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有机会随单位同仁一道去西安。
在我的印象中,西安一定是一个黄土遍地、黄沙漫漫之地,这座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城市,虽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极其浓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特色。但那已是几于遥远的尘烟往事了。西安的辉煌,从公元前11世纪启始,终结于公元10世纪左右。那时的西安,曾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此建都抑或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古城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的世界,西安也是名闻遐迩、声贯中西的。慕名而至的异客胡人是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但是,对于现在的西安,对于我的印象,西安过去的繁华鼎盛已是过眼烟云了。
从中学所读的地理、历史书上,我就有深深的印迹:几千年来,祖先的刀耕火种,帝王的大兴土木,黄土高原一带已是沟壑遍地、尘土飞扬了。那儿的环境不见得多理想,很可能就是气候干燥、烟尘弥漫、植被稀少、裸土遍布,就如同我的头发,典型的地中海特色;而那里的人们,一定面色黄土,神采不再。也如同我的头发,聪明却又绝顶,让我欢喜让我忧啊。
早在2008年,网络上就有好事者选出“中国十大失落城市”的排名榜,其中既有西安、南京、洛阳这些古都名城,也有长春、武汉这些老牌工业城市,还有汕头、海口这些曾经在改革开放中曾受青睐的“逐潮儿”。
西安呢,由于失落指数是10,最高等级,首当其冲居于榜首。
或许有人说,你所在的石城南京的失落指数是9.8 ,位于亚军,又有多大资格、多高条件妄自评论西安呢。稍安勿躁,且听我慢慢说来,南京之所以称为南京,是因为它能够与北京相呼应,明代南北二京是中国最繁华的两大城市,民国时期南京又作了中国的首都。可是自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后,金陵古城就久久难以恢复元气了,导致了今天南京的尴尬局面。
但是,就南京的条件,西安绝对不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并驾齐驱。虽说南京气候很不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风和日丽;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惟独梅雨时节,阴雨绵绵;夏季炎热,闷燥难当,与武汉、重庆、长沙并称“四大火炉”。但南京的环境还是理想,有巍巍紫金山、茂密青龙山、绵延老山,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有十里秦淮,感觉空气质量不差,植物繁多,多少也算是绿色城市。
和西北一隅的西安相比,南京虽不能说是小桥流水人家,但也如小家碧玉,自有独特风韵。
这种印象由来已久。今年五月,有朋友游学西安归来,说那里气候干燥、水土不服,如去那儿,一定要多喝水,最好带一些南京的小菜,以备不虞。
先入为主的定势在我的脑际之中占据着。去西安之前,我已做好了各种准备。
带着希冀,带着疑惑,到达目的。
一下火车,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极其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想躲都躲不掉,周身被新鲜之气笼罩。着实使我大吃一惊,昨夜的疑惑也不知不觉离我而去。当地的导游笑着说,这是西安欢迎南京的朋友,昨天特地下了雨,为我们洗尘啊。说的大家美滋滋的。
太阳渐渐爬上树头,就那么柔和地、温煦地照着,透过被洗的一尘不染的树叶,将点点金光洒在我们的头上、脸上、身上,斑驳的影子很是美丽。没有一丝风,却不觉得热,大路两旁的榆树、梧桐树都在静静地伫立,极力把最宽广的胸怀敞开,慰藉燥热的心。其实我们的心一点儿也不燥热。看到梧桐树,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南京的中山东路,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只是这儿的树略显小些。
城市的路不是很宽,一般是四车道,来去各二道,也有绿岛、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上车流量并不大,且遵守交通规则,在路口,自行车也是安静地等候,绝不闯灯。行人呢,走天桥。西安的天桥特别多,隔几百米就有一座,而且天桥高大宽阔,呈口字形,四边都有上下通道,方便行人。天桥较高,却看不到有人意图省事,横闯马路。路上、绿岛中、花坛里,极少看到有乱扔的杂物。偶尔发现,很快就有环卫工人来回查看,捡起。
我们相互看着,颔首赞叹。
问及地导,平时,夏天,西安是什么样子。地导不明白我的意图,说是除了火车站人来人往,难以管理,其他地方都如以往。并且略有歉意地说,今天的最高气温33度,平时很少有,希望我们理解。
我们怎么会抱怨炎热呢,和南京相比,真的是判若两城。哪似南京,一起床,就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燥热,空气又闷热又潮湿。西安的确很好啊,我的暑气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
到华山脚下,已近中午。太阳高挂,还是柔和,并不刺眼。游客极多,真可谓“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也有古稀老人,穿着马甲,看来并不炎热。坐在缆车上,我想,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西安的原始印象都是书上、他人的言论,敢情的确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我想,古城自从改名为西安后,就一直被人误解为是一个环境恶劣、尘土飞扬的黄土高坡上的城市,就因为里面有个“西”。其实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有秦岭,北有渭河,有多条河流从秦岭北路流淌出来,入渭河。
登山途中,导游说,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分水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一度造成西安严重缺水,后来陕西人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就开始积极采取各种举措,退耕还林,治理秦岭生态。现在秦岭的生态已经得到大大的改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秦岭流淌出来一条河,被截流到西安,彻底解决了西安缺水的尴尬境界。
导游笑着说,直到现在还有好多人误解西安是那种严重缺水、沙尘暴肆虐的城市,直接影响了西安的形象。西安以往确实有沙尘暴,然而最近几年谁还见过呢?都是听说而已,以讹传讹啊。要说沙尘暴最严重的还是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啊!
这位当地的导游说的本非为西安涂脂抹粉,完全是实情。本来,中国南北的气候、水土、地理条件大相径庭,不能以同一种标准衡量,北方本身就是土比较大,而南方则不一样,就如同我常常把北方比作厚重质朴的汉子,有着山一般的沉稳;把南方比作娇小秀美的女子,有着水一般的神韵。凭良心说,西安的空气质量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水资源也很丰富,陕西汉中境内的两条大江——汉江和丹江早被南水北调到北京去了,可以说北京人现在喝的水的三分之一都是来自陕西的,谁还能说陕西缺水?
一路爬山,被称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华山海拔较高。我们无暇休息,一直向上,却不觉得有汗。时有山风吹过,凉爽无比。
下了山,已是夕阳西下时分。回到旅馆,喝着西安的开水,水质甜美,毫无消毒剂的成分。
夜幕降临,漫步街头,三三两两的人群而过,不急不躁,悠然自得。路上的车辆还是不多,街上也很少有炫目耀眼的霓虹灯,整座城市就那么安静地、淡然地怀抱在夜空之下。没有嘈杂,没有喧嚣,星星也倦了,闭了眼,酣然入梦。
徜徉街头,还是没有风,还是不觉热,我的心绪也趋于宁静。
没有去过西安的人,绝对不会知晓这儿的真正面貌。
其后几天,皆是如此。
临别时,在西安火车站翻看《西安日报》。头版头条,呈现醒目的大字:“这哪里是西安?分明像在江南!”说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梁委员十几年前来过西安,他说,西安当年给他留下的印象是灰的、黄的、没有绿色。如今处处郁郁葱葱、繁花似锦,花草树木,竞相争艳。令人惊叹:哪像是黄土地上的城市,更像江南水乡!
我笑了,带着微笑作别古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