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孝武的头像

田孝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10
分享

烟花三月下扬州

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过后,按照节气的变化,地处华北平原的濮阳小城本该气温回升,迎揖初夏了。可接连几日的春雨导致气温骤降,脱去已久的厚衣服又被重新穿上,街道上行人匆匆,冷风瑟瑟,让人错乱了对季节的判断,忽有老秋横陈之感!

4月25日上午,刚到单位就接到工作任务要立即赶往江苏扬州去,我们仓促安排了下行程就蹬上了南行的列车。 到达扬州高铁站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了,走出车站大厅呼吸到扬州蕴含着江南气息的空气,远望西面天空中淡淡的南国晚霞,我的行程劳顿俱消,心情轻松而释然。美中不足的是出行时过于匆忙未考虑到扬州的气温穿的衣服太薄了,周身冷丝丝的!我掏出手机查询了一下,此地气温是摄氏16度,比濮阳同期仅高出1度。强大的冷空气控制了大江南北,基本扯平的气温让我一下子找到了心理的平衡点,原来我们中原濮阳的气候与江南扬州竟有得一比,且毫不逊色!

我是第一次到扬州城来,对扬州的理解还完全停留在文学的概念里,二十四桥,瓜洲古渡,长堤春柳等,到达车站后一种莫名的期待感驱使着我急切的要与她相见!我在遐思中着随客流向站外走去,在距出站口不远的地方有很多旅客驻足拍照,我走近后发现那里放置着一幅用鲜花、彩灯和工艺材料做成的画卷,中间用鲜艳的字迹嵌刻着“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诗,字体飘逸奔放,透露出一种稔熟的文化气息。我蓦然想到现在不正是农历的三月份吗!恰是古诗中所言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之行!这次的出行竟是如此的富有诗情画意,无意间踏重了文化古弦的韵律!在这个精神空虚和文化困乏的当下,越是没有文化的人越喜欢附会攀缘文化并以此来装点门面,譬如我!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出自唐代李白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小学必修课文,具体是几年的课文我记不起来了。此诗将惜别深情寄寓于景物描写,情景交融,余韵无穷,是全唐诗中的经典之作,亦是几代人的诵读启蒙作品之一,流传极为广泛。而我接触这首诗则更早些,是小时候我祖父教给我的,远在读小学前就能背诵了!

祖父是一位退休的国家干部,我记事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印象最深的是夏天他总爱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在闲暇之余喜欢给我们讲故事,讲的最多的是《聊斋》故事。讲故事的时候祖父自己坐在一把圈椅上,旁边再放上一把小凳子用来放水杯和眼镜等杂物,我和小伙伴们则围着他席地蹲坐在地面上。他先用搪瓷茶缸沏好一杯热茶,在我和小伙伴们急切的唏嘘声中戴上老花镜,翻开泛黄的书本便讲了起来。他的习惯是一手捧着书本,一手指着纸页上的文字,先读一遍晦涩难懂的文义,然后再讲解内容,讲的很细,还带有抑扬顿挫的语气,令我们十分着迷。讲到精彩处他会略作停顿,端起茶杯深深地押上一口茶或者用手扶一下眼镜的腿,同时会用眼睛扫视一下我们的表情以验文效。在我的印象里其他老人,譬如小伙伴们的祖父也是会讲故事的,但他们不用看书(他们大都不识字),故事的内容很短小简单并且仅有熟知的几个,与我祖父所讲的相比太没有吸引力了!听祖父讲故事是我的童年趣事之一,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祖父除了讲故事外还会教些古诗,其中就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祖父教古诗可不像讲故事一样轻松了是要求背诵的,这是我当时的最怕。小伙伴的背诵情况祖父并不十分关心,但如果我背诵的不好他就会边摇头边说:不好!不好!如若背诵不下来,透过那厚厚的老花镜的镜片,我能看到他不悦的眼神,很有责备的意思。由于祖父的严厉,在没有上学前我就记诵下了好多首古诗。

在扬州见到“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时的感情和激动,让我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东西永远都不会遗落,她只以独特的存在深深地隐藏在了心中!是因为她来自我的童年,充满了意境和浪漫!还是因为她是祖父所教,带着永远不能释怀的追思!我一时说不清楚。

“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事物的奇妙之处有时就在于我们认识了的东西,却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它。譬如这句诗。其一,“烟花三月”具体指的什么?我百度了一下释义有多种,其中最为详尽者为:烟花三月是指农历三月的扬州春天景色,因为此时各种花卉都已开放,春意盎然,繁花似锦之状,远望如烟。同时,“烟花”与“阳春”的意思相似,表示春暖花开,繁花似锦之状。此外,也有人认为“烟花”二字既不是指繁花尽放,也不是指琼花独尊,而是指扬州的美女,实指扬州的青楼女子。因为扬州在当时是著名的风花雪月之地,城里烟花柳巷遍布,美女如云,所谓“烟花”,指的就是这些烟花女子,总之烟花三月是扬州春天的代名词,因为李白和杜牧等文人墨客的诗歌中广泛使用了这个词语,使得扬州的三月名扬天下。

今天踏上扬州的土地,我忽然对这种解释产生了深深地疑惑。按照叙事六要素来分析:这首诗描述的时间应为某年的三月份,地点为黄鹤楼,人物为李白和孟浩然,起因为送别友人,经过为相送之过程,结果为故人乘船沿江离去,驶向扬州。其间的景色描写无过于: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渐尽,长江东去,奔流天际。如此一解似乎真相大白,李白与好友孟浩然分别的地点在武汉的黄鹤楼,两人依依不舍,惺惺相惜,目之所及尽是黄鹤楼及其周边的景物,这如诗如醉的烟花景色对应的系湖北武汉才对。百度上的解释不知出自于何人,更不知他为什么对此未作出解释!如果我的分析不错的话,无论现实中的扬州城有如何之美,李白均未在送别诗中提及,难道上千年烟花三月的渲染竟搞错了方位!退一步讲,即便扬州城内有烟花三月之美,而送别之处的武汉也应同等具有此美,照诗文的理解这是不容怀疑的,如此说来烟花三月之美誉本不应为扬州所独有!

其二,下扬州的“下”字应如何理解呢!我搜索了一下“下”的释义有两种:一是去、到,二是顺流而下行,这两种解释运用在此首诗中皆无不当之处。但如若仅以此为解释似乎不能突出作者的巧妙用笔和跌宕昭彰的寓意,让人觉得一下拉低了古诗的高度!一者,我国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古人以由北向南,由西向东为下,相反则为上。我想谪仙人怎么会用凡俗的心胸和世人的视角去看待大江东去呢!他必将立于九霄之上,俯瞰天下之大势,见到西高东低的黄土地上长江水奔流而下,天地难转,前程难料,不见时空,无有当下,难分你我,情致所至故妙笔一挥,舍去“去”、“到”、“行”等字,而用一“下”字。

再者“下”字做去、到之用时,我觉得还应含有另一种情感隐藏在里面,我觉得那应该是迫于无奈、前途未卜和挑战冒险。譬如:“闯关东”在河南、山东等地还有一说法叫“下关东”,此处“下”与“闯”是一个意思,透露出了行程的凶险和无奈;此外在人类的战征、角逐和争斗中获取利益或胜利后,常使用“拿下”、“攻下”等词用以炫耀武功。譬如阵地被拿下,城池被攻下等,很有野性、征服和骄傲的意味。还有一词就更有意思了,它就是“下手”。下手与动手、着手同义,表示开始做某件事情,然而它却心机独重,以阴谋家的面孔显示出了浓浓的绿林气息。诗人相别于黄鹤楼时其内心也许是复杂的,不像诗中所描写的春光明媚灿烂,其深处除了惜别之外,岂无生计所迫、仕途不达、怀才不遇、遭受排挤等,如此说来此去扬州没“下”字的豪迈如何能表达的酣畅淋漓!至于前文释义中所说的烟花女子,更是无稽之谈,英雄爱美女,岂能爱烟花!

历史的发展不仅是人类繁衍的记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您真正的读懂了生命,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后,您会发现了文化的传承并不完全是中规中矩和中庸平和的,关键时候这种“下”的精神还真的必不可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