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尤其是冬春农闲季节,会最多。
今天这个村子有会唱大戏了,明天那个庄里有会招客人了,接连不断。据说,经常赶会的生意人都有一个《会本》,一行行详细记载着:某月某日某村有会。反正方圆几十里,不隔三五天就有一个地方有会。
这些村会大都由古庙会发展而来,延续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何时兴起,有时候爷爷说他们的爷爷也说不清楚。当然,有些会则是近些年农村新兴起来的,不具有古庙会的性质。会短的一两天,长的三五天。有些是一个村单独一个会,有些则是几个村庄联合举办,固定一个地点,分别招待客人,可谓声势浩大。
印象中,小时候村会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村口支起的那几顶油炸大布棚了。油炸的有油条、麻花、糖糕之类,现炸现卖,经风一吹,整个会场都飘浮着油香味,这似乎也成了村会的一种味道。过去,人们赶会走亲戚,总要在村口称上几斤油条,草纸一包,纸筋一扎,提溜着就直奔亲戚家而去,有时候还不小心蒙上一层灰尘。但主人家从不嫌弃,照样递烟敬茶,热情招待。那些年,人们生活大都比较贫困,能见到油条当然是个稀罕物。不过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少有人再买油条,大多数人都换成了一件件的饮品、方便面、火腿肠之类的。当然,主人家的招待也上了档次,少不了酒的肉的。
有亲戚朋友前来赶会,作为东道主——会的村庄每家每户自然少不了一番招待。有人说,过一个会的花销超过一个年,此话一点也不夸张。作为东道主谁家要是客人少了,空荡荡的,就会被人笑话。所以,每户人家就会及早邀请和通知亲戚朋友前来赶会。说是赶会,其实也就是来做客,被邀请的人也大都是“盛情难却”。当然,年年如此,客人届时就不请自到了。去做客见面礼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但主人看重的并不是客人的礼物,客人稀罕的也不是主人的招待。最主要的是亲戚朋友借此机会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叙叙旧、交流一下生活生产状况,畅谈一下农村的发展形势和国家政策,找找致富门路,搞个合作联营什么的。不经意间,村会便成了农民之间联络感情和信息交流的一个平台。
村会的又一大亮点就是唱大戏。为了体现会的热闹,村庄总要请上一个戏班子唱上几天,唱戏的时间有时比会的时间还要长。为了看戏,戏场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有了人气才能有生意,也是生意摊子最多的地方。于是,戏场也往往成了会场的中心,中间是听戏的人,周围则聚集着卖小吃、玩具、农具、日常用品等各种各样的生意摊子,应了那句话:“文艺搭台,经济唱戏”。
当然整个村会的目的也是这样,农村不比城市繁华,相对而言,物资交流贫乏。村会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农村经济,刺激了农村消费,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物质文化,使原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亮色。
村会,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幅绚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