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战旗的头像

田战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13
分享

村庄

离乡进城多年,但梦中少有城里的车水马龙,更多的还是回到自己从小长大,生我养我的村庄。

远远望去,原野上一大片树木,中间隐约透出几间瓦舍,乃至传来几声犬吠抑或鸡鸣,那便是我的村庄了。

村头,不管是夏天树荫下,还是冬天向阳的地方,总有那么几位年迈的老人坐在那里纳凉或者晒太阳,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几个妇女则会在村头站立着围成一个圈子,相互诉说着村里的新鲜事和各自的家长里短:谁家的孩子订了亲,谁家两口子生气媳妇跑回了娘家,谁家又生了娃、是男孩还是女孩,俺家那口子又怎么了……赶上吃饭的时候,也总会有人端着大碗从家里走出来,或蹲或坐或站在那个纳凉或晒太阳的地方,一边吸溜溜地吃饭,一边和大家笑谈着。

一些卖菜的、卖豆腐的、收废品、换盆换碗的一类的小商小贩不时吆喝着从村头经过,要么从外边进村要么从村里出来,他们往往会在人多的地方停下来。这时候几个妇女便围上去,挑挑拣拣,讨价还价。遇上合适的中意的东西,妇女们便自顾提溜着回家去,然后从家里把钱拿出来还上。回去的人是没有不回来的,谁愿意在乡亲面前落个赖账的坏名声呢?

除了吆喝,现在一些商贩还配上了小高音喇叭,进了村子打开喇叭,又能听歌听戏又能招揽客人。早些时候,商贩们总是用敲打锣鼓一类的器具来吸引人们的注意,比如染布的会摇动一个拨浪鼓,换杂货的则敲打一只小铜锣,边敲便喊:“生铁熟铁俺都要,卖给国家造大炮!”当然,最吸引大家的还是过去敲锣打鼓走江湖玩杂耍的。每当听到那种热闹的锣鼓声,孩子们便会从家里飞奔出来,呼朋唤友,围拢上去大饱眼福。那时候毕竟人们生活穷困,为了养家糊口,不少人不得不携家带口闯荡江湖。时下改革开放,人们都有了自己的致富门路,那些街头买艺为生的人也慢慢销声匿迹了。

举家过日子,难免磕磕碰碰,尤其是婆媳关系自古就是一个不好处理的事儿。宅基地的事、分家的事、孩子打架的事等等,都有可能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索”。那时候村里的人“家丑不怕外扬”,吵起架来却喜欢“到街上让大家评评理!”有些人还耐不住走街串巷地大声吆喝:“哎呀!老少爷们可听着啊……俺那个媳妇可是欺负我了,她可是长本事了……”一路喊着,生怕全村人落下一个不知道的。现在,人们显然已不愿意再做那种丢人现眼的事,毕竟谁家的孩子都是要找对象的,谁也不愿意让自家闺女找个混账的婆婆呀!

当然,除了吵架怄气,乡里乡亲的更多的还是相互帮助。一家一户的事情那就是全村人的事情。遇到红白喜事,村里男女老少几百口人齐上阵。男人是男人的事情:张罗东西,做做饭菜;女人是女人的事情:剪个纸花,弄弄针线;年轻人是年轻人的事情:搬运桌凳,放放鞭炮;老人是老人的事情:招呼客人,点点风俗……过去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遇到红白喜事,甚至修房盖屋、孩子考上学等一类的“家庭大事”,主人总不忘在村里演上一两场电影,以表示对“老少爷们”帮衬的一种答谢。

在以前,村里的人很少外出,一年四季除了春种秋收,到了冬天人们就啥也不想,啥也不干了,整天蜷缩在家里单等着过年。可是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人们的愿望已不再是待弄好那二亩地,目标也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要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谁也怕自己比别人贫穷落后了。于是,男男女女纷纷扛起行李加入进城务工大军,干建筑、进工厂、搞服务……用一滴滴汗水去换取那一张张钞票,不断充实着自己的腰包。在增加了收入的同时,人们也多了一些话题:谁又在外面挣了大钱、谁又把自己的老婆孩子带了出去、谁又在外面找了个对象……

但不管怎样,城里有他们的梦想,村庄有他们的爹娘和父老乡亲,是他们的根。尤其到了年关,他们又会拎起大包小包,纷纷奔向属于自己的那个村庄。到了自己的县城,到家了;到了自己的乡镇,到家了;到了俺的村庄,真的到家了……

村庄,我们一生一世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