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茂泉的头像

田茂泉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09
分享

幽幽思古 残壁断垣寨遗址

  天宝寨遗址,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以西白马山之巅,呈东西走向。因山顶地势平坦,古人便借山势筑寨,外筑城墙,内建石头房若干,并建有炮台、信号台,以此抗击当时的土匪流氓。

 天宝寨的大名,早有耳闻,却一直没有亲见。不是没有空闲,而是心存一点念想,实在不想打破。那是怎样的一个山寨,经历了怎样的风雨,现在保存如何?带着诸多疑问,加上朋友们一个劲儿地撺掇,我终于动了心,想要解开这个谜底。

 初秋,我和文友忙里偷闲,趁午饭时分,信步爬上白马山,去探寻天宝寨遗址。白马山,隶属于莲花山脉的一支,三面山势陡峻,悬崖绝壁高高耸立,但它的山顶却开阔平坦,海拔460米,为青石岩结构,方圆大约5平方公里,只能算作一座小山。山上植满花椒、松柏、山楂等树,山下一条玉带河环抱大半个村庄。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虽然是座不起眼的小山,可对我来说爬起来还是有点吃力。脚下的草依旧是干枯发黄,偶尔能碰上早早发绿的小草,昭示着春天的到来。才到半山腰,已是气喘吁吁。同行的赵方合说:我给你讲个白马山的传说吧。一听白马山还有传说,我来了兴致。赵说听老人讲,白马山是由一匹东海神龙幻化而来。白马山西面那座山叫亢山,山脚下村子里姓朱的居多,因为谐音“猪吃糠”,所以朱姓人靠着亢山,日子过得还算充裕。据说亢山下有匹白龙马,只有到了年底最后一天,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白龙马才偷偷出来下山喝水,马头伸到河边,马尾却还在山上。此时,山上云雾缭绕,青烟袅袅,方圆几里香气扑鼻。

  至今还能在白马山的东面找到云雾生起的地方——云窝。据说云窝直通东海,深不见底,有人曾丢一块石头下去,却听不到一丝声音。每逢年底,小白龙就从东海腾云驾雾而来,出现时先是云雾源源不断从云窝里冒出,香气溢人,不久整座山便笼罩在朵朵祥云之中。可惜的是,云窝现在已经让淤泥淤住了,失去了往日的灵气。

 “南蛮子”(南方人)听说这件事后,想来擒住白龙马。这年年底,“南蛮子”深夜偷偷埋伏在亢山下,等待白龙马出现。周围村民听说后,自发组织起来要保护白龙马。大家商议等夜深白龙马出现时,一起放鞭炮,用声响来通知白龙马。果然,深夜子时,白龙马按时出现,只见它正要伸头喝水时,“南蛮子”缚住了马的脖子。此时,鞭炮声、呐喊声骤然响起,惊激了白龙马,它回头想要腾空,可绳索紧紧套住了它,使它无法升起。它便不住地抬起前腿乱踢,一下将“南蛮子”踢下了山。此时,白龙马全身白毛都竖了起来,可依旧挣脱不掉缰绳。随着黎明的到来,白龙马的毛开始往下掉,不一会儿就落满了一山,白花花全是龙鳞,就象下了霜一般。就这样折腾了一晚上,白龙马最后幻化成了一座山,后人叫它白马山;原先的亢山叫成了“霜”山,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双山子。

 听着这动人的故事,我越发对天宝寨产生了好奇。也许正是这美丽而神奇的传说,为天宝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抓住山上的松树,歇歇脚,一口气冲上了峰顶。立于天宝寨绝顶,长风扑面,烟波浩渺,群山环绕,松涛阵阵,此情此景,何其壮哉!

   回望山下的村庄,集中居住区和粉皮基地尽收眼底,亮丽的玉带河蜿蜒而来,把村庄与白马山隔断,绕至村东,向东北方向延伸而去,宛如一条绿色玉带环抱大半个村庄。远处的九龙山和葫芦山水库,相依相偎,缥缈虚幻;九龙山前的九龙家园,依山傍水,仙境一般。

 同行的朋友说:脚下站着的就是天宝寨的遗址了。是吗?我收回心神,开始把目光放在我脚下不起眼的石头上。那是怎样的一块石头?锐利的尖角早已磨得平滑,上面的斑斑痕迹似乎在诉说着它遥远的历史。

 长长的寨墙,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剩下的墙基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仅剩的几段城墙也大都在险要之处,无人敢攀了。我默默走在残垣断壁的城墙中间。历史的无情夺不走它偷偷溜走的痕迹;脚下的利石和疯长的荒草,更湮没不了天宝寨曾有的兴衰与辉煌。

 就在它埋没的身边,一位放羊的王姓老者汉讲述了那段人们早已忘记的历史,而我有幸听到,并跟着它回到了过去。

  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历来是天宝寨周边村民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的人民,辛勤耕作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祥乐平安的生活,宛若世外桃源,与世无争。然而,平静安定的生活,在近代却被战争、盗匪、饥荒等打破了。

 战争带来的兵荒马乱,盗匪四起对百姓的骚扰,自然灾害的频频袭击,使这片宁静的土地饱受了无穷的折磨与伤害,同时也磨练了人民顽强的意志和勇敢。

  清朝末年,由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加之白马山地理环境险要,致使匪患猖獗。一些游兵散勇纠集当地流氓地痞组成土匪帮伙,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们四处逃亡,无处安家。忍无可忍的村民,逐渐聚集起来,开始奋起抗击土匪。民国十二年(1923年),为抗击土匪、“光棍”和强盗,庙子村首先自发组织成立了红旗会,会首为领,成员若干人,上有年迈的长者,下有稚嫩的娃娃。他们以红缨枪为主,兼用土枪、大刀、木棒作武器,因此称作红旗会。村民推举魏孝东为会长,联络周围村民共同抗敌。

  同年,为抗击土匪,魏孝东、田子顺联络高峪、纸坊两个村,计划利用冬春休闲时节,在白马山上合伙修筑营寨,以作为联防抗匪的营地。决议一出,周围村民群相呼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白马山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壮年人打石头,用木车子推,用肩扛用手抬。妇女在家摊煎饼做饭送饭,老人照看孩子。一场轰轰烈烈的修寨运动,激起了人人保家护院的雄心。我想,没有人能够扑灭这股埋藏在人民心底、自发组织起来卫护家园的熊熊火焰吧! 

 白马山三面陡峭,西面平缓,而峰顶却地势平坦,天宝寨坐落其间,易守难攻。天宝寨建有东西门,西门是主门,村民大都由此进寨。西门,高6.9米,宽5米,呈拱门设计,拱门顶部,一米见方青石匾上刻有“天宝寨”三个阴刻大字,右下角书有“民国十二年”字样。东西两门全部用青石、灰土筑就。山的南、北两面依地势凭险要筑就两座城墙,由东至西长约400余米,南北相距40米。南北城墙各筑有6个碉堡,内装生铁大炮,炮身长约6米,通体发黑,可发600余米。站在西门,我仿佛又回到了80多年前,冲杀声,枪炮声,就在耳边,犹如霹雳,振耳欲聋。而今,脚下只是两堆黄土,证明着这里曾有的沧桑。

  天宝寨内建有石屋300余间,里面存有粮食、衣物和饮水物事,并建有畜禽场所,以防土匪抢掠。寨子中间筑两层哨楼,居哨楼,近可观周遭村庄;远可看到莲花山、葫芦山、九龙山。一有敌情,立即做好迎敌准备。守可凭险要地势,退可有深山密林。寨内平常有小分队巡逻放哨,保护山上财产。一旦发现土匪流氓来了,即可通知山下村民,家家户户锁门上山,并肩抗击土匪。土匪在山下找不到可抢的东西,便结伙上山,以图进寨内抢掠,村民便拿起土枪、土炮、大刀、红缨枪,甚至用滚木擂石与土匪作战,有力地打击了匪患的嚣张气焰。

  我也曾问过老者,当时为啥叫天宝寨?三个字又是由谁所写?老者意味深长地说:至于啥人所写,已无从查考;只是听老人说起过,因此事全是南蛮所为,与原居民无涉,也算是祖上积德,故天舍一宝,白龙马升天,留下金身化作白马山,仍旧保护着周边世世代代的村民。故而修筑城寨时取名“天宝寨”。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也许真是白龙马的保佑,也许更是人民的力量,或者兼而有之。自从筑起天宝寨后,混乱的生活开始走向安宁。为反抗压迫和土匪骚扰,聚集天宝寨的民众,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都融入了天宝寨的山山水水中。而天宝寨以它独有的魅力,始终守护着它周围的人民。

  如今岁月流逝,山河依旧,而石寨空有残壁断垣,游人至此,幽幽思古之余,更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而自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