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茂泉的头像

田茂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11/20
分享

精于医术 坚守医德

——李宝笃行医纪实 

笔者在近期的《医学杂志》封面人物上,看到一个醒目的标题:齐鲁名医——李宝笃,介绍的是一位儒雅而神采奕奕,穿着白大褂的老人。很幸运的是,一次偶然的机缘,让我认识了这位大名鼎鼎还带有传奇色彩的老中医,当时,他正在“济南市钢城区红十字会中西医门诊部”坐诊为人们看病。

潜心研究 攻坚克难

李宝笃,出身中医世家,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东照林人。幼时立志学医救人。深受爷爷、奶奶的倾囊相授和父母的严厉督带,他自幼天资聪慧,智力过人。9岁学针炙,一口气可背数个穴位。成年后更希望开阔视野,认为中医之外有西医,只有中西医结合才有望在学艺之路走得更远。时年18岁的李宝笃,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一天,背着煎饼卷子偷偷地跑到了济南求学拜师,潜心攻读研究中西医学。在中医专家周凤梧的诊所里,他临床实习,抄方按脉,勤恳好学,医学知识不断提高,终于得其家传师授之奥秘,为他日后成就名医奠定了基础。 李宝笃 命运曲折、复杂,先是在煤矿、工业公司,后又在经协办工作,尽管工作几经变化,但都没改变他立志学医的初衷志向,没有放弃他对中医的潜心研究和学习的念头,他学以致用。凭借自己超强的记忆力和超高的悟性,边啃古汉语,边攻读研究中医学。他过目不忘,口诵心唯,是难得的医学奇才、怪才。特别是到了中年,李宝笃大夫,对《内经》、《素灵类纂约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本草从新》、《汤头歌诀》等经典医书颇有研究,在国家级核心医学期刊上发表的,由他亲自撰写的数十篇医学论文,受到医科界的高度赞扬,在医科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1984年李宝笃大夫,在启蒙老师周凤梧教授的亲切指导下,萌发了对古典中医学“黄帝内经”和医界顽疾“银屑病”的刻苦研究。通过数十年的刻苦钻研和无数次的临床验证,使他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疗银屑病(牛皮癣)的方法。特别是对牛皮癣,银屑病,湿疹、皮炎、股癣、体癣、体股癣等多种皮肤病的治疗有重大突破。见效快、治愈率高。。深受广大皮肤病患者的赞誉。随着业务量的扩大和病患者的要求,李宝笃还申请创办了钢城区第一家中医皮肤病研究所,组建了以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李艳华为骨干的研究团队。刻苦研究、大胆实践。勇于开措,并在研究所几位资深专家教授的配合下,成功地研制出了不含任何激素成分的治疗体癣、脚痒、脚气等纯中药提取剂,获得国家批准发明专利。 纵观李宝笃在中医学研究和发展上的成功,一是得益于名师周凤梧真传,二是得益于祖上中医家法,三是得益于他攻坚克难、潜心研究。四十多年来,李宝笃治愈病人无数,受到了四邻八乡的好评.。

精于医术 坚守医德

在医疗医药行业受到市场化机制和世俗观念侵袭的今天,李宝笃精于医术,坚守医德,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多年来,不少媒体的记者曾执著地想宣传宣传他的医德,介绍介绍他的医术,说说他的做人行事,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对此,很多人不解:“现如今都掏钱做宣传,抬高知名度,李宝笃大夫为何这般不入俗、不领情呢?”每当谈到这些,他总是莞尔一笑,说:“我是一个医生,靠本事吃饭,想法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就行了,宣传个啥!”这一次,也是在笔者的反复要求下,说了一大堆“大道理”:诸如“不是宣传你本人,而是为了倡导一种风气,推广一种品格,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之类的话,李宝笃大夫才算同意让我们如实地写写他,并且申明不要夸张、不要水分、不要拔高。笔者只好“遵命”,写下这一个真实的李宝笃大夫。 他是名医,更是“明医”。“要做‘明医’,不做空有虚名的‘名医’。”这是李宝笃大夫的一句名言。李宝笃大夫所谓的“明医”是明白的“明”而不是名利的“名”。说的是医生不仅要明白医理、心理,还要明白事理,而不是单纯追求出名;同时还要做到出名也不固步自封,要不断追求新知识,与时俱进。数十年如一日,李宝笃大夫向着“明医”这个目标迈进,一丝不苟地实践着这句格言。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宝笃大夫创造了许多医疗奇迹。但在他看来,那不叫“奇迹”,“奇迹”是神创造的,而一个人间的治病“高手”,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出现超水平发挥的情况,这——并不鲜见。可是,被治愈的病人和患者家属却不那样认为。他们互相传颂着,从心眼里把李宝笃大夫视为“神医”。

这里随意举几个李宝笃大夫“高手”治病的例子: 病例一: 郑春水,男,59岁。家住钢城经济开发区里辛街道郑王庄村,患股骨头坏死六年多,大小医院求治未见好转。2013年10月,通过13031754778的门诊热线电话,找到了李宝笃大夫。就诊时,下肢全身瘫痪。经李大夫诊治2个月后,郑春水告别了轮椅和双拐。4个月后能干些零活,至今未见复发。其一家万分感激,妻子逢人就说,是李宝笃大夫把我丈夫从病魔绝望中救了回来。 病例二: 家是高庄街道办事处李某,男,30岁,患腰脊椎、腰间盘突出症。在济南和泰安等多家医院诊治未愈,2000年接受了李大夫治疗。采用自行研发的“李氏追风透骨散”加热外敷,使其风湿病病根从肌体透出,后又采用大剂量补肾、壮骨、强筋、通络、增气治疗,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健康。现在李某在家开办一个养殖厂。 病例三, 风城街道有一位八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初诊时因尿隆闭反复插导尿管几个月了,服李宝笃大夫中药7剂后,二诊时导尿管已拔下,全身症状明显改善。以后每次患病都来找李宝笃大夫。他叙说了这样一件事:“上次我看完病回去,在公交车上,见临座一人提着中药,就问他找谁看的,我说他:你谁也不用找,就找李宝笃大夫就行了。他开的中药,既管事儿,又便宜,一付药一般五六块钱,超过10块钱的不多,态度又好……说着说着,光顾夸奖你了,一下子坐过了站。尽管多跑了好几里路,心里也高兴”。类似的病例,不胜枚举……明医,并不是说所有的病他都能治好。明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透过错综复杂的假像,及时抓住病的本质不被假像所迷惑,及时调整药方,取得最佳疗效。李宝笃大夫以为做“明医”比做名医更难。 病例四: 吕良,男,32岁,家住莱芜区大王庄,患银屑病十多年,多家医院诊治无果。2010年通过门诊热线电话找到了李宝笃大夫,求治时,周身病状明显,骚痒难忍,口苦心烦,夜间难熬,疼痛难忍,李宝笃大夫,采用对其中药蒸浴,内服中药汤剂的办法,对其保守治疗,仅对其用中药蒸浴9次,内服中药汤剂16副,病情症状就消除了大半,2个月后吕良周身皮肤复原,皮肤健康的和常人一样,从未复发。 病例五 郑春利,男,40岁,家住济南市钢城区经济开发区里辛街道办事处圈里村,患股骨头坏死症多年,去省立医院、中德专科医院等治疗未见好转,2011年,找李宝笃大夫诊治,用了不到20付中药后,病情大有好转,治疗半年后,基本恢复了健康,现在做卖水生意。每天手提50斤重的水桶,每家每户的送水都不成问题。 病例六 滨洲一位老师的姑母,抗日战争期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一直在美国工作。由于年老多病,在美国虽经当地华人中医诊治,迭服中药,几无疗效。经其亲戚介绍,乘飞机飘洋过海,专程来济南市钢城李宝笃大夫诊治。时值炎夏。李宝笃大夫至其住所,见病人身着厚衣,还戴着口罩,室内空调也关了。病人不好意思地说:“为了我,一家子人都跟着受热。”经望、闻、问、切四诊后,李宝笃大夫断其为湿热内郁,阳不外散。外虽极度怕冷,这是假像,实因湿热内结所致,这才是病之本质。非但不能温补,还得治以清透。不过10元一剂的方子,三剂后,畏寒怕冷的症状顿失。又服数剂调理而愈,遂返回美国。两年后,病情复发,但较上次为轻。因年事渐高,回中国往返不容易,先在美国服中药,仍无效,只好再次回到中国,又是李宝笃大夫给她把病治好。病例七 家是寨里镇梅某,女,56岁,患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去过多家医院诊治不见好转。去年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李宝笃大夫,来诊所看病时,梅某四肢已变形,周身疼痛难忍,李大夫采用外用药透肌、解表、去风湿,内服中药汤剂补元、通经、通络、正寒、除湿的诊治办法。不到5个月就叫她恢复了健康。 病例八, 沂源有一位40多岁的刘姓农村妇女干部,每行经时阴道大量流血,持续多日。已做过多种妇科检查和治疗,未见好转。李宝笃大夫见其面色黎黑,舌有瘀斑,根据脉象辨证为下焦瘀血所致,于是给予活血化瘀治疗。李宝笃大夫嘱咐病家:服药后一小时左右,流血可能暂时增多,不必惊慌,移时即可血止。 第二天上午,患者复诊时述说服药后情况:“昨晚服药一小时后,流血忽然增多,因你已告之,并不害怕。不多时后,流血渐少,现在血已止住,身感舒服,精神也好多了。” 事实证明,李宝笃大夫判断准确,治疗效果甚显。当患者大量流血之时,多数医生都会见血止血,以求稳妥。李宝笃大夫凭着他对病症的确切认识,反而放胆施以活血化瘀之疗法。如果李宝笃大夫没有精深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也是不敢走这一步的。

重医术,更重“医道”

在这个开放多元的改革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杠杆在世俗社会中的作用越发显著。医疗体制的变动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许多传统美德甚至良知一再受到挑战。社会不正之风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医疗行业——以盈利为目的滥开药方收取提成、推销药物提取回扣、过度治疗、红包现象、虚假医疗医药广告等等,使得医患关系明显出现恶化趋势。老百姓“看病难”、“就医贵”的抱怨时常听到,因医疗事故把看病“先生”告上法庭的事情也每每见诸报端。见死不救、逃避责任的假“先生”和用尽诡计、坑骗患者的真“医托”更是让老百姓对医院和“先生”望而生畏,产生疑虑。在这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复杂环境中,广大百姓越发呼唤“有道”之“大夫”。 李宝笃大夫恪尽医者天职,谨守传统美德,以其高风亮节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可,成为卫生行业公认的“有道大夫”。 李宝笃大夫作为百姓信赖的好大夫,何“道”之有?他又如何坚守自己的“为医之道”? “医道”之一:廉洁行医,从不以医谋私。李宝笃开方治病从来不开“提成药”,什么药有提成,他不知道也从不过问。他只知道开最能治病又便宜的药,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刚开始时,有些医药“代表”【推销药的】见李宝笃大夫的病人多,千方百计让他开他们推销的药。李宝笃只是应付着说:“该开的时候,我就开。”有的医药“代表”甚至把钱先塞给他,以促使他开药,李宝笃都坚决地退了回去。他还是那句话:“该开的时候,没提成我也开;不该开的时候,再多的提成我也不开。”渐渐地,医药“代表”们再也不光顾他的诊室,李宝笃大夫反倒觉得心安理得。从医多年的李宝笃,面对医疗医药行业存在的不正之风,深感责任重大。“行有行规,医有医德”。面对玷污医德、危及医道的歪风邪气,李宝笃大夫总是站出来,表明一个医生的良知和立场! “医道”之二:关心体贴病人,解囊救助贫苦患者。 在诊治病人时,李宝笃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平等对待每一个病人。不管是高官富商、社会名流,还是最下层的贫苦百姓,在他眼里都一样。他所面对的是病人,是需要救助的生命,愈是贫弱者,愈应给予照顾。在病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李宝笃大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帮病人一把,这是常有的事儿。有一次,一个10多岁的农村男孩来看病。突然昏倒在门诊部门口,孩子的母亲惊恐万状而又手足无措。听到动静后的李宝笃大夫急忙跑出自己的诊室,不顾患者身上的泥巴,抱起这个孩子,马上放到自己诊室的诊断床上进行急救。孩子苏醒了,李宝笃大夫的身上粘了好多泥巴,但他毫无怨言。 孩子母亲深表歉意和感谢之情,李宝笃大夫一笑了之,早把这事抛到脑后。过了几年后,患者的母亲带那个已长大的孩子再次就诊时,还激动地提起那件往事:“李宝笃大夫,你还认得他吧,这就是你救过的那个孩子!”李宝笃大夫深切体会到,做为一位医生应该如何对待病人,在正常的医患关系中,医生一方应占主要地位。有一位早期尿毒症青年,是新泰的农民,已26岁,还没结婚,估计连对象还没找上。患者穿着也很破旧,家庭境况一看便知,李宝笃大夫很为这个不幸的农民担扰。有一次看完病离开后,患者又上楼回到诊室,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少拿几付药行不?我带的钱不够。”李宝笃大夫问:“差多少钱?”“差30元。”李宝笃大夫考虑到病情需要,患者离家又远,来一次也不容易,就掏出40元钱递给他,并关心地问道:“路费够了吧?”患者点头离去。 后来这位患者没有再回来。李宝笃大夫对这个患者没有任何抱怨,他反而更体会到病人的艰难,他本想在必要的时候,再帮他一把,可惜他没再回来。扶老携幼,解囊救助贫苦病人,已经成为李宝笃大夫义不容辞的义务,他认为,这是一个医生的神圣职责,是一个医生必备的道德良心。李宝笃大夫经常用换位思考法对待每一位找他看病的人,病人在得到他较高疗效治疗的同时,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温暖。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李宝笃大夫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也从未与病人发生过争执。这是奇迹吗?认识李宝笃的人知道:是!又不是! “医道”之三: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坚持用最少的药味,最小的剂量,最便宜的药物,达到最快、最高的疗效。 李宝笃大夫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医的病机和中药的性味功能,才能在一个一个病人身上,使中医的理论得到验证和升华。在这样的临床实践中,才能积累真正的经验。李宝笃开方力求精简,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能用便宜药的,决不用贵药。社会上的人对他众口一词的评价是:“李宝笃大夫的药方很管事、还便宜”。有一位外地市的人大主任复诊时让办公室主任来车接他,说:“何主任吃了你的药,做了三个字的评价。”

“哪三个字?”“少、贱、效”。“噢……稍见效,效果不明显吧?”他的心有点沉了。“起初,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何主任解释了:少,是药味少,我以前吃的药方都二、三十味,李宝笃大夫的药方才十一味,而且用量也少。贱,是便宜,以前吃的药,一般都二三百元一付,很少有下来一百元一付的,李宝笃大夫开的药方才八、九元一付。效,是说效果好,吃了那么多中药,就你这几付药效果好。”就这样,李宝笃大夫把“医术”上升到“医道”,把“医道”转化为“医术”,“术道”结合,既锤炼了他的医疗技术,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最为关键的是,把中药的毒副作用降低到最小限度。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近年来中草药在治病的同时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引起国内外医学界高度重视,有偏激者甚至提出要告别“中医药”。 李宝笃大夫以他的实践经验把用药之道提高到一个理想境界。 “医道”之四: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疗效,正确处理与同行的关系。中医传统历史悠久,医德医道源远流长。然而,在中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也有一些负面因素,在民间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传统“江湖朗中”那一套作风就深为百姓不满。吹嘘自己,贬低同行,甚至造谣中伤,如此恶性竞争的情况,在今天的医疗行业也并非销声匿迹,关于这一点,业内外人士都心知肚明。李宝笃大夫是中医名家,他与江湖习气毫不沾边。他是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他经常告诫门下:“搞中医,切忌江湖习气。要当‘明医’,不要当空头的‘名医’;空头的‘名医’治不好病,只有当‘明医’才能药到病除,不欺患者。”李宝笃大夫带徒弟不仅教医术,更教如何做人。他经常教导学生和家人要以岐黄济世,要以仁爱救人;治学做事要品端学正,不为名利所惑;对同行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博采众长;在医学上要做到师古而不泥古,举一反三,深通其理,既是医又是儒。有一次,一位跟他学习的一个乡村医生对他说:“李宝笃老师,这么多的病人都来找你,你的疗效太高了!”李宝笃沉思了一下,平静地说:“你看,在我看好的这些病人中,有60%是谁看都好的,不过赶到我这里了,显得我有多高明似的,其实,叫别的大夫看,一样能看好;还有10%,是不看也能好的,找我看的时候,也到了快好的时候了。还有10%,在别的大夫那里用药,也差不多快要恢复了,赶到我这里,吃我几付药就好了,其实不只是我的功劳,前边大夫的药已经起了作用。”李宝笃说话不紧不慢,但却严肃认真:“还有15%,病情确实复杂、严重,需要好好动脑子才能治好,这是需要水平的;还有5%,别人没治好,到我这里,我也没那么大的本事,也很难治好,很可能是碰好的。我没治好的病人中,到别的大夫那里治好的,肯定也有,这就是我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后来,这位进修医生精心装裱了一幅立轴赠给李宝笃老师,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

不炫虚名,惟期博济

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剂,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名医,芳垂万世。”这正是对李宝笃大夫的真实写照。李宝笃大夫尊重同行。他从不贬低自己接诊前曾为患者治疗过的医生,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他只是客观地给病人解释病情。个别人抱怨别的医生时,李宝笃大夫尽量从正面作解释,维护别的医生的声誉。方便之时,他又常常与这些医生见见面,通通电话,交流交流医术,使之培养仁爱之心,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这也是一些外地医生愿意把自己治不好的病人,介绍给他的原因之一。 随着李宝笃在社会上的名气越来越大,竟出现了有人冒充“李宝笃大夫”看病的情况。

几年前,一位从章丘明水来的农村病人,来钢城找李宝笃看病,一见面就反复打量李宝笃大夫,口中不断地说:“李大夫,这几年你变化真大呀,我都认不出你来啦!前年,在明水某某地方我找到你看过病,我吃了你开的好几付药呢!”李宝笃大夫心里明白,在这位病人说的那个时间,自己根本没去过明水那个地方,这真是叫人哭笑不得,竟有冒其名在下边看病的。不过,他也不便说破,搪塞过去就算了。多年来,找李宝笃大夫看病人,络绎不绝。不管是下雨、刮风、下雪,还是逢年过节,求诊者仍然不减。为了照顾远路的外地病人,李宝笃大夫常常推迟下班时间。甚至都顾不上吃饭给他们看,以满足患者的要求。有时他不在门诊值班的时候,患者常到其家中求医,他同样热情地予以接诊。李宝笃大夫的医德医术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也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多次获得医学界的荣誉,李宝笃大夫说:“给我的荣誉,深感受之有愧。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最起码应该做的事”。 作为知名的中医专家,李宝笃大夫卓越而崇高;作为钢城的一个市民,李宝笃大夫朴实得像一个农民,他的卓越寓于平凡之中。但那种农民式的平凡,也掩盖不了这个名医的光彩。李宝笃只懂得默默工作,从不考虑额外收获。他说:“我就是给病人看病的。看好病,是我的本份,看不好病,提醒我还得下功夫。”看书,学习,是他最大的爱好。他生活简朴,从不赶潮追风。他家住的只有八十多平方的房子,还是八十年代盖的,水泥地面石灰墙,房子交工时是什么样,到现在还是什么样。一位公安局长到他家看病时,见屋内如此模样,有点打抱不平地说:“像你这样有名气的大夫,怎么还住这样的房子?”李宝笃大夫幽默地说:“按你们公安人员的行话说,这叫‘现场保护的好’。其实这就很好了,能挡风遮雨就行。 身为山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病医师分会会员,济南市钢城红十字会中西医门诊所所长,钢城瑞华皮肤病研究所所长的李宝笃大夫。有些医疗学术会议要他去主持、去交流、去讲话,他照样骑着自行车赴会。会议主办人员觉得有点掉架子,要用轿车接他,李宝笃大夫婉言谢绝,说:“我就是个看病的,本来就没什么架子,还有什么架子可掉?骑车子随便,回来的路上,还可以顺便逛逛菜市场,买点菜什么的。”有一次,李宝笃大夫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宾馆院子里停满了各式高档轿车,他骑着他那辆破旧自行车,被门卫挡在了外面,直到他拿出代表证后才被放行。热爱中医学术的李宝笃大夫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除了自己干之外,也让自己的儿子儿媳妇学中医。李宝笃大夫全家5口人,除了年幼的小孙子,其他4口都学中医。。一家人在吃饭、闲谈之间,随时随地对所遇到的特殊病症进行议论,相互切磋,相得益彰,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医术,涵养了医道。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李宝笃大夫及他的家庭。“医乃明医,儒乃达 儒。”这句话是李宝笃大夫经常用来教育子女和学生的,也是他一生对自己的要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