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逢年过节家里贴的窗花,墙花,灯花等都是剪纸,它以美好的的象征意义流传至今。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剪纸艺术正在不断的发展,今天笔者让大家认识一下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刻纸艺术爱好者陈涛。
今年48岁的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女职工陈涛。被当地人称之为“才女”,她的“才”,表现在德艺双馨,刻画、剪纸、唱京剧上。孩童时的陈涛,不仅模样长得俊俏,而且心灵手巧。她爱唱歌,更爱拿剪用针,七八岁时就会描龙绣凤,剪花裁叶。逢年过节大人常以剪花贴窗,刻福字、剪喜字、绘寿字以示喜庆,而小小年纪的陈涛却时常模仿大人的样子,“比着葫芦画瓢”,剪个花儿鸟儿什么的,获得邻里邻的称赞。长大后,陈涛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尊老爱幼,对长辈尊爱至上,对幼童疼爱有加,每当父母的生日,她都献上自己学着刻的福子,用京剧唱上一首“祝你生日快乐”的曲子,每次都把老人逗的眉开眼笑。“从小看苗,以小见大”。 陈涛从小就十分懂事,七岁就像孔融那样,拿到桃子、杏的,把大的、红的让给长辈和小孩吃,自己专捡小的。巧合的是,陈涛不光“尊老”还和“爱幼”有缘,参加工作一上班,就进了莱钢铁铜沟幼儿园。当时虽没结婚,但有一颗爱心,她把幼儿园的孩子当成自己亲生的孩子,尽心尽力地履行着一个幼儿教师的职责。她常说“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们喜欢我、亲近我,成为好朋友。孩子才接纳我、喜欢我,才是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呢”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民间俗语:“四十不学艺,五十不逞能”。然而,陈涛是四十岁才正式开始学习刻纸的。她为什么会如此对刻纸产生浓厚兴趣?这要从6年前谈起。2011年陈涛因事到胶东出发,正赶上有着“剪纸之乡”之称的胶州市举办全国剪纸艺术节,此行让她知道了中国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刻纸艺术正面临着一个年龄断层的危机。于是,她下定决心学习刻纸艺术,把中国的绝活传承下去。“四十岁的中年妇女从头学,要在人间创奇迹”。要学刻纸,必须有样品。但胶州市的展品价格不菲,她家的经济条件又不宽松。但她还是咬了咬牙,花费近千元购买了寓意吉祥的“双喜迎春”、“三星高照”、“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鹿大顺”、“七巧玲珑”、“八仙上寿、”“九龙献宝”、“十月丰收”等10幅传统代表作。样品购回来了,陈涛便照样剪刻,由于构图复杂,剪刻起来并不得心应手。于是,她到当地的刻纸高手家拜访取经,学习刻纸的基本手法,通过学习交流,使她便知:如今的剪纸已从以剪刀为主,发展到剪刀与刀刻并用,而且以刀刻为主,使她下定了在刀刻上下功夫的决心。
陈涛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剪纸的主要工具是剪刀和刻刀。找剪刀,不难,普通的办公剪刀即可。刻刀,在市场难以买到。他就自制:找了细钢丝,请铁匠烧火锤打,细锤细磨,很快便造成了。但自制的刻刀还不够理想,心细的陈涛想到了外科大夫用的手术刀,她尝试着找了几把旧手术刀,略作加工磨制,然后在纸上一施展,果然刻出来的图案和字不破不裂不断线,甚为得心应手。 陈涛的刻纸还有与人不同的特点,好多刻纸艺人都是借助于各种辅助工具来刻纸,但她只用一根铅笔、一把刻刀,靠纯粹手工来完成整幅作品,“我喜欢追求天然、自然的艺术气息,使用辅助工具做出来的作品,太过工整、匠气,反而没有古朴感。”陈涛语。连而不断是陈涛刻纸作品的最大特色,她的每幅作品摊开后都是一个整体,每个细节都能相连,没有一点断片。在这背后,是她精心研究、设计每一个细节,让作品能在保持美的同时,保持连续,在这一点上很多刻纸人忽视或者难以做到。陈涛刻纸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她是从刻人物剪纸做起的,到目前已刻制了《十二生肖》《仕女图》《金陵十二钗》等作品。去年8月,在举办的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书画展中,展出了她刻制的《红灯记》,引来众多观众点赞。她那些精美的人物刻纸作品,大都被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或剪纸爱好者收藏。
自从2011年爱上剪纸,陈涛就思谋着把剪纸用在纸刻书法上,且立志要做一位纸刻高手。截至目前,她已刻出的《沁园春·雪》《长征》《北戴河·大浪淘沙》等书法作品,以及传统书法经典 《兰亭序》《九成宫》《千字文》《弟子规》等。去年从秋到冬,陈涛在她唱好喜爱的京剧同时,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刻出了《十二生肖》图,献给了她的父母。受到了邻里邻居的高度赞扬。一艺术家称赞道:“陈涛刻纸,意韵无穷”。并为陈涛题词:“镂月裁云”。如今陈涛已在刻纸,京剧票友中稍有名气。工作之余,陈涛不让一日闲过,坚持在京剧、刻纸艺术道路上继续攀登,努力向最高的方向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