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骆荣君的头像

骆荣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31
分享

中元节祭祖


我的老家在镇安县杨泗庙,每年进入农历七月,就像过年一样热闹,一到天黑的时候,走在乡间小路上就会时不时闻到柏木香的味道,寻香溯源,来到烧香的地方,就会看到用火灰在院坝边上画着一个一个圆圈,圈里还残存着些许烧过的纸灰。再细看:圆圈的前面还会插着三根烧完了或是没烧完的香杆,大门口也插着香杆,走进屋里,在堂屋中间摆放着八仙桌,桌子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肴,桌上不见一个人,主人恭敬地站在桌子旁边,时不时祷告几句。神龛上燃烧着一大把香,烟雾缭绕,香味醇厚,神秘而恭敬,沉静而虔诚。

“七月半”请祖先回家吃团圆饭,是一年一度非常重要的祭祖活动,首先要在神龛上点燃一对蜡烛,取一把香在蜡烛上点着,在香炉里上一炷香,剩余地拿在手上,到到大门口和路口各上一炷香,在画好的给祖先烧钱的火灰圈前面插一炷香,再双手持一炷香在饭桌前跪下,邀请先祖们回家,邀请完了,就把香插在神龛上的香炉里,烧几刀黄表和一沓纸钱,所有亡人按辈分就坐,由家主敬祖先们第一巡酒,敬完酒就站在桌子旁边伺候着,不时还请祖先们吃菜喝酒,还向祖先报告报告家族情况,祷告祷告家族诉求,家主敬的第一杯酒每个杯子只斟三分之一,过半小时左右,再由子侄辈敬酒,也是斟三分之一,第三次是孙子辈敬酒,如此三巡酒过,需要半个时辰,酒杯也斟满了,还培养了后辈们“七月半”祭祖的传承。再过一刻钟等祖先们酒足饭饱了再请先祖们到院子里收钱。

院子里的火灰圈从曾祖父、祖父、父辈、叔伯兄弟等顺序排列,不能祭奠晚辈。每位亡人一个圈。再画一个大圈是祭奠列祖列宗的,这是七月半祭祖化钱的规矩。火化纸钱的时候要说这个圈里面的钱是谁的,下一个是谁的,以此类推,以免拿错。在圈里给自家先祖们烧纸钱的同时,还要在圈外面烧一些纸钱,这是给过路亡灵和孤魂野鬼们的,是怕过路亡魂们打劫自己祖先的钱财,就先给他们布施一些,这就是所谓的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让他们与自己的先祖们和谐共处。

烧完纸钱再祷告一遍,请各位先祖保佑家族平安康泰,然后就请他们回到地府去好好过日子,来年七月半再回来团园。送完祖先,把酒菜全部回炉,放上盐和调料(祭祖的菜肴不放盐和调料),慢慢享受祖先吃过的丰盛晚宴,祖先们吃过的饭菜是辟邪祈福的,特别是子孙们要多吃点,好保佑他们健康长寿,至此,“七月半”的祭祖仪式就正式结束了。

“七月半”在我老家是个盛大节日,也叫鬼节、地官节。从七月初一开始,各家各户就进入了忙碌地准备工作,有的家族还到寺庙去做法事,用以祭奠先祖,而且,各个家族有各个家族的规矩,从初一到十五,今天张家,明天李家,祭祖的香味一直缭绕在乡间田野上,过了七月十五祭祖就结束了,所以祭祖并不是在七月十五,而是进入七月的前半个月都可以祭祖。实际上,鬼节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祖,用新米祭供,向祖先报告丰收,是追怀先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在唐代推崇道教,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中元逐渐固定为节名沿用至今。

佛教中“七月半”称为盂兰盆节在中国,最早举行盂兰盆会”的是南北朝时以笃信佛法著称的梁武帝后来,盂兰盆会渐渐由供僧转变为施鬼,目的是超度死去的亡灵。宋代以后,三教逐渐融合,佛、道在这一问题上竟然达成了默契,其实,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本意是指“救倒悬”,佛经上说亡者的苦有如倒悬,应尽快解救。由于梵文佛典使用汉文表述音译产生了望文生义的解释,认为“盂兰”为倒悬意,“盆”为食器,这一说法虽然不符合梵文原意,但在汉文佛教界广为流传,至今仍存在这样解释。

其实,不管节日的来历如何,也不管如何解释,他的本质就是让人们勿忘先祖,敬祖尽孝。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璀璨浩繁,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继承了多少,发扬光大了多少,至今有多少传承早已断绝,有多少传承正在溟灭,就如家乡的“七月半”,再过五年十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年轻人远离农村的土壤,再过了七月十五,缭绕的柏木香味就无影无踪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