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传宝的头像

袁传宝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01
分享

适吾所适,铁骨铮铮 ——拜谒求雨山文化园高二适纪念馆小记

——拜谒求雨山文化园高二适纪念馆小记

 

浦口地区历史久远,人文荟萃。尤以浦城西郊素有“江北兰亭”之称的求雨山文化园为最,这里松篁映翠,水清木华。可谓物华天宝。

每至求雨山,我都要静心瞻仰享誉海内外的“金陵四老”书法大师纪念馆。求雨山这座古人诚意斋戒、设坛求雨的风水宝地,因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胡小石四位当代杰出艺术大师而熠熠生辉,而金陵四老也将因为求雨山的人杰地灵更仰之弥高。

较四位书法大家,学问见识、人生阅历、功底造诣、品味风骨各有千秋,难分伯仲。然而于我而言,每访求雨山文化园,必去瞻仰高二适纪念馆。

时序隆冬,瑞雪普降。翌日,雪霁天晴朗,广宇尽澄澈。踏寸寸积雪,嗅脉脉梅香,我登临求雨山,再访高二适纪念馆。循石级迤逦而上,顺幽径蜿蜒前行,迂旋环绕,廊回路转。文化园的设计可谓巧妙绝伦,依山建造,回环曲折,有假山翠竹、绿树浅草,有亭台楼阁、古树花坛,点缀其间,错落有致。

高二适纪念馆位于肖娴纪念馆后侧,沿着高而复低的石径,在两旁具是苍松翠柏的绿荫之间一路行走,不远处就望见一座单坡斜顶的建筑,这便是高馆了。高馆的外形设计颇为与众不同,既具民族特色又彰显独特风格。据说是设计者多方研究,博采众长,根据高老刚直不阿的性格设计而成的。因着设计者的“心中有丘壑”,笔下的纪念馆便馆如其人了。

十七年前的元月,高馆破土动工,次年竣工开馆。高馆面积不大,占地仅为八亩,建筑面积也只有一千多平方米。但是设计却颇为巧妙精当,处处显现别具一格之处。

高馆的主要建筑有高亭、碑廊、墓地、磐台等。高亭为跃层式建筑,呈风车状,错落有致。楼下为主展厅,陈列着高老家人及其弟子捐赠的百余幅作品,作品以诗文、题跋、手札为多,粗读高作,如看粗头乱服,似倚似斜、似脱似断,仿佛整篇神来涂抹。然而行家里手若是细细读之,则可通晓其矫健纵横、酣畅淋漓之风格。读来使人恣意痛快,余味不绝。油然而生孔子所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感喟。

每去高馆,我必会登临高亭二楼,这里最为醒目的是毛泽东1965年致郭沫若信件仿制品“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伫立于此,我常常心驰神往,思绪飞扬,不知不觉就穿越到半个世纪前。彼时权倾一时、身份显赫的郭沫若以其位高权重假借“依托”之说证明《兰亭序》系后人伪托。而高二适先生却不随流俗,独特已见,率先表示异议,演绎出一场“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的震动艺坛的“兰亭公案”。

于书法,我纯属外行,究己平生所学,未及高老万分之一。因此,对于高老的精湛称道的笔墨造诣,我不敢随意造次,妄加评论。

拜谒高馆,令我感动的是高老的刚毅率真、固守真理的真性情。若就特立独行、铁骨铮铮而言,古往今来,能够与高老相提并论者少之又少。在后人的诸多评价中,高老当之无愧是一个“有骨骼的人”。

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富仁在《中国文化的骨骼》文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一个人的肌体一样,也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一个人有血有肉,但也要有骨骼。血肉是一个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他使人丰满健康,温润美丽;但是一个人若只有血和肉而没有骨骼就成了一堆死肉,一滩污血了。骨骼不美,不丰满艳丽,但整个躯体却不能缺少它。人,有了这个骨架,才能直立行走,才能活动,才有力量,才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活的肌体。”

我觉得,王富仁的话是对高二适先生的真切如实的高度评价,像是刻意为高老量身定做而成。

思绪不知不觉又回到五十年前,那时正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岁月。高老力驳众议,在与郭沫若的《兰亭序》真伪辩论中,冒着可为“世人矢的,被人唾嗓”的风险,独持异议,拟定《兰亭序真伪驳议》文,引经据典、坚决明确地指出:兰亭序为真品非伪作。驳文考证确凿,立论精严,字字坚实,句句在理。此文经其恩师章士钊先生推荐,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一月内登于报刊,从而引来书法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热潮。海内外传为佳话,为世人所瞩目。

试想,高二适先生若无一生潜心国学书艺研究,毕生研究文史哲学,于诗词书法诸艺无所不精,达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高深境界,怎能有此引经据典、随手拈来的深邃鲜见的见地?否则,作为高二适知友,“草圣”林散之在先生去世后所立的碑上怎能冠以“江南诗人”的雅称?

试想,高二适先生若无不遗余力、寻根穷理、严谨中肯、务实求真的肃然态度,怎能力排众议、独辟蹊径,留下颠扑不破的遗世真理?以至章士钊先生赞许其“独虑天书读难尽,高高犹自敞河源”!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高二适先生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不依违两可,坦荡一生;不驰鹜浮名,阿谀逢迎。事必独立思考,敢与权威争辩。在学问精深之外,更有一种比学问还要难以企及的品性,“不汲汲于富贵”,“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高二适先生1965年文章《

中国历史悠久,有汉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儒家“温、良、恭、俭、让”的思想影响太久,两千年下来,读书人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纵有标新立异之思想,往往三思而不行,不敢越雷池一步。骨子里缺钙的人居多,大多是一副文弱寒酸、迂腐胆怯之相。但凡能够保留一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人屈指可数:春秋时楚人接舆,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明代才子徐青藤,明末思想家李卓吾,近代大师章太炎……

我觉得,高二适先生完全可以名至实归、理所当然地与以上名人相提并论而流芳百世!《诗经》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凭高老敢于坚持真理,“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挑战权威的非凡勇气,傲骨如巍然高山,足已令人感叹弗如!对于自谓“草圣平生”的高二适先生,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骨骼嶙峋的人,一个有卓尔不凡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令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想到了高先生的名字“二适”,取自“治吾所治者,适吾所适者”之意,其意思为“适应我所能适应的”。高二适的一生,据守海内,浸淫在传统文化的汁液中,广采博取,舞文弄墨。成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他就像一只翱翔于云天的飞鸟,自在舒展。“二适”就是他淡泊名利、磊落真率,追求一种闲适自由的恬淡人生的精彩诠释。

离别高馆,已是暮色苍茫。夕阳犹自殷红,映照着高馆廊庑上的积雪,红日灿烂辉煌,白雪纯洁晶莹。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仿佛高二适先生的一生写照。斯人已去兮,无法追及。但是生命的逝去并不意味精神的退场,高二适先生即便逝去千年万年,他那坚韧正直、刚强高洁的精神依然在后人心中高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