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的下午听说沙河水街向游人开放了,我便想去看一看。整整一年了,我未曾去过这里,只是从周至籍朋友的微信里看到了水街的别样的景致和游客的欣然游玩。
周至水街就在我们村子的旁边,是在原沙河基础上改造的水景街景,因此我们这里的人习惯就叫做“沙河公园”。沙河亦名骆水河,其发源地骆峪曾是黄帝的第三个儿子骆明的封地,史称"古骆国",据说中国古代两位声名卓著的治水英雄鲧和禹就诞生于此。骆峪水库的南岸,骆国古城遗址至今尚依稀可辨。
沙河是周至县境内的一条季节河,平时干涸,雨季涨水。在我的印象中,沙河的河道很宽,两边蒿草丛生,直长到一人多高,是野兔、蛇虫经常出没之地,在我小的时候这里还是狼的栖息地,近十几年来成为各种垃圾的抛弃地,红黄黑白蓝各种塑料袋到处都是。
对于沙河洪水的的狂肆我是有着亲身经历的。那是上个世纪的1974年,我在县城上高中,那年秋天阴雨连绵,河水暴涨,星期天的黄昏我们去学校时河水已经于昨天夜里冲毁了水泥桥,好在这会儿河水小了许多,我们几个踩着破损的桥梁、桥墩跳着、蹦着过了河。第二天我们返回时,看到我们昨晚踩过其中的一个支点原来是一口棺材,棺盖和尸体不知道冲到那儿去了。后来我在大寨子学校当了教师,这所学校距沙河有二、三里地,当夜深人静时也会听到沙河发大水的滔滔声,也目睹了将上游碗口粗的树木连根冲下来的澎湃。
2010年周至县启动了县城新区建设,规划将沙河作为新区景观核心,分期实施沙河治理改造工程。随后关于沙河公园的建设的新闻常从街头的议论中听到。2013年初冬的一个午后,我第一次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沙河公园,只见这里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古镇人家,竹船华盖漾于水中,好一派江南水乡之情韵。望着眼前的这般景象,我不由得赞叹设计者和建设者用心之精巧,真乃鬼斧神工也!
这天景区门口有工作人员执勤,主要是要求刷二维码和行程码。里面的人不是很多,没有我印象中没有那种人流如织、比肩接踵那种阵势。景区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与周庄、同里等古老江南水镇不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现代艺术作品,真可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儿童们喜欢各种游乐;青年男女钟情于水光湖影的浪漫;老人们闲坐庭廊,体验着悠悠的慢生活;美食者则喜欢品尝当地特色小吃;还有的荡漾于其中园艺和建筑艺术中……
这个景区最大的优点是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个侧面,典雅、质朴,再现了关中风情和民俗,青砖、泥巴、稻草、竹竿、旧圆木、青瓦、辘辘、石头磨盘、砂石、牛槽、猪槽、手工打制的钉铆等等无不打印着历史的痕迹,有着时代的穿越感。这里建筑和景观风格各异,变化多端,色彩搭配协调,俗中带雅,功能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是一部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典之作。
早就闻知,周至水街新建了一个“烟花巷子”,今天欲往一观。经过寻寻觅觅,在“百姓大舞台”的西边我看到了两座五层仿古高楼之间“烟花巷子”几个行书大字,这里高耸对峙,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两楼中间用长虹似拱桥相连。走进巷子里面,只见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看长桥如龙、复道似虹、灯笼成串交辉相映,宫宇宏伟、楼阁高大两楼中间用长虹似拱桥相连,整个火烟巷子建筑工笔重彩,精雕细绘。
不仅如此,烟火巷子的建筑还把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也设计其中,那层峦叠嶂的楼宇、层层叠叠的屋檐、密密匝匝的瓦缝、汩汩流淌之上的檐水好似到了南国的某个寨子。
置身于此境中我,即景生情,心中涌起了表达的兴奋,油然想到了这样的诗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句子,描写形象,勾勒生动,想象丰富,辞藻华美,全诗结尾含蓄有味,意在讽谕唐代统治者应借鉴历史教训。
阿房宫是秦始皇时所建,未竣工而秦亡,被项羽焚毁。赋中运用丰富的想像,极力形容阿房宫的壮丽和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进而指出秦不惜民力,只知穷搜民财,终于亡国。阿房宫的悲剧主要在于建造的初衷是为了一人一家的欢颜,而今的烟火巷子是为了丰富广大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因而受到游客的喜爱,为流芳后世之作。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文化是内化了的从物质到精神的价值,进而形成了习惯取向和生活方式,深层次影响着族群的人格。周至水街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弘扬地域性文化的基础上广纳其他地方的文明,将有限的空间打造成一个历史的长廊,处处洋溢着华夏文明的气息,流连在这里的人们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其中一个文明符号跳了出来,触动了游者内心深处的文化密码,从而引起认知上某一点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是文化的魅力,也是水街的设计设和建造者匠心独运的精妙所在。
中国第一水街--周至沙河湿地公园,已经是国家AAAA旅游景区,成为周至县乃至西安市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在今后的岁月中周至水街定会为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作出特殊的贡献,在若干年后的华夏文明史上也会使后人不得不驻足的驿站。
二零二二年正月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