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七日,笔者因为心脏不适住进了西安市长安医院,在住院治疗的一周多的时间里,我的血压一直处在高压120——105之间、低压60——80之间,这种良好的血压状态引起了同病房病友的羡慕,也得到了主治医生孙婧女士的好评,两位病友好几次询问我保养的窍道。其实,我过去也是马马马虎虎的,一天里很多时间都是忙于外面世界的奔走,只是最近几年才关注了自个儿的身体。
人虽然处于动物界的最高端,但绝大多数人都有认识的盲点或者误区,其中有一个就是:对已经拥有的不知道珍惜,一旦失去了的时候才知道珍贵;容易得到的往往漠视其价值,不易得到的常常是最想要的和认为是最好的。一个人如能珍视当下的持有,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他的这种行为习惯形成的越早成功的几率就愈大、幸福的指标就越高。只可惜,不少的人忽视了手头清晰的事情,而热衷于远处模糊甚至飘渺的尤物,到头来往往是两手空空、一无所得。诚如我等俗人,年轻时不知道保重身体,临到老了不是这病就是那病,既无财富的积累,也无健康的身体。
我出身寒微,在充斥着鄙视眼光的家庭中长大,从小自卑的我就像一只弃猫,在不断地挣扎中以求生存和获得尊严。只可惜,命运多舛,虽碌碌风霜,既未立德、也未立功,和曾工作在同一平台上的人相比,我是属于逊色的一类了。但这次住院我却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其实身心健康也是一笔不菲的财富,也可以作为一种自豪的资源。作为支撑生命的身体,她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是关系最为密切、距离最为接近、意义最为重大的,正象当下一种时髦的说法,身体是1,其它的诸如金钱财富、名利地位统统是0,只有这个1存在,其它的0才有意义。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个人的身体不光属于个人,也属于父母和家庭,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一个知道劳逸结合、懂得张弛有度的人,他的工作总量不会比一般人少,他的工作业绩往往也会比他人高,有句俗语说得好,砍柴不误磨刀功。这样的人是属于会学习、会工作的聪明人,他的情商一定会很高,他这样做上对得起父母,中对的起自己,下对得起配偶和子女,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负责。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当时已经85岁高龄了,假如说她没有这么高寿的话,青蒿素能不能获得这种世界大奖还很难说,对她个人来说也是一种悲哀。诗圣杜甫有句名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这位中国文化史上智慧的典范却在一点上犯了糊涂,那就是一再的透支身体,以至于五十四岁﹙可能是虚龄﹚死于五丈原的军中,用现在的话来说应属于“英年早逝”。如果这位孔明先生再能活个一二十年,就像他的老对手司马懿那样到七十多岁,起码蜀汉政权就不会灭亡的那么快,他的儿子也就不会死的那么早,这段历史将会呈现出另外一种模样。若果让司马懿少活一二十年的话,他的孙子能不能取代曹魏建立晋朝,这就很悬了。
常言说,久病成医,依我看久病还可以悟道,你看那些幼童每生一次病就会多一点心眼,当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地从外在世界转到自身上来,会心平气静的面对自己,面对着自己的内心,每每会清楚自己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个时候的感悟是摒弃了世俗的价值体系,常常是人生的真谛。写到这里,我的心里突然冒出了“多运动,少生气,目标要活九十几 。”“ 看得惯,睡的香,满足当下活得旺。”这两句顺口溜。是呀,人生就是一个多棱形,呈现的闪光面各不相同,但是健康无价却是相同的。
东汉班固的《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有句名言:“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我这个俗不可耐小人物,竟然为自己的血压正常而有些小得意,实在是庸中之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