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云广的头像

张云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03
分享

乐山乐水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水不在深,有山则秀。

山的灵动,离不开水的柔性润泽;水的秀美,同样离不开山的刚性托举。

难怪,陶渊明笔下桃花源外面的那片桃花林,落英缤纷在溪流两岸,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难怪,吸引欧阳修及其随从前往的那座琅琊山,会有“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难怪,尚未见到小石潭的真容,只是“隔篁竹,闻水声”,柳宗元就果断地宣称自己已经“心乐之”了;难怪,郦道元、徐霞客他们迈向山水之间时,目光和步伐是那样地坚定无疑……

设若山中无水,不知会少了多少篇读之即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山水游记。设若水旁无山,又不知会少了多少念之即有逸兴壮思的不朽诗篇。

没有水的山是枯寂乏趣的,即使山中有林有草,其秀气和灵气也会大打折扣。唯有水绕青山,才能真正见出青山的妩媚,见出游山的美好。

没有山的水是平淡寡味的,即使水中有鱼有虾,其格局与境界也会有所贬抑。唯有山拥绿水,才能真正见出绿水的多姿,见出玩水的意趣。

关于这一点,我是在拜访过那一座小山之后才知晓的。一并知晓的,还有“山清水秀”这一成语所阐释的自然之道,以及古人今人常于闲暇时分赶赴山水近旁的缘由。

那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山。让我心中长久怀念它的理由,正是每次前往都可独享的山中溪流。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曲曲绕绕,中途流出了一条小小的瀑布,并最终流进了一片小小的浅石潭里。

我曾坐在一块生有苔痕的圆石上,手捧一本古诗文,听了小半天的瀑流声,山水在书外,也在书中。我曾在小石潭里沐浴,全身心地感受在山之水的柔情与清凉。我也曾在一条溪流边枕着一块小石头酣然入梦,那个梦至今还粘贴在那块赭红色的小顽石上,不曾随着岁月远去。

但我更喜欢在山中临水而行。行走山中,就是行走在古人的典雅诗歌里,行走在古诗的优美画卷中。这里有谢灵运的“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何逊的“岸花临水发”,“连山远雾浮”;有于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也有缩小版的左思的“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风景如画,画风清秀;路途如诗,诗意盎然。游览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当然,这里保留最完整的还是辛弃疾独游雨岩之时的诗境:“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缘溪行,溪照影,照人影,照云影,照映两边草木影。人高歌,空谷和,和壮怀,和雅趣,和出一路绝妙的心情。

青山巍然不动,一如沉静之太古,给人以仁者的襟怀;溪水活泼变通,恰似智者的心性,给人以深沉的哲思。

作家李汉荣这样表达自己对山中溪水的爱慕与思索:“就让我做一会儿溪水吧,让我从林子里流过,绕花穿树,跳涧越石,内心清澈成一面镜子,经历相遇的一切,心仪而不占有,欣赏然后交出。”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有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人行山水中,于动静之间是最接近仁者与智者的时刻。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就是那座不知名的小山,我已经去过了很多次,并打算日后再去更多次。而就在第一次抵达的时候,我就已然知道,相较于无水之山与无山之水,有山有水的地方才是真正得天独厚的空间所在,才是愉悦心灵、寄托情思和参悟哲理的人间佳处,值得我们不远百里千里,欣然踏足而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