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茂泉的头像

田茂泉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10/24
分享

以笔取气 以墨取韵

在人们印象中的画家,总是长发飘飘,特别是女画家,时髦过人,穿着独特,形体气质随时流露着画家独有的艺术气息。去年,在一次莱芜“群星璀璨群”聚会上,和画家马永华老师的见面完全打破了我的印象,她穿着得体,语气温和,嘴角上时常挂着微笑。她不但和我聊书法绘画,还谈古论今……我虽是一个“见过世面”,有着30多年工龄的新闻报道工作者,可我从心底里崇拜她、佩服她,从她的话语中,我突然领悟到她画“牡丹”灵气所在。她以笔取气以墨取韵的绘画魅力,令我深深地折服……今天让我们走进画家马永华的世界,品味她的书画人生吧。

马永华,祖籍青州,长于泰安。1953年12月出生。1970年在莱芜副食品公司参加工作,后调莱城区农业局工作。自幼迷恋书画,遍访名师,专攻花鸟。繁忙的工作之余,始终坚持学习绘画。转学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八大的冷逸清迈、任伯年的清健精妙、吴昌硕的老辣苍润、齐白石的朴拙天真都使其倍受启迪和感悟。多年来她在学习中国画过程中的刻苦和勤奋,提升了她绘画功力和学养方面的积累,加上天机灵性的培植,使其写意花鸟画越来越受到书画界朋友和社会的关注,在写意花鸟画领域逐渐显露端倪。2004年12月,马永华女士到点退休,开始了全新的绘画人生。知不足而奋起,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马永华多次进京参加了由国家文化教育部门组织的书画培训,系统地学习了书画知识、书画理论、书画鉴赏、国学等专业知识,受到了京城书画名家的指点,其绘画作品猛长。2017年5月,马永华的绘画作品,有幸在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参展,并获了诚信艺术奖的光荣称号。“夕阳无限好,花开情更浓”。马永华艺术不老,青春永驻。她的大写花鸟画,呈现出情趣盎然、沉静朴拙的美,格调清隽,自然朴真。她以夸张地造型,大胆地创造精神,以恣肆豪放地笔墨,把水墨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到一个新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她体味出自然界中一切物象所具有的勃勃生机,因而以线造型,以心写景,挖掘传统笔墨,构筑现代理念,在得意忘形中吟唱自然之歌。

马永华女士的花鸟画,线条优美。其特点,擅长用线,对线条的提炼非常简约凝练,柔韧而充满质感。在画面的构成上,她以线条的穿插承让,开合叠压、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个生动和谐,充满夸张变形的花鸟形象,使作品的趣味性因了线的存在,更加富有生机。她的画面形式感强,能随心所欲地表现物象的情态。因此在色彩、构图、墨色上,自自然然,不饰雕琢,具有大朴不雕之美。性格的沉静,和不善于交际的内心所流露的汹涌激情,化为她画面的雄肆磅礴。作品因而空灵、含蓄,具有诗情画意。她在以墨写韵、以简写理中,融人格、人性与花鸟合而为一,拟人化地营造了自己超逸雅静的花鸟世界。细看马永华的花鸟画作品,可谓灵动飘逸、意韵深邃、诗意盎然、个性张扬、独树一帜。马永华女士的作品构图巧妙。古人云,“凡画花鸟画,一要灵,灵就是有灵气,二要动,动就是有动感,三要活,活就是活龙活现,四要妙,妙就是奥妙”。这就是说,作为一个画家,要想将生活中的花、鸟、草等物,用画笔表现在一个画面上,进而成为优美的绘画艺术作品,如不反复推敲、精心思考,就会形成秩序混杂、凌乱不堪的局面。而马永华女士在作画之前,总是先将自己所要画出来的若干景象景物,统一思考,抓住主题,决定取舍,再精心组织,反复琢磨,合理布局,然后才去落笔作画。按照她的画法,就是在构图时首先考虑包括立意、取舍、主题、亮点、留白、比例、造势、明暗,力求做到成竹在胸,主次分明,有呼有应,虚实相生,张合有度,整体上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说白了,也就是所谓高远有致,深远可视,平远可达,且有主有次,层次分明。加之其作品多为写真写实,故而看上去颇合道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道义。

从百度搜索当代画坛,审视马永华女士的艺术作品,你就能发现,她的作品具有传统的前瞻性和时代的先验性,画面简洁,追求心灵的宁静。她扎根传统,对古文人画有着极深地研究。她师古师今并在不断地写生中,寻找物象最感人的瞬间,来提炼自己的绘画语言。她在默默地探索中,寻求着艺术的突变。从《富贵图》、《国色天香》、《墨牡丹》等作品中,就给人这样的感觉。这几幅画笔墨干净简约,线条充满情趣,在构图上寻求一种沉静、和谐、富贵的美。特别是《墨牡丹》作品,给人一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心灵感觉上的美,这种美,发乎内心,不着色相,应了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训诫。“心中无欲品自高”,这句话对他来说再恰切不过。因为无欲,她的作品才能流露出一种大气象,因为守恒,她的绘画才具有了沉静的美感。马永华女士在大写意花鸟画中,对物象原型特征的再现性,不是对景的再生放大,也不是应景而作,而是捕捉物象瞬间的神态,以特有的敏感,在对象与心灵之间寻找表现自我精神与物象的契合点,使主观形体结构和想象融合,强调夸张与意象色彩,使客观的、具象的静物化为千变万化的精灵,从而使意象的主观情态和客观存在的花花鸟鸟因了想象,具有了人的气息。花鸟与人之间的同质同构,相互感应使“缘情致韵”的审美意境,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欣赏她的《国色天香》,整幅画非常简约、空灵,富有笔墨情趣,它以“意境”为奥妙要诀,以书法的抒情性来宣泄自己对国色天香的认识。《墨牡丹》作品,也同样以非常简约的笔墨线条,勾画出一幅“清气”的意境,空灵、妙曼,充满节奏韵律,给人以内蕴的活力。这些画作“意”为先声,“情”动于衷,以空灵、滋润、简约、随意,塑造出一个地老天荒的花鸟世界,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马永华的花鸟画色墨浑融。著名画家石涛曾说过,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对于墨色的变化,古人既有所谓“焦、浓、重、淡、清”五彩之说,又有“干、湿、浓、淡、黑、白”六色之语。但不论是那一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马永华女士的花鸟画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她的花鸟画用墨厚重:不轻薄,不造作,浑朴自然;墨色透明,不浑浊,不僵滞,层次清楚;墨蕴丰富,不滞不板,层次多变。马永华女士的花鸟画作品就是这样,其用墨不但有变化,而且有韵味并以巧妙的用墨,充分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老子曰:“五色使人目盲;因为他主张见素抱朴”。庄子充分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色彩观,他在《天道篇》中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谓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万物之本”。庄子色彩观的核心是纯白素朴,不染纤尘。道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曾经影响了我国花鸟画的产生和发展。马永华女士是一个崇尚道家文化的人,这从她的微信名字“华林满芳景”中,可见不一般。从她画的《墨牡丹》作品中,充分体现出了道家思想虚静、恬淡的哲学观念。单纯的黑墨体现出朴素的观念,虽然没有众彩眩目的刺激,但却显得恬淡素朴。把丰富的色彩转化为恬淡的墨色变化,是她画牡丹特色,也是她对中国画本质的哲理性提升。马永华女士采用墨色变化来表达世界万物的色彩,当然也在绘画色彩的表现上,追求浓艳的色彩与墨色的强烈对比,并做到了浓而不艳,艳而不俗。马永华的作品,意韵丰厚。意蕴,是中国花鸟画的灵魂,也是画家从生活感受中经过提炼、概括进行艺术加工,最终形成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凭借有限的视觉感性形象,在虚实结合;传神写照,气韵生动中,诱发人们的联想,使欣赏者在不尽之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实现情景交融,进而领会其景外意,以致境外蕴。

“意蕴丰厚”是马永华女士花鸟画的最大特点。她曾经说过,创作一幅花鸟画,不但要有好的构图,而且还要有美的意蕴,因为意境是花鸟画的灵魂。如果一幅花鸟画不能给观赏者留下联想的余地,让观赏者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并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鸣,就感受不到花鸟画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境外之味。马永华女士的作品,大多都是从写生而来,所以,她笔下的那些花、鸟、草,远近距离态势形成,个个都有讲究,处处都合情理。这样自然就在有意无意中产生了气韵。同时,马永华女士的花鸟画注重意境结合,做到了感情与形象的高度结合,进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协调、天人合一自然境界。纵观马永华女士的作品,笔者发现她所创作的花鸟作品,微达气,妙意境之贯通。故而颇受广大收藏家的喜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