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传宝的头像

袁传宝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07
分享

难忘的小学读书历程——父亲的童年时代之三连载

难忘的小学读书历程——父亲的童年时代之三

 

大概是19549月,父亲终于如愿以偿地跨进了柏子山小学的大门。他带着爷爷奶奶的希望,在我们生产队许多同龄却又因为贫困而无法读书的孩童羡慕的眼神中,骄傲而郑重地成为一名学生了。

父亲深知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那是爷爷节约了看病的钱,是奶奶千辛万苦地筹集而成的,是全家人付出了我们这代人难以理解的辛劳与期盼的结晶。为了让父亲能够安心读书,好好学习,叔叔毅然接替了父亲的家务,打草、放牛、看护我的小姑姑。那时的叔叔是一个只有八岁的孩子,沉重的负担肩负在小小的身上,但叔叔毫无怨言,对我家人的举措没有一句不满的话。

父亲从小就吃苦耐劳,在毛老师的班里读书格外用功。当时班上有许多比我父亲大的同学,有那么几个是学校里出了名的留级生,和他们相比,父亲年龄小、上学时间短,结果却是让许多同学意想不到的,每次考试,父亲的成绩总是位居班级前三名,让人羡慕不已。

渐渐地,父亲的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在学校的老师之中传开了,慢慢地,飘进了我们生产队许多大人的耳畔。起初,大家根本不相信: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竟然比别的孩子成绩好。渐渐地,怀疑的目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人们之间的啧啧称赞,是他们对我爷爷奶奶的羡慕不已,是他们在晚上昏黄的煤油灯下对自己不认真读书的孩子的大声训斥。

实践证明,奶奶当年在家庭极其困难的情况之下仍然苦心孤诣地让我父亲读书,是非常有眼光的。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的远见卓识改变了父亲的命运。多年以后,我们姐弟三人也在奶奶的忆苦思甜的话语中,在有文化的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认真读书。而现在,我和两个姐姐,也多次教育我的孩子这一代,所幸的是,孩子们都很不错。

很多时候,我静下心来,默默地思考我的家庭,思考读书的意义,我不得不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奶奶的长远的目光。可以说,读书改变了父亲的命运,读书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读书,必将改变我的下一代的命运。

父亲读书很用功,有我家人的无私奉献,有我父亲的勤奋不懈,更有他的启蒙老师毛老师的谆谆教诲,三者缺一不可。半个多世纪前,对贫困的农村孩子来说,读书不是一项专门的任务。每天,父亲早早起来,打扫卫生,烧水煮粥,还要到田里挑一篮子猪草。放学后,急急忙忙地回家,要做一大堆事情。农村没有空闲的时候,大人们要天天上工,根本没有休息天,奶奶无暇顾及家里,爷爷身体不好,作为长子的父亲就更不能以读书为借口不劳动。父亲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懂得自己的读书机遇的艰难,因此格外地努力。

村上的大人常常对我奶奶说:“黄婶,还是你家孩子有出息啊,是个读书的料,又懂事又乖巧,这是你上辈子修来的呀。”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奶奶总是打心里高兴:钱没白花,汗没白淌,宏(我父亲的名字)真的很争气啊。”奶奶心里喜悦,嘴上却很低调,她总是很客气地感谢对方,从不以此自矜。每每如此。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贫穷,爷爷的病加重了;因为贫穷,家里的欠债积重难还;因为贫穷,父亲的努力学习也成了家里人的思想负担。村上有一些人在背后议论纷纷,少数条件好的人家私下里谈论:真不知他们怎么想的,穷人读书有啥用,最后还不是回来,和大多数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指望读书改变他们家的命运,哼!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

更多的人则惋惜不已。

奶奶也感觉到别人的目光了。她左右为难,叫孩子继续读,窘困的家庭难以负担,再说孩子读书究竟有没有发展,有没有出路,一切未为可知;不读,看着孩子求知的眼神,心中不忍。

毛老师对我父亲一直关心倍加,她常常喊父亲到办公室,问问我家的情况,了解我父亲的学习和想法,热情勉励他好好读书,不负众望。住在古镇桥林街上的毛老师,每天到柏子山小学要经过我们村子,常常看到我奶奶,每次,她都及时告诉我奶奶我父亲的学习现状,言语中很是欣赏。她深知我家的条件,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带些旧衣服、学习用品给我父亲带回家。每天中午,老师都在学校吃饭,遇到下雨下雪天,毛老师早早告诉我父亲中午不要回去,她总是带着我父亲吃饭,就像带着她的孩子一样。有时,毛老师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学校,她的儿子比我父亲大几岁,从小熟识,关系较好。后来,毛老师的儿子工作了,在如今的浦口区桥林小学教书,早已退休,好像最近一两年,驾鹤西去。

就这样,父亲读了几年小学,毕业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