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元龙的头像

田元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16
分享

苏 堤 随 想

                           田元龙 


        苏堤之游趣,用同伴话说即是“西湖揽胜最佳去处了”。当我们把脚步踏上苏堤,顿时感到这千米长堤不仅能览尽西湖胜境,就其本身景致而言,便能绊住游人足步。徜徉其间,似有不离不舍流连忘返之感。

        在苏堤漫步时,正遇两个园艺工在修剪花木。那精湛的技艺和娴熟操作,把堤上花木修饰得娇艳多姿。在此引诱下,我把目光移向堤路两侧花木,在满眼苍翠和色彩斑斓之中,寻找长堤上那绝色飘逸风景。 

        有人说过:苏堤上贵木繁多,但以柳色为佳。我们今天走在堤岸,观赏的确是与众不同的奇异柳景。

        站在柳下细观柳姿,与我们在游船上望见的截然不同。游船上所望堤岸之柳,是朦胧如烟,袅娜俊盈的花状倩影;而堤上静观,看到的是柳丝舒卷、媚态娇柔的芳琼景色。轻风吹拂,摇曳舒展,柳枝轻荡,风韵盎然,实乃别致精粹。

        这样柳色,芳雅碧翠,柔媚而洒脱。使人看过之后心境舒展,隐隐掠过一丝丝惬意爽欣。我想的是应该有文笔为之称赞描述吧,于是记起周邦彦词《兰陵王》对柳的称述,虽不是写西湖苏堤之柳,但杭州既然是他的故乡,我想这位“西湖才子”(西湖是杭州的象征,就此称呼杭州才子周邦彦)对柳之描绘也深受故乡这种柳色所熏染吧。词中写道: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随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人……”。

        周邦彦在故乡时是否来过苏堤观柳,因缺少资料无法佐证。但其在汴京隋堤上对柳这番描述,却显示出杭州西湖柳色风采。特别是“柳烟直,烟里丝丝弄碧”之句,写出了烟霭迷蒙之中柳之风韵,与苏堤柳色相形类同,或许正是周邦彦受故乡柳媚感化所在。

        提起周邦彦,人们自然想起这位宋代风流才子的奇闻趣事。特别是在北宋宣和年间,他与宋徽宗赵佶同时喜狎京都名妓李师师的轶闻。

        据南宋文人张端义小说《贵耳录》记载: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有一次去妓院与李师师相会,恰巧碰到周邦彦正与李师师缠绵,得知徽宗到来,周邦彦来不及逃避,随即钻到床底下躲藏。徽宗入室后,带来新橙一枚,说此橙刚从江南送来。李师师边剥橙边与徽宗戏谑。所有全过程,躲在床底下的周邦彦都亲耳听到。事情过后,周邦彦填写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少年游》来记述这次不期而遇。词中写到: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然而,周邦彦填下此词后险些酿祸却又因祸得福。

        另据《贵耳录》所载:“师师因歌此词,道君(宋徽宗)问:‘谁作?’师师奏云:‘周邦彦词。’道君大怒,宣渝蔡京:‘周邦彦职事废驰,可日下押出国外。’隔一二日,道君复幸李师师家,不见师师,问其家,知送周盐税(周邦彦);坐久,至更初,李始归,愁眉泪睫,憔悴可掬。道君大怒云:‘尔往哪里去?’李奏:‘臣妾万死,知周邦彦得罪,押出国外,累致一杯相别,不知官家来。’道君问:‘曾有词否?’李奏云:‘有《兰陵王》词。’即‘柳阴直’ 者是也。道君云:‘唱一遍看。’李奏云:‘容臣妾奉一杯,歌此词为官家寿。’曲终,道君大喜,复召(周邦彦)为大晟乐正。”

         在传闻中,究竟李师师对徽宗风情至爱还是对周邦彦情有独钟,传说偏向后者。因在当时,以李师师超群才技,她所歌之词部分为周邦彦所填撰,并深为这位才子的出众才华所折服;而对徽宗,只是惧其淫威而逢场作戏罢了。从此事也不难看出当时周邦彦填“柳”之词《兰陵王》影响之大。

        话题似乎扯得太远,但也观物忆往。今天,当我站在苏堤上看到这媚态如花的翠柳,在遣怀宋代“西湖才子”与李师师过往的同时,又情不自禁想起邻近苏堤西泠桥畔那“湖山此地曾埋玉,岁月其人可铸金”的苏小小墓来……

        赏过苏堤之柳,我把目光凝聚在堤中六桥之上。

        堤中“六桥”始建于北宋(公元960—1127)年间,是西湖景致中难得的历史真迹。我们看见的每座桥,就像见到苏堤左右分割湖面那通水的门拱,绿水承连两侧湖面。虽然“门拱”通道水流平缓,但也映现出水波荡漾暗流态势。        

        站在“压堤桥”上细观湖景,能够看到较完整的西湖景观。我们在桥上站立很久,从不同角度观览西湖全貌。虽然远山空蒙景物略显迷茫,但湖面上远近芳岛、游船、亭阁等景致是能清晰看到的。特别是桥头轻荡拂动的杨柳等佳树,烘衬得桥面景色宜人。环顾左右,纵目观视,却使人灵验出雅趣幽逸的情致呢!相传“压堤桥”是古今情人聚会的地方,昔人题此桥“竹枝词”有:“茅家埠头芳草平,第四压低桥影横;桥外飞花似郎意,桥边深水似浓情”之句,可见此桥的情人名份,故被贯名为“情人桥”。

        走近桥南,还可以看到康熙皇帝南巡时所题“苏堤春晓”景碑亭,如今季节正处早春时日,伫立碑亭细观康熙皇帝御笔真迹,感叹这位文武大略杰出帝王留给江南许多稀世古迹还有他的山水情怀,“给予后代好事的游客以赏玩凭吊之资”。其隽秀文字的苏堤挥笔,足能使我欲发出感慨不尽的叹息了。

        有感于“压堤桥”景物风采,即而听到身边游人谈论“跨虹桥”的相关话题。随领悟到“跨虹桥”是“六桥”中最具特色一座桥埠。于是跟随游人脚步,我们临至“跨虹桥”观览。

       “跨虹桥”是继宋代之后重建于明代的景观桥,其桥址较宋代略有偏移。该桥位于苏堤北端,其单孔跨度为“六桥”之首。听游人介绍:如果只观苏堤景色,那么来“跨虹桥”便是最好的地方了。我们来到桥上观赏,虽然穿梭于游众之中妨碍了视觉,但也能感观到环桥四周那绝艳美景,自然心爽怡然,“我们的心是不期然地充满希望与喜悦了”。

        来到桥亭细观湖面,只见近堤水面有荷之倩影连接成片。那荷叶鲜艳渗透出的芳浓绿意,恰似翠玉闪亮一般。微风起处,荷枝摇曳,颗颗发亮的水珠徜徉在叶片上欢快地滚动,在阳光映照下闪烁光华。仿佛飘逸弥漫着隐隐清香,沁人心脾,把近水湖面装扮得神韵独存,素雅清新。望着这姿色隽秀,芳香诱人的荷之媚影,不禁使我想起柳永那咏颂西湖的精美词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只可惜我们来得太早,“三秋桂子”需到临秋方能盛开;“十里荷花”与“菱歌泛夜”也只能在夏、秋季节才能如愿;而“羌管弄晴”与“嬉嬉钓叟莲娃”却是此时即能做到。然而缘于我们是游客,若是居身西湖旁侧,这种意愿就不难实现了。怎不发出错时的感叹呢!

        放目桥头两端,望见的依然是姿态娇柔杨柳和不知名花木。芳嫩青翠,苍郁盎然,枝蔓摇曳,绚丽无比。至此,我那惊喜奇趣赏鉴之心伴随桥边景色的舒展愈发豁然开朗了。而此时东望孤山那苍碧突立的倩影,把我感观兴致引领至意浓境界。与其说心潮涌动,却不如说是陶醉忘形来得更直接些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