。他没有带走什么。他留给后人的是李昌沟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荫;他留给当地群众的是一株株挂满枝头的山茱萸果实;他留给世人的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艰苦创业精神。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用他平凡的一生开创了承包荒山,绿化荒山的先河;他用生命的最后余热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诗章;他用生命的最后时光为世人留下了绿荫匝地、一片阴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