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孝武的头像

田孝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0/11
分享

连日的秋雨,气温骤降,濮阳这座中原小城从明媚的阳光里一下子跌入了秋天的怀里!晚上十点多了,依旧霪雨霏霏,风夹着雨点迎面吹来,钻入肌肤,让人切切感受到冷的逼近!我掏出手机看了一下日期,再过几天就是重阳节了,时间过得可真快!

近两年来我对秋天一直十分敏感,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节隐藏在里面!思虑尤甚、琢磨不透,似一种淡淡的忧伤,既盼她来又怯她来。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一个人漫步在秋夜的雨中恰好有了一个绝好的思索的空间。小路上落满了被雨滴打落泛黄了的树叶,昏黄的路灯因缺少炫目而增添了夜的色彩,雨打在树叶、路灯、垃圾桶、石头、地面上发出不同声音的回响,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很远的地方!小时候,我最害怕这样的天气,连日的秋雨,农村老家的院落、胡同、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积水和泥泞不堪的泥巴,道路不通让人无法行走,为了出行踩泥踩水是无法避免的。衣服被雨水打得湿漉漉的又潮又冷,特别是鞋子几乎湿透了,因没有多余的可以更换一直穿在脚上,湿冷的让人难以忍受,那种感觉现在仍记忆犹新!痛苦有时不一定是泪水和伤痕,这种寒冷、潮湿和缺少温暖、依靠的感觉,给我留下了关于秋的痛苦记忆!

对秋情有独钟是因为年龄吗?到了四十的年龄,背后老感觉有一把太极推手,自觉不自觉的拉高了自己对生活和思维的站位,年少时不宜觉察的事物,到现在就能轻易的发现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当然也很有些是牵强附会,并无陈陈相因的依据。现在我就忽然联想到:一年中既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季的更替主宰着万物的兴衰造化,人生也恰恰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这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神秘的对应关系呢?如果真是天人契合,人的中年正好与四季中的秋季相对应,我在不惑的年龄,纠结于秋,思索于秋,感怀于秋该算是人生本能的反应了。花木经过了生机烂漫的春夏,来到这丰稔之秋,虽是自然规律使然,但既是秋总不乏累累之果实。按此理,人到中年自然也该是有所收获的了,但看看自己却好像什么还没有,经济上领着妻儿老小勉强度日,事业更是一塌糊涂,难以启齿!想到这里真想发一句“人生到此,天道宁论”的感慨!

旋即我又想,如果坚信战国纵横家苏秦所言“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像我这样的中年的却算是一无所获了,但放眼看去世上像我一样一无所获者也过于多了些!可见这个结论不甚正确的。人生的收获又怎能局限在势位和金钱呢!岁月能让树木长出年轮,可人的成长不简单的是年龄的增加,更不单是势位高低和金钱多少的比拼,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成熟和灵魂的提升。孔老夫子把人到四十称之为不惑之年。我查了一下,不惑有两层含思:一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疑惑;二是对外界事物有了判断力。自己感觉人到中年且不说处事沉稳和老成,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了一颗公允公正的心,看问题更善于抓住主体,不再被庞杂而不必要的末枝所惑。譬如朋友小聚,年少时则个性膨胀,显摆张扬,呼呼啦啦一群人。到中年人相聚,则能走到一起的人少了,能推心置腹聚一聚的人更少了,有时间聚在一起简单的点上几个菜,不能少但绝不会贪多浪费,焦点在心思而不在菜品,没有必要在无关紧要的细节浪费精力。吃过饭谁方便买单就买了,抹去了年少时略显虚伪和客套的相互谦让!活出生活的本色。这豁达的而不趋与世态的沉静不正是我人生之秋的收获吗?

我本人对秋的另一种感受,来自我单位附近一条小路。这条小路偏僻幽静,窄窄的并肩只能通过两个人,路两边杂生了大大小小的树木,树上长了各种的叶子,大、小、长、圆,还有说不上形状的,因为我不熟悉植物,叫不上它们的名字。树木大小高矮参差错落,从膝盖向上至头顶三、四米高的地方全是树的枝叶。走在小路上抬头只能看到头顶上一道不整齐的天空。每当到了秋季,路旁的树木就会上演出秋的景色来,当然以叶子为主角。我以为叶子是秋的信使,她最懂秋的心思,秋来了她们有的开始泛黄、有的则会变红、还有的会愈发老青,有的则一片叶子就能呈现出几种颜色来。这些叶子色彩之丰富,变化之微妙,深浅之分明,搭配之和谐,让人叹为观止!叶子依据秋由浅入深而时时导演陈设出不同的画面来。走在小路上目之所触皆是一幅幅秋的绝美花卷,有的是一片浓密的黄叶的花坛,中间点缀着红色、青色的叶子;有的是黄色、红色、青绿色混杂在一起的大小树叶,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有的地方叶子较少,稀稀疏疏,却露出了秋天树木的枝干,色泽浑重,姿态遒劲;有的叶子中间夹杂着干枯的枝条和枯萎已久、缩成一团的干叶,低低垂落下来,这短短的小路几乎调染出了北方秋的所有颜色和感觉!

因偏僻的缘故这条小路上行人很少,却是我的绝好去处。秋季里每当下午快要下班的时候,我就会来到这条小路上散步,看着树木和叶子咀嚼着秋的味道!不惑之年不再爱热闹,在这里慢慢的走,可以思考一点什么,也可以什么也不思考,只一个人静静的打发一段时光。这个时候撩开了事物的缠绕,没有了爱人的唠叨,没有孩子的吵闹,甚至把儿子考试不及格的事都忘记了,仿佛遗世独立成为了超然物外的高僧,静静的陶醉在这由秋树、秋叶、小路、秋风和秋天的太阳组成的秋的憩园里。每天在这里行走您能看到秋之细微的变化,目睹秋的到来,然后慢慢离去!这就是一个老去的进程,涵盖了世间的生老规律!当树叶慢慢落光之时,秋的背影就陡然消失在这一年当中!作为人怎能会不伤感于这秋呢!

中国人,特别是文人是多有悲秋之感的!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秋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数量,尤其以古体诗文里为最甚,随口就能吟上几首。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勃的《山中》都是上学时在教科书上学过的。这些诗的悲伤之感,多与作者所处之社会背景有关,作者借秋天的景色喻怀抒发个人的不平和抱负。我最喜欢的一句关于秋的诗句是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公元767年,五十六岁的杜甫身在夔州,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秋江景色。他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抒发了自己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目睹苍凉萧瑟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这是伟大的诗圣独步古今,心忧天下,触目伤怀,具有历史性的思考和忧愁,自然非我等众生所能体会!但秋天萧瑟的风、凄冷的雨、皎婉的月、凋谢的花,还有落山的夕阳、远去的秋水、沙哑的蝉声、袭人的寒霜无一不牵动人们的心,秋的沉重深深侵入到每个人的感情脉搏之中,是乡愁、是忧伤、是难舍!记得我上学时,哲学老师讲过一句话“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精神家园”,我想我终日忙忙碌碌为生存而奔波,为生活而奋斗,为生命而思考,是不是也在不停的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呢!

到家了,雨水已经打湿了我的裤脚,鞋子几乎全湿透了,我竟一点也没有感觉到!

连日的秋雨,气温骤降,濮阳这座中原小城从明媚的阳光里一下子跌入了秋天的怀里!晚上十点多了,依旧霪雨霏霏,风夹着雨点迎面吹来,钻入肌肤,让人切切感受到冷的逼近!我掏出手机看了一下日期,再过几天就是重阳节了,时间过得可真快!

近两年来我对秋天一直十分敏感,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节隐藏在里面!思虑尤甚、琢磨不透,似一种淡淡的忧伤,既盼她来又怯她来。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一个人漫步在秋夜的雨中恰好有了一个绝好的思索的空间。小路上落满了被雨滴打落泛黄了的树叶,昏黄的路灯因缺少炫目而增添了夜的色彩,雨打在树叶、路灯、垃圾桶、石头、地面上发出不同声音的回响,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很远的地方!小时候,我最害怕这样的天气,连日的秋雨,农村老家的院落、胡同、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积水和泥泞不堪的泥巴,道路不通让人无法行走,为了出行踩泥踩水是无法避免的。衣服被雨水打得湿漉漉的又潮又冷,特别是鞋子几乎湿透了,因没有多余的可以更换一直穿在脚上,湿冷的让人难以忍受,那种感觉现在仍记忆犹新!痛苦有时不一定是泪水和伤痕,这种寒冷、潮湿和缺少温暖、依靠的感觉,给我留下了关于秋的痛苦记忆!

对秋情有独钟是因为年龄吗?到了四十的年龄,背后老感觉有一把太极推手,自觉不自觉的拉高了自己对生活和思维的站位,年少时不宜觉察的事物,到现在就能轻易的发现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当然也很有些是牵强附会,并无陈陈相因的依据。现在我就忽然联想到:一年中既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季的更替主宰着万物的兴衰造化,人生也恰恰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这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神秘的对应关系呢?如果真是天人契合,人的中年正好与四季中的秋季相对应,我在不惑的年龄,纠结于秋,思索于秋,感怀于秋该算是人生本能的反应了。花木经过了生机烂漫的春夏,来到这丰稔之秋,虽是自然规律使然,但既是秋总不乏累累之果实。按此理,人到中年自然也该是有所收获的了,但看看自己却好像什么还没有,经济上领着妻儿老小勉强度日,事业更是一塌糊涂,难以启齿!想到这里真想发一句“人生到此,天道宁论”的感慨!

旋即我又想,如果坚信战国纵横家苏秦所言“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像我这样的中年的却算是一无所获了,但放眼看去世上像我一样一无所获者也过于多了些!可见这个结论不甚正确的。人生的收获又怎能局限在势位和金钱呢!岁月能让树木长出年轮,可人的成长不简单的是年龄的增加,更不单是势位高低和金钱多少的比拼,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思维的成熟和灵魂的提升。孔老夫子把人到四十称之为不惑之年。我查了一下,不惑有两层含思:一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疑惑;二是对外界事物有了判断力。自己感觉人到中年且不说处事沉稳和老成,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了一颗公允公正的心,看问题更善于抓住主体,不再被庞杂而不必要的末枝所惑。譬如朋友小聚,年少时则个性膨胀,显摆张扬,呼呼啦啦一群人。到中年人相聚,则能走到一起的人少了,能推心置腹聚一聚的人更少了,有时间聚在一起简单的点上几个菜,不能少但绝不会贪多浪费,焦点在心思而不在菜品,没有必要在无关紧要的细节浪费精力。吃过饭谁方便买单就买了,抹去了年少时略显虚伪和客套的相互谦让!活出生活的本色。这豁达的而不趋与世态的沉静不正是我人生之秋的收获吗?

我本人对秋的另一种感受,来自我单位附近一条小路。这条小路偏僻幽静,窄窄的并肩只能通过两个人,路两边杂生了大大小小的树木,树上长了各种的叶子,大、小、长、圆,还有说不上形状的,因为我不熟悉植物,叫不上它们的名字。树木大小高矮参差错落,从膝盖向上至头顶三、四米高的地方全是树的枝叶。走在小路上抬头只能看到头顶上一道不整齐的天空。每当到了秋季,路旁的树木就会上演出秋的景色来,当然以叶子为主角。我以为叶子是秋的信使,她最懂秋的心思,秋来了她们有的开始泛黄、有的则会变红、还有的会愈发老青,有的则一片叶子就能呈现出几种颜色来。这些叶子色彩之丰富,变化之微妙,深浅之分明,搭配之和谐,让人叹为观止!叶子依据秋由浅入深而时时导演陈设出不同的画面来。走在小路上目之所触皆是一幅幅秋的绝美花卷,有的是一片浓密的黄叶的花坛,中间点缀着红色、青色的叶子;有的是黄色、红色、青绿色混杂在一起的大小树叶,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有的地方叶子较少,稀稀疏疏,却露出了秋天树木的枝干,色泽浑重,姿态遒劲;有的叶子中间夹杂着干枯的枝条和枯萎已久、缩成一团的干叶,低低垂落下来,这短短的小路几乎调染出了北方秋的所有颜色和感觉!

因偏僻的缘故这条小路上行人很少,却是我的绝好去处。秋季里每当下午快要下班的时候,我就会来到这条小路上散步,看着树木和叶子咀嚼着秋的味道!不惑之年不再爱热闹,在这里慢慢的走,可以思考一点什么,也可以什么也不思考,只一个人静静的打发一段时光。这个时候撩开了事物的缠绕,没有了爱人的唠叨,没有孩子的吵闹,甚至把儿子考试不及格的事都忘记了,仿佛遗世独立成为了超然物外的高僧,静静的陶醉在这由秋树、秋叶、小路、秋风和秋天的太阳组成的秋的憩园里。每天在这里行走您能看到秋之细微的变化,目睹秋的到来,然后慢慢离去!这就是一个老去的进程,涵盖了世间的生老规律!当树叶慢慢落光之时,秋的背影就陡然消失在这一年当中!作为人怎能会不伤感于这秋呢!

中国人,特别是文人是多有悲秋之感的!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秋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数量,尤其以古体诗文里为最甚,随口就能吟上几首。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勃的《山中》都是上学时在教科书上学过的。这些诗的悲伤之感,多与作者所处之社会背景有关,作者借秋天的景色喻怀抒发个人的不平和抱负。我最喜欢的一句关于秋的诗句是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公元767年,五十六岁的杜甫身在夔州,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秋江景色。他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抒发了自己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目睹苍凉萧瑟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这是伟大的诗圣独步古今,心忧天下,触目伤怀,具有历史性的思考和忧愁,自然非我等众生所能体会!但秋天萧瑟的风、凄冷的雨、皎婉的月、凋谢的花,还有落山的夕阳、远去的秋水、沙哑的蝉声、袭人的寒霜无一不牵动人们的心,秋的沉重深深侵入到每个人的感情脉搏之中,是乡愁、是忧伤、是难舍!记得我上学时,哲学老师讲过一句话“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精神家园”,我想我终日忙忙碌碌为生存而奔波,为生活而奋斗,为生命而思考,是不是也在不停的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呢!

到家了,雨水已经打湿了我的裤脚,鞋子几乎全湿透了,我竟一点也没有感觉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