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日寸的头像

日寸

网站用户

儿童文学
202310/16
分享

童年记事(一)

一、挣钱买小鸭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小时候,我们这些乡下娃,只要不上学去,每天得帮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女孩洗衣、做饭、打猪草,男孩放牧、砍柴、种地……农忙时,全家不论男女老幼,一律出山劳动。

金秋时节,谷子成熟,放学回到家撂下书包,便一头扑到打谷场去。那时,学校为让我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求到田里捡稻穗,并按年级高低称数上交学校,即一年级一斤、二年级二斤、三年级三斤……其实哪有时间去捡,全是从家中谷子堆里舀的。

或许是劳动惯了,过完农忙,闲着反而不自在,就想找点事情干,想什么法子挣点零花钱也好。其实,在乡下挣点小钱并不是什么难事。我有一个堂弟,比我小两岁,用各种原始方法捕捉野鸡、野兔、野猪,每年收获不少,拿到集市上卖,却是一笔不菲的收益。而其他小伙伴,经常相邀菜金银花、捡蘑菇、找黄鳝、摘野果……

我的爱好是找黄鳝。每年四五月间,黄鳝从深层的泥土里往上钻,夜间会爬到水面来觅食,完全暴露在我们眼皮底下了。我们拿着手电筒,带上用竹片做成的锯形夹子,一个个地捡到早已预备好的口袋里。后半夜黄鳝钻回泥层里,白天水面上会留下一个鲜活的洞穴,便知这是它的藏身之处。我们用中指沿着洞穴钻进去,逼得它走投无路逃出水面,于是又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

当用黄鳝换得一点儿小钱时,心里高兴极了。把钱藏在枕头底下,一想到就去翻看,数了又数,总舍不得花掉。如何使用这笔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实在叫人花一番心思。最后,一个不经意的想法跳进我的脑海:拿去买小鸭。小鸭养大,又卖出去,挣的钱不是更多了吗?

主意已定,我把所有积蓄都拿去买小鸭,一共买了八只。

看着买回来的小鸭,鹅黄的肚皮,肥胖的身躯,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甚是可爱,我无不万分喜欢。我扛起锄头在水沟挖蚯蚓喂养它们。每天看着它们长大,这份兴致比做什么都惬意。

然而世事往往并不一帆风顺,一场瘟疫把它们摧残得爬不起来。我急着去买药,和在饭里一日三餐让它们吃进肚子里。但不管怎样,这些小生命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倒下去,最后只剩下三只。面对这重大的挫折,我实在无法承受,伤心得嚎啕大哭起来,不肯吃饭。母亲同情我的遭遇,说再给我买几只,不要我出钱。

等小鸭渐渐长成大鸭,我不再特意去给它们挖蚯蚓了,因为它们已经能够自己去找蚯蚓。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它们争抢一条体型庞大的蚯蚓,很感到意外,同时也为它们高兴,暗自佩服它们捕食本领的高强。然而当我好奇地走上前去,不禁大惊失色,这哪里是蚯蚓,分明是条银环蛇。我急忙把它们驱散,担心毒蛇会伤到它们。经过这个事,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一有空就去帮它们挖蚯蚓。

由于营养充足,它们长得特别快。我家还养不少鸡,原先喂饭时,它们总是被大公鸡撵到一边。后来,它们不知哪来的胆子,居然反抗起来。大公鸡虽然最后没有战败,但自那以后,已不敢再压迫它们了。

 

二、办私塾的老先生

隔壁村有一老先生,自家开办个私塾,我们这一代的娃娃,都在他那里念过一两年的书。

老先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办私塾的,我不得而知。我在他那里读书的时候,据说他已经教了十多年。后来我离开那里,上了小学、中学,他依然还在家教书。

每年八月底即将开学,老先生都要到周边村落找学生。谁家娃娃长到四五岁,老先生就会登门造访,跟孩子的父母商量,劝他们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去。不为别的,只想让孩子早点接受教育。读书吗,父母自然是支持的,况且老先生收费不高,与正规学校比起不到三分之一。没等老先生把道理讲完,便欣然答应了。我便是四岁半进入这私塾的。

在老先生私塾里读书很轻松也很愉快。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全由老先生自己做主。我们学习感觉不到压力,放学回家从不翻书,几乎也没什么作业。学期结束不考试,成绩是老先生根据我们平时的表现给的,是好是差父母从不过问。

我们村离私塾有五六里的路程,全是崎岖的山路。早上太阳出来,七八个小伙伴才从家里出发。如果走得顺当,一路上没有多少耽搁,四五十分钟可以到达,但要是遇到什么有趣的事,就很难说了。

老先生家跟村里普通家庭一样,建的是木房子,共三间,按村里的叫法,分别叫“上房”、“堂屋”、“地左”。教室设在堂屋。最里边是一块用木头支起的黑板。黑板倒也比较正式,跟学校里的差不多。黑板正前方摆放三排长条桌凳,桌面也较宽大,只是没有供放书包的盒子。所以我们的书包,上课时也一直背在身上。老先生家这三间房中间没有隔板,家里空荡荡一目了然,要是突然哪里有异响,或进来个什么人,我们便会伸长脖子张望。这时老先生会用手中的竹条嗒嗒嗒地敲着黑板,把我们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私塾没有铃铛,更没有电铃,老先生用哨子代替。上课时老先生吹响哨子,大伙儿便一蜂窝地跑进堂屋。我们只开两门课,一是语文,二是数学,用的是小学一年级课本,都由老先生一人上。早上教语文,下午教数学,天天如此。

老先生脾气很好,从不打骂我们。一次,老先生领着我们读课文,我心不在焉,嘴巴大张着跟着读,眼睛却不停地东瞅瞅西望望,突然瞥见旁边小伙伴书包里收藏着一把玩具手枪,便伸手将它掏了出来,歪斜着脑袋闭上左眼,瞄准一只蜷缩在上房的黑猫。“二毛,你都会了?”老先生低沉着头,责问的目光从他那副老花镜上边朝我投射过来——这已是对我最严厉地惩罚。有时我们小伙伴之间发生矛盾,老先生总是教导我们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包容谦让。

私塾照样也兴中午。我们中午都回家吃饭,往往一去就是两三个小时。多数时间花在了半路上。夏季天气热要下河游泳,冬天天气冷要去捡柴火烧,看到路边有能吃的东西就要去采。老先生一遍又一遍地吹着哨子催促我们也不起作用。

老先生偶尔也要外出办事。这时候,他就给我们放假,叫我们在家自习一天或半天。父母见我们都不去上学,问是什么原因,听到回答后,只是恍然大悟般“哦”地一声了事。

 

三、让人敬畏祖父

祖父原是村里的支书,当了三十多年的村干部。周边十里八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众人眼中,祖父是一个精明能干、办事公道的好干部。

由于祖父是村里的支书,记忆中,找他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有村里的群众,有从镇上下来的人,有从外村来的人。你来我往,从不间断。村里大会小会也放在家里开。家成了祖父办公的专用场所。祖父很好客,经常杀鸡宰鸭款待来的客人。祖母在家做饭有时忙得不可开交。

那时候,村里情况比较复杂,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祖父几乎每天都在走家串户,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各种纷争,常常忙到天黑才回

祖父没读过多少书,小学都没有上完。但在村里当干部,没有一点文化是不行的。祖父也认识到这方面的不足,于是工作之余,总是不断地学习文化。功夫不负有心人,祖父的文书工作做得不错。在村里,祖父算是一个有文化的干部。他写得一手漂亮的字,经常亲自题写宣传标语,他的字迹也因此而常见。

祖父很注重培养下一代,在村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得力的村干部,卸任后,继任的村支书、村长都把他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对他无比尊敬和爱戴。在家里,祖父重视孩子教育,在那个温饱还没有解决年代,祖父祖母省吃俭用,变卖家产,一门心思供子女上学。在他眼里,读书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

祖父一生与人为善,从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剥夺了村支书的职务,遭到了无情地批斗。他的一只脚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打折的。镇上赶集,他常被抓去游街,受尽了折磨。家里屋顶经常被人用石头砸成一个个窟窿。但祖父始终没有一句怨言,默默承受着这一切。文化大革命结束,祖父又当选了村支书,直到他六十岁退休。大半辈子的支书生涯,赢得一个“老支书”的称号。

祖父在外为人处世有口皆碑,许多老人谈起祖父为村里做过的事,无不感动得泪流满面。然而在家里,祖父不苟言笑,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动辄就骂人或砸东西。

那时满叔在外读书,三个姑姑都已出嫁,我父亲早已分家,家里就剩下祖父和祖母两人。祖母见祖父从外边回来,要是脸色阴沉,从不敢过问一声或多说一句。但不管祖母怎样小心在意,终究难免要被祖父训斥一番。如果祖母不甘受此委屈,回敬几句,祖父便会顺手拾起身旁的东西朝祖母砸要是祖父怒气一直不消,祖母便会偷偷走出家门,或在我家,或在村里叔伯家躲一阵子。

祖父一旦发起火来,谁劝都没用。只要没人理他,不过没多久,祖父就像没发生过什么事一样,做自己的事去了。这时候,祖母就悄悄地回来。大家也都相安无事。

祖父虽然脾气怪诞,可也懂得享受生活。他在房屋周边栽下了不少树木,一年四季绿树成荫。把家装成三合院模样,里里外外收拾得整整齐齐。他从山谷里修了一道水沟,引水到房屋旁边开辟鱼塘。他热衷养鱼,每年塘里鱼多得噼里啪啦响,却从来不让人动一条。他搬来椅子躺在大树底下,像个守株待兔的老农夫。这时候的祖父显得和蔼可亲。

祖父退休后,身体一直很不好,但又不肯多休息,每天坚持要下地劳动,没过多久就病倒了。他离开我们时,我才十一岁。

 

四、村里举办“四月八”

“四月八”的来历,向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苗族英雄亚宜的忌日。他抵御强敌入侵于农历四月八日那天不幸牺牲。苗族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在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盛大祭奠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苗族民间技艺会演。自记事起,县里年年举办,从未间断。场地多选在景色怡人或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如苗王城、寨英古镇、乾嘉苗民起义旧址长兴堡等。

我们村是个民族文化艺术村,民族风情古朴山清水秀,在这一带早已远近闻名。全村百来户人家,稀稀疏疏,星罗棋布。村寨四面环山,云雾盘绕高头。东面和北面是高耸的悬崖,呈台阶状。两股汹涌溪流从绝壁处虎啸而出,犹如两条长龙流经百仞高崖,塑造出一条绵长壮观瀑布——响水洞瀑布。山腰是一片层层迭起的梯田,春天辉映着金黄的菜籽花秋天黄橙橙的稻穗承载着丰收的喜悦。村寨中央,古木参天,绿柳垂条,水车悠扬,转个不停。风雨桥下,水流潺潺,清澈见底。水边一幢幢优雅别致的农家小院,走进其间让人流连忘返

里这美奂绝伦的自然风光让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里组织许多活动常在里举行。为让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我们村组建了各种文艺团体,如舞狮队、武术队、花鼓队等。舞狮队早已有之,武术队花鼓队是我们小时候村里才组建,倡导者是我们一个家族的二叔。二叔从小酷爱武术,拜过几位师傅练得一身本领。他手脚敏捷,步伐沉稳,耍起刀枪棍棒来虎虎生威。他先是组建武术队,不久又组建花鼓队。二叔不会敲鼓,县文化局教的。的是“四面鼓”。我依稀记得,传授鼓时,村里多数青年学。这套打法有十多个小节,从头到尾打完需要十来分钟。后来,二叔把武术队和花鼓队集中起来,每天晚上家一个很宽敞的房子里操练,搞得像办喜事一样热热闹闹

村里举办“四月八”活动具体是哪年我记不清了。那天,我和村里的同龄娃娃一吃完早饭就往活动场那边跑。四面八方的人都来了,村头村尾山里山外到处都是人影儿。活动大约是中午十一点左右开始。第一个节目便是村里花鼓队上演的“苗家四面鼓”。二十来个鼓同时响起,花花绿绿的舞动着。有打节拍的,有跟在后边空舞鼓锥的,加起来有近百人。那场面极其恢弘壮观。四周的观众面喜色,整个场面一片喜庆祥和。

接着是外村艺术团带来的一些歌舞节目,我们只会在旁看热闹,不懂得如何欣赏,人家起哄也就跟着起哄。那时我们最爱看的是些带点惊险性的表演,而苗家绝技几乎都是这类

轮到村里舞狮队了。我们喜欢看那个走在狮子前罗汉。罗汉是个十来岁的少年装扮。他身穿黄色衣服,头戴又大又肥的弥勒佛帽,始终是笑逐颜开的样子。耍着彩球,每走几步就往后腾空翻筋斗,我们便欢呼叫好。村里舞狮子的看点是上桌台。那桌台有十米高,用家里的饭桌一张一张往上叠顶端是四根桌脚朝天竖立。罗汉引着狮子在桌台上一层层往上翻越翻到最一层,罗汉下去,而狮子走上那四根独立竖起的桌脚,在高空来回扭转,动作很是凶险。在场的观众都屏住呼吸,我们在心里也捏一把汗

轮到上刀梯了。这个节目我们在家里已经看惯了,因为二叔带着他的徒弟们一直在家里操练。尽快这样,心里还是期待得很。二叔制作的刀梯顶端是三根竖起的刀叉人上到顶端用肚子顶着叉,“四脚”撑开作雄鹰展翅状,身体全靠三根刀叉保持平衡。这个动作也只有二叔和他几个徒弟敢做。

除了上刀梯,二叔还跟他的徒弟们表演了不少精彩节目“刀枪不入”赤身在两把刀刃上,然后往身上压个两三百斤石块,旁边一人手攥大铁锤,左一圈,右一圈,突然猛击石块。结果石块粉碎,人却安然无恙。 “下火海”二叔将七八块铁板放在火炉中烧得通红,取出摆成一条线,每块铁板相距一步的距离,人在上行走,仿佛丝毫感觉不到烫热再如“下油锅”,将油烧得沸腾,伸手去捞锅里的铜钱。

有人说二叔是个真正的硬汉子,身体是铁打的常人做的事!

“四月八”是县最为盛大的民族节日,每次举办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绝技大师倾情献艺“斜走大刀”、“竹篮打水”、“竹竿挂鸡蛋”等,让人看了瞠目结舌,叫绝不已

可惜,这些技艺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