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金龙的头像

唐金龙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4/22
分享

赤忱之心献热土

如今已进耄耋之年的张光明老人,正享受着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他热爱学习,经常看书读报,与人言谈时不时文采飞扬。交谈中,他对笔者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轮乘风破浪,滚滚向前,新中国60多年沧桑巨变,世界瞩目,令人振奋。乘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春风,普洱正处于跨越发展、更大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这些见证新中国发展历程的老同志,现在什么也不能做了,但我们活着,就是年轻人的精神支柱。”

人民当家作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仿佛一个巨大的引擎,激发并推动着亿万人民空前高涨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热情,当家作主的光明前景铺展在共和国的主人面前。1954年9月15日,一个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的日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此,实现人民主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气风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沐浴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阳光,彩云之南百川欢歌,千山沸腾,一派欣欣向荣。1954年8月,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昆明“人民胜利堂”召开,云南各族人民握住了民主议事决策的权杖。

张光明老人介绍说,按照1954年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云南省各级人大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民委员会为它的执行机关,同时行使人大常设机关的职权。由于云南省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进度不一,全省人大制度的建立也参差不齐。昆明市的四个区1953年12月就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地处边疆山区、《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西盟佤族自治县,到1965年3月才举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在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张光明被选举为首届人民政府副县长。之前的许多年,张光明是云南省人大代表,多次上昆明出席省人代会。

如今,张光明老人还珍藏着云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材料。据材料显示:1958年11月2日至6日,云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昆明云南省人民委员会礼堂举行,出席代表294人。会议审议通过了副省长刘明辉作的题为《在伟大胜利的基础上继续苦战,为争取更大的跃进,根本改变我省面貌而斗争》的政府工作报告、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曹理周作的《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关于云南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的几项规定》,选举产生第二届云南省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选举云南省出席全国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5人。大会号召全省各族人民进一步鼓足革命干劲,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为争取更大跃进,根本改变我省面貌而奋斗!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威胁,支援解放台湾及其他沿海岛屿而奋斗!

在1959年7月10日至16日举行的云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张光明代表领衔提出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提案》。根据这件提案,大会作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全民性的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决议指出:“为了保证各项建设事业更好地继续跃进,全省各族人民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所规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响应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号召,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增产节约,是我们建国的长期方针,是扩大社会主义积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企事业单位,各个人民公社和全体人民,都应当根据这一方针妥善安排工作,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努力增加生产,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所规定的任务。”

闲暇时光,张光明老人经常向儿孙们宣讲人大代表的履职知识。他说,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人大代表依法可以向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各级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也可以随时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乡镇人大主席团)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这是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赋予人大代表的权利,是人大代表切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表现。依法审议代表议案和交办督办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是各级人大及其常设机关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职责。

就人大的“提案”“议案”之称,张光明老人向请教于他的普洱市人大机关工作人员解释说:“云南省从1954年8月第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到1982年12月第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一直把这种人大议事性公文称作‘提案’,自1983年4月第六届人大一次会议起,按法律规定将此改称‘议案’。”

早在1954年8月召开的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张光明就是参会代表。那个时期的人大代表,不仅受群众尊重,更受组织信任,他们每提的一件提案,都能受到相关方面的重视,几乎都被采纳。

经过深入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张光明和澜沧的几位代表,在云南省第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联名提出《关于修建从澜沧募乃老厂至西盟县城公路的提案》。张光明老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为了准备这份提案,他深入实地调研,每一次走出阿佤山到澜沧去,都要经历一场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因为那时没有公路,只能骑马出行,从西盟到澜沧要走三天,如果遇到身体状况不好,骑马两个小时下来,连路也没法走。由于没有公路,阿佤山与内地处于阻隔状态,西盟成了祖国边境线上的一个孤岛。为了真正实现阿佤人民与祖国心心相连的美好愿望,张光明跋山涉水,脚踏实地,费尽千辛万苦,一条边疆人民心向祖国的连心路便成竹在胸。在省人代会上,张光明代表领衔的《关于修建从澜沧募乃老厂至西盟县城公路的提案》一经提请后,立即受到大会的强烈关注。经过多方努力,从澜沧募乃老厂至西盟县城的100公里左右的公路,于1956年10月1日建成通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佤山人民为之欢呼雀跃。

佤族和拉祜族的上层知名人士、拉祜族人大代表张光明,现在已记不清在历次省人代会上提了多少议案(提案)。但他知道自己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提案(议案)、建议和意见,大多数都得到了较好的办理,为当地群众谋得了福利,无愧于选他当人大代表的老百姓,无愧于生生不息的佤山热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张光明在西盟继任土司代办殿位,是佤族和拉祜族的头人。1951年,中央民族访问团二分团在西盟调查时有过这样的记载:“张光明,前西盟嘉约代办之子,今年二十多岁,读过几年汉书,现有几寨倮黑(拉祜族)和阿佤(佤族)都归他管,做事能干,但因性情暴躁,倮黑都怕他,现在是西盟佛堂之负责人,也是普洱区人民政府委员会之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张光明坚定不移跟定中国共产党,历任西盟县政协副主任、副县长,镇沅县革委会副主任,思茅地区民委副主任、思茅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政协常委等职,是云南省第一、二、三、五、六、七届人大代表。他热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修筑滇南人民致富路

“一条金色的纽带,把边疆和内地连在一起,这是党和政府的恩泽哟,是拉祜人的幸福……”这首唱响祖国大江南北的原生态男女声二重唱《快乐拉祜》,把拉祜族人民对党和政府“要致富,先修路”富民政策的拥戴之意尽情表白。思(茅)澜(沧)公路就是一条金色的纽带,更加亲密地把边疆和内地连在了一起,更加密切地把拉祜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联系到了一起,思茅边境民族地区由此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2009年10月的一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思澜公路建成通车23周年的日子里,拉祜族老人张光明向儿孙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修路故事。

1983年4月,在北京出席第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思茅地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长李光华,记起了30年前的一件事:1953年,中央曾召开过一次少数民族座谈会。座谈会谈到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话题时,周总理承诺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之际,给边疆人民修一条思茅至澜沧的公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误,这条路至今没有开工。从思茅至澜沧原本有一条简易便道,要绕经西双版纳景洪市,全长340公里。由于沿途山高坡陡路窄弯急,汽车要运行一天半的时间才能从出发地到达目的地。交通滞后严重制约边疆经济社会发展。

在这次全国人代会的一次分组讨论会上,李光华县长向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提出修思澜公路,落实“富民兴滇”大计的请求,还说也是兑现周恩来总理的承诺。普朝柱书记记住了这件事。1983年9月,普朝柱书记与和志强省长到思茅地区调研,思茅地委、行署及思茅县、澜沧县的主要党政领导再次向省委省人民政府两位领导提出修建思澜公路的请求。普朝柱书记与和志强省长随即责成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对公路建设进行前期调研、论证。过了一段时间,省里作出修建思澜公路的决议。

然而,当时国家经济较为困难,省人民政府拿不出足够的钱来修建思澜公路。于是,思茅地区派出由行署专员带领的一队人马,专程赶到北京,住在国务院招待所,向国家计委和交通部进行专题汇报。时任思茅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张光明,就是进京人员中的一位。

一天晚上,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派人把来自云南思茅地区的主要领导叫了去。一见面,张光明握住田纪云的手急切地说:“田副总理,给我们修一条公路吧,当年周总理就答应过我们,都是‘文化大革命’给耽误的!”田纪云说:“你们说的修这条公路的事,我已经知道了。请你们来,就是要说明一点,目前国家有困难,中央同意批给你们2900万元资金。修这样一条公路,资金缺口肯定很大,云南省的领导已经表态,说是将把这条路作为云南省民办公助的第一条公路来修。据说云南边疆的各族人民热情很高,这很好嘛,可以作为一个试验,如果获得成功,可以在全国推广开来。我们国家大啊,要修的路很多,就请你们多体谅国家的困难了……”

不久,国家计委正式授权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建思澜公路(不含澜沧江大桥),思茅地区行署被确定为承建单位,思茅地区行署指定张光明为工程建设筹备组负责人。

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要求,思澜公路采用“民办公助”的方法进行修建,这是云南省地方政府承包修筑的第一条三级省道公路。公路所经路段多是高山河谷,工程建设十分艰难。尤其是澜沧江边一段,需从悬崖峭壁上开凿通道,山上壁立千仞,山下江水湍急,施工作业之惊险可想而知。

但最为困难的还是修路资金严重短缺。国务院同意给2900万元资金,省里出资100万元,就这3000万元,摊到每公里的路段上只有15万元。当时,思茅地区没有大型施工机械,更拿不出钱来购买机械设备,加之道路工程管理又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没有经验,修这样的路真是千难万险。尽管如此,经过张光明等同志的精心筹划,思澜公路建设工程还是如期开工了。

1984年7月20日,思茅地区分别向思茅县、澜沧县签订了建设包干协议,成立了由地区行署副专员周仲凯为指挥长、张光明等同志为管理者的思澜公路建设指挥部。1984年9月15日,思茅、澜沧两县分别举行了思澜公路开工典礼。修筑思澜公路的开山炮在思茅县、澜沧县同时炸响,全长172.71公里的思澜公路建设工地沸腾起来,筑路大军声势浩大,战天斗地。

思澜公路从1984年9月15日全面动工,到1986年年底基本完工。实际投资3637万元,其中,中央和省里补助3450万元,以工代赈、粮棉折合128万元。平均每公里的建设造价21万元。

1986年12月25日,思澜公路通过云南省交通厅验收,工程质量评定为优良,符合国家规定的三级公路标准。

1986年12月27日,思茅和澜沧两地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得知思澜公路建成通车的喜讯后,欣然为道路纪念碑题字:“思澜公路”。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云南省关于思澜公路建成通车的汇报材料上批示:“此件很好,转交通部认真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为思澜公路题字:“滇南人民致富之路”,云南省省长和志强为思澜公路题字:“振兴边疆民族之道”。

1987年,“思澜公路经验”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作交流。经济困难时期“民办公助、民工建勤、地方自筹”的成功修路经验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

思澜公路的通车,不仅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而且还在原便道里程的基础上缩短了160多公里。如今的思澜公路,已从三级路升格为二级路,路面越拓越宽,全程柏油硬化,坡度弯度较以前大为减缓,通行能力不断提高。公路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勃朗宁手枪的故事

总想看一眼“勃朗宁”手枪,一些小伙子就跟张光明老人套近乎,问这问那。有人问他:“听说毛泽东当年会见您时,专门问起阿佤山佤族砍人头祭谷子的事情,当时您是怎样回答毛主席的?”

张光明老人神气地直起了腰,又顺了顺腰上的那支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随身的“勃朗宁”手枪,说道:“是有这么回事。当时毛主席在接见我们时提到这件事,问拿猩猩的头代替人头祭谷可不可以。我回答说:主席请您放心喽,只要我不准砍,就没有人再敢砍人头来祭谷子了。”

阿佤山佤族砍人头祭谷子的这个传统习俗,从远古传到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被彻底废除。

下面还是说说“勃朗宁”手枪的故事吧。

1954年,对于云南中缅边境一线来说,的确是个多事之秋。国民党残匪李弥部盘踞在中缅“1941线”一带作恶多端,毁坏百姓庄稼,打死打伤村民耕牛,盗窃农户财物…… 其破坏活动直接威胁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这年3月份,北京的初春乍暖还寒。习惯了彩云之南春光融融的张光明,身处北京竟然没有感觉到一丝寒意,再次进京,仍然对共和国首都是那样的新奇和向往,他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充满着无限深情和崇敬。

自1953年随云南省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后,这次进京再次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张光明激动万分,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边情时话语略微显得沉重。鉴于国民党残匪破坏活动猖獗,中央决定加强在与缅甸南端接壤地西盟县的武装进驻力量,并逐步向边境地带的南锡河北岸推进。要顺利开展这项军事行动,必需一个特别熟悉当地情况的人领路。而“1941线”南段的山东、岩城一带,正是原西盟土司张光明的管辖地,周总理希望张光明为进驻部队带路。面对既温和又亲切的周恩来总理,张光明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堂弟李光华作为澜沧自治区主席,由他带队更好开展工作。周总理耐心细致地做张光明的思想工作,并转移话题提出为他配备20响手枪。心直口快的张光明马上说20响手枪太重行动不方便。周总理会心地笑笑说:“既然20响手枪不好携带,那就换勃朗宁手枪吧。”这让嗜枪如命的张光明眼睛一亮,因为当时这种勃朗宁手枪只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方可配备。张光明义不容辞地受领了为扫荡敌穴的武装部队带路的任务。让张光明想不到的是,国家还特批他带着勃朗宁手枪乘飞机回到昆明。

归途中,张光明心情万分沉重,他带回的是勃朗宁手枪,担当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重托。两次进京,他目睹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万千气象,领略到新中国的豪情壮志,更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心、呵护和支持,从而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决心。

如今依然完好无损的勃朗宁手枪,见证着张光明走过枪林弹雨的闪光道路。

在剿灭中缅一线中国国民党反动匪帮的历次战斗中,张光明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与战友们一道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和平、民族的尊严,维护了边境的安宁与稳定。(2010.7.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