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瑜的头像

田瑜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5/25
分享

一本书,一座城,一部史诗 ——赏读张堂玉先生纪实文学《高唐老县城》

但凡感受过南方水乡的清丽温婉,便记住了她的柔美韵味;目睹过了东北雪原的广袤豪情,便记住了她的冰洁风骨。今天我们走进齐鲁大地张堂玉先生笔下的《高唐老县城》,来咀嚼和体味一本好书、一座古城、一部史诗的甘甜与美妙。《高唐老县城》通过对老县城之高唐历史的复原,让这座城市进程中曾经的历史再现生动起来——钟鼓楼、文庙、老烈士祠、泰山娘娘庙、四棱子碑、古槐树、鱼邱驿……都以厚重的历史人文脉络诉说着高唐城曾经的荣光以及百姓的四季日常。通过对《高唐老县城》的科学梳理和理性思考,使我们看清历史云烟中高唐并不模糊的背影,看到了曾经与他乡迁徙来到这个古镇的先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里劳作创造。一年年,一代代,以毕生的精力与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丰富文化,也孕育了弥足珍贵的高唐精神,也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千年古城在漫漫岁月中的涅槃重生与无尽荣耀。

这本书,折射的不仅仅是一本与高唐相关的书,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有成效的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留存。

高唐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即为高唐邑,西汉初置县,元代设州,至民国初年撤州复县。高唐境内地势平缓、土地肥沃,传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尤以盛产棉花闻名全省,“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素有“金高唐”之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高唐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文物荟萃,精品纷呈,柴府花园、三眼井、李逵井等在本书中均有提及。

这洋洋洒洒数万字的作品充满着浓浓怀旧气息和绵绵倾诉乡情的文字,从人文名胜到山水景观,从沿革变迁到名人工匠,从街巷风情到红色故事,以不同的视角展示老城高唐不凡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浓郁的市井风情。这本书是一种味道,飘散着沁人心脾的高唐老味道;该书是一股力量,存储了延绵千年的高唐好风尚,彰显了高唐先贤的坚贞气节和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

实谷不华,至言不饰。书中文字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精心设计的细节描写为全书增添了撼动人心的力量。字里行间,细节催化真情,使得文章生动、真实,自然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一致共鸣,真正起到了细微之处有真意的效果:“我小时候爱赶集赶会,听爷爷说高唐的集市在乾隆时期最繁荣,市面最多最大,后来的四条丁字街就是那时因市而得名的。逢到秋后和冬季赶集的人最多,市面也最大,这一天中、中午人最多,集上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叫卖声,还价声,争吵声不绝于耳。……腊月二十三以后的几个集是年集,赶集的最多,市面上的人拥挤不透。那时我到集上玩,用手抓住大人的衣袖,脚不沾地就能从糠市街北头被挤带到南头。”

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大多数人而言无疑是永远的精神的原乡,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那确实是一段具有奠基性意义的过往,完成了人之初始阶段的塑形,并为此后长短不一的生命之途打下了深刻、浓重:“我小时候特别爱看戏,因为没钱买票常在剧院南门西边的墙上爬进去看,俗称“爬戏园子”。爬戏园子也不是次次都成功,有一次我爬上墙刚跳下去就被蹲守在那里的看守人员逮了个正着,随后拧着耳朵从前门驱逐出去。碰到这种情况就只好在门前等看戏尾巴了。”

热烈奔放,激情饱满。作者取材于自己的故乡及生活,围绕着亲情、乡情以及丰富的社会记忆进行创作,主题集中,但题材又丰富多样,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了自己的生活观察和生命体验。作者对有较长的时间长度的彼时间段生活的观察和生命体验的回溯式言说在重构一种个体记忆的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对曾经生活的一种执念。扬手是春,落手是秋,那灼灼的心灵,那滚烫的文字,还是如一壶老酒,清韵绵长:“一九七二年青黄不接季节,我全家无粮可炊。知道有渠兄家道殷实,我就到他卫生室找他去借点粮食。他二话没说就领着我到家,让嫂子给我盛了半布袋棒子(玉米),我让嫂子用枰称一下,有渠兄却摆手拒绝说,别称了,吃完了不夠再来。度过了这段困难的日子后,我去还粮食,有渠兄滿脸不悦说,还什么,你有事找我是看得起我,说明咱俩是真朋友,你要还了就是拒绝我的友情,说明咱俩不是真朋友!话已至此我只好把粮食又驮回家。

书中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瘸子县长。其大名叫李佩明,李县长从不摆官架子,到下边检查工作都是拖着条伤残腿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一直到一九六五年组织上给他配了一辆偏三摩托车。他生活俭朴,经常穿一身旧军装,吃饭最爱喝面条。但到农村时都是和社员“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社员吃啥他吃啥,绝不吃两样饭。他在高唐任职期间,给高唐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口碑极好。”

这本书不仅把高唐看得到的名胜古迹写出来了,还把已消失的在人们记忆中的老街老巷写出来了,不仅有现代生活,还有传统民俗风情,包括一些已经消失了的民俗,不仅是古色,还是红色,因为也写了一些革命史,勾起了很多人祖辈的经历、儿时的回忆,勾起人的乡愁,留下珍贵的记忆:“再往北就是在“山西会馆”遗址上修建的北关小学。山西会馆是清朝乾隆年间在高唐的晋商修建的,当时是北关最大的建筑群,是晋商在高唐经商办公居住的场所。对高唐棉花的加工销售、流通做出了重大贡献,曾有一首打油诗为证:

最会经营是晋商,

山西会馆设高唐。

棉花源源四方走,

山西老醯儿日夜忙。

杜道时,高唐城里南街人。一九四九年驾驶一架美制G一40型运输机成功从台湾返回大陆,成为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驾机起义的第一人。受到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和宴请。开国大典时参加十七机编队在天安门上空飞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所以杜道石不仅是南街人也是全体高唐人民的荣耀和骄傲。”

面对故乡、故人,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内心,形成了有特色的个人叙述模式。在他平凡的叙事中,有心的读者是能够读出一个人的旧时光和有故事的曾经的。而再细读,读者或许还能读出一份面对过往的坦然与从容的心态。

对人类而言,记忆从来不仅仅是记忆本身,其本质在于对自我、他人、时间及空间的判断和想象。回忆是对历史的一种选择,在回忆的过程中,人们有意地记忆一些东西,遗忘另一些东西。人们通过回忆,业已逝去的历史得到了重新呈现,曾经体验过的痛苦与欢欣得到了一次强化。在这种选择的背后,不动声色地站着回忆者的价值期待和文化理想。

在作者优美的文字中,高唐老城悠远而醇厚的历史生动地在我眼前游走,似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让你看一眼便不能忘怀,永远镌刻在心间。事实上于我而言,赏读该书的过程,也是一次愉快学习、深深感动的过程,因为,随着一页一页的文字被翻过,我常常被那些发生在老城深巷里真实而纯朴的故事所感动,而作为一个在这个老城同样生活了几十年的自己,很多似曾相识的风物和景致也令自己深深感怀。这时,情不自禁间想起王安忆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曾说的话:“总是最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轻轻松松带了读者走一条最最平坦顺利简直的道路,将人一径引入,人们立定了才发现:原来是这里。”

老城就像历经岁月沧桑的智慧老人,身处其中,胆怯者会变得坚强,消沉者会变得振奋,绝望者会看到希望,得益于这些文字,让我对高唐老城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着不同年间的高唐城区地图,寻找我现在住所的位置,从中“认识”了许多的人和许多的高唐名胜,走出那条条古老的巷道,过小桥,穿广场,出泽地,由然生出一分幽情,一种崇高,一种神圣,觉得做一个高唐人是多么的让人自豪。《高唐老县城》,是老城之历史,是老城之记忆,更是温暖人心的一种乡愁情怀。

有道是一本新书就是一种力量,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方向。记住才能拥有,怀旧就是时尚。品读此书,可以存记忆、思乡愁、增底气、强自信。

一个对自我生命有着美好期待的人,一个渴望自己不断地走向人道、慈悲、高贵、超越的人,在他的回忆活动中,一定会以诗的形式讲述他经历的故事,当然,故事中定然会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豁达和领悟,且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悲悯情怀。从这个角度来说,《高唐老县城》不是简单地追寻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而是通过更多的有形与无形的构成体去唤醒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在《高唐老县城》一书中,除了主体篇章外,还收入了作者数十首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诗、一些相当于老县城更详实补充的一街村的村史村志、《我的故乡一一高唐老东关》等等,正如张志忠先生所言:“这是一部高唐县城详尽的确凿的无可争辩的资料史、县城志、活地图;这是一部现代高唐县城居民的人文生活史、人物谱。”

在《高唐老县城》的结尾部分,作者这样写道:“在关于老高唐的忆述至此结束,如能使年青人和孩子们进一步了解高唐不算很遥远的历史风情、人文轶事;激起同龄人及老年朋友美好的回忆,将是我余生最大的快慰。”

是啊,留住记忆,记住昨天不是为了回到从前,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今天,把握明天。

心中有良知,满街皆圣人。这就需要文化的表达文化的载体,像这样,张堂玉先生写出的关于故土老城的一部书。而只有让更多的人去耳染目濡,去感知去触摸,去接近它,去书写它,去把自己的故事和历史传承传递下去,如流水浮香,滋养心灵,从而使更多的人们的思想品格得到一种提升,一种教化。

《高唐老县城》是沿着根脉找寻自己的诗意世界,是一种历史与自然文化的阐释,而文化至少是一种认同,是一种对家乡、对故土的追忆,这种追忆既是对“故物”,更是对“故人”,我们希望更多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来读这本书,传这本书,通过知高唐、懂高唐到爱高唐,让新时代高唐儿女登上绚丽的人生舞台,人人都能舒展有力的臂膀,共同演奏命运的交响,畅快淋漓,恣意豪放,齐心协力推动高唐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再创辉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