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茂泉的头像

田茂泉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11/01
分享

技精德厚 妙手回春

——记济南市钢城区里辛卫生院王德忠

前年的夏天,在济南市钢城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游玩。闲谈中,一位好开玩笑的朋友打趣的对我说:“一个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在业绩上有所突出,但唯独不能腰椎间盘突出!”岂料本人去年偏偏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走不得,坐卧不宁,腰直不起来,只好一头扎进了济南市钢城区里辛卫生院病房。天天吊瓶不断,十八般的辅助医疗机械,轮番牵、引、拉、扯、烘、烤、灸、扎……正因为有了这次难受的经历,让我结识了这位大师级的齐鲁名医——王德忠先生。

王德忠并非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按摩的主治医生。他主攻疑难杂症。是大名鼎鼎的中医大夫。一天,我正在医院打吊瓶,王德忠大夫,来到我的病床前乐乐呵呵地说:“田先生,我看你这个治腰的吊瓶最好不要打!副作用太大。”我问其故,他告之曰:“腰为肾之府,腰痛之治疗常责于肾,奇经八脉之病变,皆可令人腰痛。我看你不妨吃我几付中药看看,先调理一番肾脏,病情或许会有好转的。”

经过中草药煎服、按摩、松骨理经,我的病情竟一日好起一日。我偶尔试着摆弄几个戏曲动作,居然不觉腰腿疼痛矣……因此,我对王德忠,这位神奇的老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敬仰之情。每在他坐诊时,我便常侧坐其旁,边给他笔录药方,边聆听他的病理高论。若无病人时,两人品茗闲聊,听他谈医论道,委实受益匪浅。一位病友对我发自肺腑地说:“像王先生这样德医双馨的中医界大师,如今极为鲜见,田先生,你是作家协会的笔杆子,不妨撰一文予以推介,此乃宏扬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之美事矣!”我亦有同感,一拍即和,欣然应诺命笔。

通过闲聊,我才得知,王德忠,家是本地人,中医世家,祖辈行医。1951年6月出生于莱芜县颜庄公社里辛大队,1969年,18岁的王德忠在父辈的熏陶下,干上了赤脚医生。1979年因医术精湛,被国家人事和卫生部门吸收为吃“国库粮”大夫,时年,王德忠被分配到方下卫生院干内科主治大夫,1991年王德忠调入里辛卫生院,在副院长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2011年,年满60光荣退休。2013年医院缺名医,王德忠先生,服从老单位的安排,毅然放弃安度晚年的舒服日子,返聘回到了医院。在医院里,王德忠先生是个长者,从不拿架子,倍受尊重,在医德上,他德高望重,人们都称之为他是“德医双馨”的王老。

一天,王德忠先生看完了一个个求治的病人后,谈到病人的病情大有好转,情不自禁地对我说:“其实啊!我在学中医之前,对中医并无兴趣,当时人们瞧不起中医,认为中医有理也说不清,不科学。我自己年轻,也觉得学西医才有前途。不料想,如今学西医的人士多得很,而像我们这样的老中医则越来越少。几十年走过来,才逐步认识到,奥秘的中医才是真正的国医,是丰厚的宝库,是中国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不说别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黄帝内经素问》这样堪称医学宝典的书籍问世。该书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从医者解除病人的痛苦。同时也流传到俄、日、美、德、英、法等诸国医学界,促进了中西医的结合!湖北蕲春的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编著的一部《本草纲目》,早已成为世界性药物学杰作,现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前人扁鹊、华陀、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先贤,理所应当成为后辈中医的楷模,竭诚传承他们高尚的医德,施行并发展他们高超的医术,把祖国的中医学一代一代发扬光大才是啊!”

我兴奋地对他说:“您老学中医学对了!中医越老越有价值,今年,我国中医的针灸术与中国京剧继昆曲之后同时被联合国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哩!”王德忠先生打开了话匣子高兴地说:“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辩证施治,综合诊疗。所谓医德,首先是要真诚的告诫世人,懂得如何养身!”对中医略知一二的我答道:“我最佩服《黄帝内经素问》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乃医之大德。所谓‘治未病’,就是要求医生在人们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告诉他们,一年有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们应顺应四时之自然规律,起居适时,情志正常,调摄精神,注重养生。一旦生了病再治时,犹如临渴掘井啊!”我说:“此论妙矣,高哉!但人吃五谷杂粮,焉能不病乎?”

“所谓医德之德,即在人们未病之时,告知其防病养生的方法。而生病之时又一定要告知病人不要把病当成包袱,不要把病太当病。我这个人也是一身是病,腿关节不好,走路一瘸一拐,肝脏也硬化了。但能不吃药尽量不吃药,能不打针尽量不打针,能不开刀尽量不开刀,要相信人体的自然调节。首先要从精神上战胜病魔,然后再配合医生治疗!”一位病友插话说:“病人来找王大夫看病,王大夫开的药方总是最便宜的!”王德忠先生幽默地说:“人们常说‘人参’把人补死了落的是忠臣名,‘大黄’给人治好了病反倒诬为是奸臣哩!我认为医生开药,便宜不便宜在其次,凡是能治好病之药都是好药。我这个人就从不吃补药,补药不一定是人人适合的!”谈及“用药”,王德忠先生饶有兴趣地说:“《黄帝内经》中古人把人身上的十二藏(腑)比着十二官,有贵有贱,整个理法方药,都要符合中国医学的藏(腑)象学说。”

“何为十二官?”我问。王德忠先生像孩子一样喜笑颜开地说:“就跟你们舞台上演戏一样,人身上的五腑六藏都是有官名的:心,是君主,是皇帝,是领导一切的;肺,是宰相,跟心靠的最近;肝,是将军;胆,是中正之官;脾胃,是仓癝之官;肠,是传道之官;肾,是作强之官;膀胱,是州都之官……总而言之,心不明,十二官就有危险,我们中医用药,就是要打通五腑六藏之闭塞也……”王德忠先生生动形象论大医之德,说得我哈哈大笑,腰痛之病,早已忘之脑后矣。我所患之“腰椎病”,王德忠先生认为:“肝藏血,肾藏精,腰椎病实为精亏血少所致,故须以养肝护肾之中药来治本。”王德忠先生作为中医名家,论及他的医术与理论研究成果 ,主要表现在“临床擅长运用经典方剂治疗各种内科杂病,尤其精于中医脾胃病,肺系疾病的治疗,在省内中医药界享有盛誉。”

他的中医诊治方法形成了“三大特色”。 其一:详于辨证,方从法立。王德忠熟读医典,重在实践,集潜心中医临床近45年之经验,在方剂学和中医理论上有着坚实的功底,各种经典方剂,可融会贯通,信手拈来,药到病除,类似“黄连温胆汤,首乌延寿丹,桃红四物汤之类”,乃他平时常用之方药,皆能根据病人之病情,略作调整,于平淡之中见药效。有一位中老年女干部,头晕目眩,10余年之久,四处求医,不见好转,慕名找到王德忠先生,王先生根据中医医理诊断为“痰热中阻”,故晕眩常犯,虚烦不眠,遇事惊悸,胸闷口苦,喉间痰阻,“必须上蒙清窍,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方能改善其病症。王先生以几味廉价的“陈皮、黄连、竹茹,姜半夏”等制成汤药,病人服一剂减晕,服三剂晕止,如同健康人一般,且多年不曾复发。一位年近六旬的冠心病患者,常年胸闷气短,心悸汗多,腰膝乏力。王忠德先生细析病情后,以辨证施治之理,治以滋阴益肾,宽胸开脾,七剂草药,药到病除。王德忠先生常以“黄帝内经”之“十二官”的理论,诊断为“肝为罢极之本,肾为作强之官,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肝、肾、脾,佐以疏风散邪之药草,解以安神化瘀之良方,使患者得以康复,感之不尽。

其二:妙治咳喘,强调宣降。中医之内科则必须综合疗治,但在治咳喘病方面,又是王德忠的主攻方向之一。他认为,咳喘之病起于内因外因两种,外因乃人体受风寒,或风热,内因则多由肺、脾、肾三脏亏虚,运化失常,精气不足所致。无论表里虚寒,皆须“调节肺气,宣发和宣降功能”。举凡请王先生治咳喘之病者,老者、中年、少妇、儿童等皆有病而来,痊愈而归。王德忠先生。他本人所撰的《肺胀咳喘诊治》,《从中医“治未病”探讨“冬病夏治”防治咳喘的机理》等论文的发表,不仅丰富了祖国的中医理论宝库,也给患者带来了福音。良医者能治愈病患,且能将其理论传之于世,足矣,善哉!

其三,病证结合,中西并用。王德忠先生曾坦言,当年求知欲攻西医,不想自己当了一辈子“中医老郎中”,但对西医之术,并没有因学中医而放弃。他认为:西医优越于中医首先在于能够施行外科手术,而中医不能。其实,我国三国时期的华佗就能实施外科手术,他给关云长刮骨疗毒,敷上药,以药线缝之,使关羽“伸舒如故,并无痛矣”,人称“圣手神医”。不幸的是,曹操患风疾头痛时,华佗建议以利斧开脑取风涎,曹操却断定华佗要杀他,将他关进监狱而逼死,致使华佗所著《青囊书》未传于世。中医外科所传仅只阉猪鸡等小法,实为中医学之千古憾事。多年以来,王德忠先生一方面主攻中医学,他认为此学科永无止境,要有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攀登。哪怕上了一座高山,也只是另一座高山的新起点,必须重新跃然而上。如对常见的慢性胃炎于中医属“胃脘痛,胃痞”之范畴。王德忠先生常以“通导为先,以祛实邪”之法治之。同时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他又取西医辨病之理,对治疗慢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吸取现代医学理论中的“肠粘膜溃疡久难愈合,除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有关外,并与肠粘膜,肉芽组织的血供不足,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的科学论断,施以活血化瘀类中药,改善患者肠粘膜微循环,增加肉芽组织血供,修复溃疡,促进愈合,使疗效大为增强。

王德忠先生,在济南市钢城区是名人、名医。在平生漫长的杏林路口,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毫无所求,他以坚实的脚步已走过了“花甲”之年,所获的荣誉头衔数不胜数!但他依然每天身穿白衣坐诊在堂。以他的智慧和行动,像圣人一样,在为复兴祖国中医文化而默默无闻的勤奋工作。王老,你是我们齐鲁人的骄傲。我们期待着你为复兴中医文化上再创辉煌、造福百姓。祝你晚年幸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