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翻阅公众号,文章如铺天盖地的雪花,要全部读完,估计穷其一生也难。于是乎,就像伸手接雪花一样,接着谁就读谁的,一天少说也要读几十篇。总想博纳百家,但收获甚微,主要是鱼龙混杂,精品很少——有的用生僻字卖弄学问,有的引经据典故作高深,有的无病呻吟怨天尤人,有的空中漫步不知所云,有的自传磨难吸引眼球......究其原因是当下时兴的纯文学!我不知道纯文学是怎么个纯法,有人就回答了:不涉政治,不涉宗教,不涉敏感话题,不涉现实。那我就理解了!所谓的纯文学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风花雪月,就像时兴的玄幻、穿越、升仙等小说一样,可以脑洞大开,千年不朽,万年不死,只要扣住读者的好奇心就行。
说到这里,就想起了去年陕西金融作协副主席陈益鹏先生赠送我的三件套文集。我喜欢诗歌,所以就首先拜读了诗集《花香满径》。那里面的诗贯穿起来就集中反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变革。大多数诗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掷地有声,读着能让人心颤,似乎身临其境看着日新月异的乡村变迁。当然陈益鹏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作家,与公众号里的习作者不能相提并论,但却值得借鉴和学习。
有些习作者很谦虚,很认真在学。有些习作者却自欺欺人地说:娱乐而已,自己高兴就好,管它呢!如果纯属自娱,自写自画就好了,发到公众号上作甚?浪费编辑的心血,浪费公众号资源,浪费读者的时间。
文学是人学。文人反过来就是人文,这是中国文字的精妙之处。文人从狭义上说就是作家。而写作者、习作者与真正的作家相距甚远。从广义上说,文人首先是人,然后才能说文。说文要说到普通人能听懂,能看懂才会流传和传播。白居易每写一首诗,都读给老妪听,直到老妪能听懂了,才定稿,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文人,就没有人文历史。三皇五帝再伟大,没有文人为他们详细记录,传着传着就传成了神话,传成了传说。因此,文人和人文是相辅相成的。可是,现在很多写作者都是坐在高楼里,看日出日落,赏风起云涌,听车鸣鸟叫;他们不知道那个树的叶子是绿的,那个树的叶子是红的,全凭丰富的想象力,结果就是,读者读完之后不知所云,海山雾罩。有的人就说了:我是朦胧派,要的就是云山雾罩。那么,中国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北岛的代表作《一切》里的“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回答》里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那一句不让人震耳发聩,直击心灵;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写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直白了对爱情的追求,直白了纯粹的爱情观,读来简洁明了,激情澎湃;另一位代表诗人顾城《一代人》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些朦胧诗,你能说他们写得太直白了?太不含蓄了?组词断句太不符合朦胧诗的要求了?
诗言志,文抒情,组词断句,章法结构要根据意境要求而选择,要随机应变,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因为你对事物的观察和领悟与别人不同,表达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同。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写得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没有仔细地观察和生活体验是写不出来的。
一言以蔽之,诗文要言的是人类社会人的七情六欲、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哲学思考和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乡风礼俗,而不是脱离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空中花园。
几年来,自愿或不自愿地读过公众号里的诗文数以千计,能找到有人文魅力,哲学魅力,文字魅力的千里挑一,大多数不知所云,多为自传式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且美其名曰:纯文学。因此,现在到处都是中外著名诗人,著名作家。前几天听一位作家讲座,讲了一则故事。他说:一个人写了一首诗参加一个公众号的征文大赛,公众号给他办了个“世界当代著名诗人”奖。他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就真的是“世界当代著名诗人”了,又写了一首诗参加全国征文大赛,结果未获奖。他就质问组委会老师为什么不给他获奖?老师解释说:达不到获奖的水准。他说:你是不是嫉妒我是“世界当代著名诗人”啊!
听完这则故事,我很哑然,不知道他这个“著名诗人”的底气从哪来?
八九十年代阅读的《文艺理论研究》《名作欣赏》《诗刊》和各种报纸副刊上的文章,虽不尽然都能让人读着神清气爽,荡气回肠,但能享受阅读的快乐;现在的诸多文章读不出激情,还让人心情不畅。是不是年龄渐长,思想老化,失去了欣赏的能力?还是因为现代人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没了生活底蕴?这些都是来自于我读公众号的直观感受。这种现象的背后恐怕隐藏着的或许是一种鲜为人知的个人情愫——孤芳自赏的孤独和自我崇拜超负荷的自爱和喧嚣自己内心世界矛盾的需求。说白了,就像网红一样,他们要拥有众多的粉丝,要让别人感知到他的存在。
许多人的诗文故弄玄虚,孤芳弄影,是因为他没有真实的体验生活,没有社会生活的底蕴;还有就是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交往日益减少,人与人之间日益陌生,催生了急功近利,也催生了宅男宅女们宅在家里自以为是,恣肆浪漫的情调。实际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焦急不安的孤独感,促使他们形成了自我崇拜的超负荷的自爱,在这种自爱的基础上,又不甘心自己宅在家里不被世人知道,就会找一个宣泄口,公众号自然就承担起了宣泄的最好平台。至于是不是真正的爱好文学,是不是真正的创作都是次要的。
其实,文学作品只是整个艺术系中的一员,最直接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是文学,而是绘画、雕刻、表演等等。它们直接从感官上征服人的灵魂;文学却需要人们自己去阅读,去感受,去思考;它远没有绘画、雕刻、表演来得直接。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读同一篇作品,所获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文学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来源于生活体念,回归于生活本真。作文者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深刻而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文章才具有生活气息,才能接地气,才能流传下去。
文学作品应该是面向大众的,从一般到特殊,从普遍现象到个别现象,从个性到共性,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从而完成它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任务。标新立异,沽名猎奇,故作高深都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像我走在剑门关的鸟道上,下边是悬崖,上面是峭壁,身后已经被游人堵死,身边还有垃圾桶,你只能避开他们,选择合适的方式和路径从这唯一的通道里攀援而上,才能到达峰顶。
事实上,孤独、自我、宣泄是创作者的思维从感知到认知的一个过程,是一种沉淀、思索、探索、创新的过程。他与许许多多的孤独、自爱、喧嚣的写作者有本质的不同。真正地创作者在这种孤独焦灼之中,思想时而激扬、时而沉寂、时而快乐、时而忧伤,在矛盾的冲突中最终沉积下来,或高昂、或深沉、或快乐、或悲伤,尽情地抒发自己对宇宙万物的情绪,让读者从你的字里行间寻找生命的意义。
读着公众号,看着千千千万万的文章,时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愿所有的写作者都能宣泄对社会生活认知的情愫,而不是反反复复喧嚣自己孤独自爱的自传式情怀!
202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