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村,东邻宋家庄,北邻方家庄,东南为高家庄。全村面积1718亩,800多户,2812口人。洪武初年建村,传说村北有一奇石,形状酷似木工用以加固卯榫用的“楔子”,寓意为此地有“楔”形石,必定牢固,系风水宝地,居此不会漂泊他乡。随着朝代的更迭演化成“寨子”。说起这“楔子石”,还有一个美丽故事呢?
传说,明洪武年间的一个冬天,朱元璋率3000兵马在九龙山一带征战,不想敌军早有准备。一场激战下来,朱元璋大败,剩下了十人的残兵败将,顺牟汶河南撤,敌军紧追不舍。乘着夜幕的掩护,朱元璋一行撤到了寨子村北一个陡崖,后面的追兵越追越近。朱元璋见陡崖附近有一楔子石柱是绝好隐身之处,便令手下8人顺牟汶河岸堤南撤,引开敌军的追兵。他和一随从下马来到了“楔子石”后面隐藏起来。刹那间追兵到此,眼前除了陡崖和楔子石,无人无马行踪。这时只听到堤南有喊叫声,这是朱元璋的部下故意为吸引追兵所为。敌军随即挥马向堤南追去。
寒风凛冽, 楔子石为朱元璋二人遮挡着猛烈的北风。征战一天的朱元璋这才感到饥寒交迫,十分疲惫。他将紧攥着的马缰绳拴在了“楔子石”上。与随从紧紧依偎在一起,吃了几口炒面,吞了几把雪,便打起瞌睡。
东方露出鱼肚白时,随从将朱元璋叫醒。恢复了体力的朱元璋,望着为他遮风挡寒和拴马的楔子石,双手合掌,面对楔子石道:
“寨子石,救我一命,待成大业,再行拜祭!”
说罢,和随从挥马而去。
"皇上金口玉言",后来人们根据朱元璋误说“寨子石”,将村名定名为“寨子”。
据说寨子村定名后,还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闻。清末民初,寨子街非常繁华,人来人往的外地客商,络绎不绝,很多村民到街上做买卖。为了提高寨子村的知名度,茶余饭后与外乡商人拉呱时,故意夸大其辞(其实就是吹牛)。
大当时罕见。“八步连环桥”更是神秘,实际上是南北向的“吕海桥”和一座石条铺成的东西向小便桥。“三山夹一井”更是闻所未闻,走近一看,竟然是三个土屋山墙“夹一井”。 从此,一传十,十传百,竟有外地人专程赶来,一睹风采或取经,来人站在小石桥上打听“三孔桥”,令人哭笑不得。细琢磨起来说得没错,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美谈。
传说归传说,吹牛归吹牛。寨子村历经了沧桑,无论是日伪政权、阎团、陈团的驻守蹂躏,还是曾经的乡人民政府驻地,寨子有它的耻辱,也有它的辉煌,现虽不是乡镇政治中心,但经济中心的地位依然存在。如今“寨子大集”可以说在钢城区是最大的。南来的北往的,新泰的、钢城的、莱芜的,沂源的、蒙阴等客商依旧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