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德宏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麻端在梁河县调研文化工作时强调:“要加强对德宏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丰富和提升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和阿昌族的“阿路窝罗”等民族节日的思想文化内涵,推进当地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关心民族民间文化
在2007年全国人代会上,麻端代表提出了《扶持阿昌族文化,兴起“阿路窝罗”节的建议》,请求国家投入经费在阿昌族聚居地德宏州梁河县建立“阿路窝罗”场,以此作为阿昌族过“阿路窝罗”节的活动场所,传承阿昌族文化,丰富阿昌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这一建议得到相关部门尽快办理,国家发改委拨给梁河县200万元专项经费,帮助他们在城郊九宝乡河西村修建“阿路窝罗”场。
当地群众对麻端心存感激,一位村民却问他:“你是景颇族,为什么要顾阿昌族?”麻端严肃地回答:“这不是顾不顾哪个民族,每个民族的事都是我们大家的事,民族团结一家亲,各个民族都要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建设好共同的家园。况且,是国家出资兴建“阿路窝罗”场,这体现出党和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心关怀。我们要感党恩、求上进、讲团结,为边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稳定贡献力量。”麻端的一席话让群众心明眼亮。
麻端还多次在德宏州、云南省和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在德宏州潞西市以及乡村修建景颇族文化工程“目瑙纵歌”场的建议》。通过积极争取和多方努力,这项文化工程于2007年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每逢景颇族群众节庆,目瑙纵歌的盛大热情在城市乡村尽情豪放,民族精神家园欢天喜地,民族情怀激荡山河。
对于一个不熟悉景颇族文化的人来说,若要感受景颇族人民的情怀,最直观的就是欣赏目瑙舞,那是在“目瑙纵歌”节群众跳的集体舞,是景颇族最神圣、最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舞蹈,意在驱恶扬善、祝福吉祥、庆祝丰收、颂扬和睦友爱、激励团结奋进。“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只要有场地,哪怕全世界的人聚集在一起也可以进行目瑙纵歌,它是世界上最壮观最自在最齐心的集体歌舞。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景颇族人聚居的村村寨寨,都要过“目瑙纵歌”节。舞者踏步前进,上身随脚步摇摆。男子身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裤腿短而宽,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身上佩带腰刀和筒帕,肩挎图案美观、纺织细致的挂包,内盛槟榔、烟草等什物。上年纪的男子则用辫子缠绕头顶,裹以黑布包头。女子手持花帕,黑色对襟前后及肩上镶有许多银泡泡,双耳缀银筒,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银手镯。上年纪的妇女大都穿比较宽松的蓝色或黑色短上衣,头发挽于头顶,外裹黑色包头。大家在“闹双”(领舞者)的带领下,踩着鼓点,载歌载舞。舞者脚步刚键,变换有序,每当跳完节数时,场外就鸣土炮,炮声一响,全场便欢呼“哦然,哦然然……”声势浩荡,地动山摇。
麻端和夫人领着笔者来到户育乡弄贤村委会目瑙纵歌场。麻端介绍说:“这是我在德宏州、云南省和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在德宏州潞西市以及乡村修建景颇族文化工程‘目瑙纵歌’场的建议》后,当地政府帮助修建的‘目瑙纵歌’场之一。”他指指点点向我讲解:“目瑙纵歌集中体现了景颇族的思想文化。目瑙纵歌场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目瑙示栋,这是为纪念我们先人宁贯娃首创‘目瑙纵歌’而设立的祭坛。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场中央,是我们心中最神圣、最崇敬的图腾。示栋一般由四竖二横六块厚实的长方形木牌加底座组成,用红黑白绘成不规则的螺旋形几何图案,中间两竖牌稍高,左边为雄牌绘就太阳图案,右为雌牌绘有月亮图案,代表我们景颇族从青藏高原日月山迁徙而来,同时也表示阴阳搭配和人类离不开太阳和月亮的深意。下面的螺旋形舞蹈图案,代表我们祖先当年迁徙的路线。再下是犀鸟和孔雀领舞的传说图案。两侧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桩,顶端绘有祖先发祥地‘木省然崩’。左桩下面画着菱形宝石图案,右桩下面画着波纹形迁徙路线。再下绘有象征人类繁衍的厥叶花、象征各民族团结的南瓜子、象征消灾辟邪的牛头,兼以人类生殖繁衍的乳房,横端的一块上面绘有田地图案,下一块绘有畜禽、五谷图案。阴阳雌雄桩之间有交叉的刀和剑相连,表示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离不开刀和剑,也体现景颇族英勇果敢的精神。”
力促“兴边富民”和新农村建设
在2000年召开的云南省第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来自孔雀之乡德宏的景颇族人大代表麻端,分别提出同一件建议《关于开展兴边富民行动的建议》。后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兴边富民行动”确定为战略方针,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以加快边境县域经济建设为着眼点,加大对边境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最终达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标。
为贯彻落实中央“兴边富民”战略方针,切实加快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从2005年起,在8个州市25个边境县(市)全面实施兴边富民工程。这项工程实施以来,地处中缅边境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40.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4亿元,5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3725元增加到2007年的7177元;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5.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亿元,增长1倍多。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在2007年3月召开的云南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德宏代表团的麻端代表在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囊括农村生产生活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道路交通、卫生教育、农田水利等物质基础,而且牵连到文化建设等精神领域,实施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兼顾,不能搞单打一;边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还应当与国家和省里实施的‘兴边富民’工程结合起来,齐头并进,力促边疆繁荣稳定。”这一建议被立即纳入到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当年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2007年6月,省人大代表、德宏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麻端,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家培,全国人大代表曹明强和盈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番跃平等一行,到盈江县支那乡调研指导新农村建设以及“兴边富民”行动。调研组一行听取了支那乡党委书记尹庆丰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兴边富民”工程实施情况的汇报,随后前往崩董村麻力村民小组实地察看。他们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建设新农村的干劲十足,但当地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却严重滞后。为了鼓舞士气,给群众排忧解难,麻端主任现场协调,盈江县人民政府领导当场拍板为支那乡新农村建设提供1.5万元资金支持。
2008年9月,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麻端一行率州交通、水利、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到潞西市轩岗乡,就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在轩岗乡听取乡长汇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后,他们深入轩岗乡丙茂村委会拉勒村民小组和芒广村委会拉哏村民小组,实地察看新农村建设情况。
拉勒村是潞西市“兴边富民”示范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村民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发投工、投劳、投料,开展总建筑面积为12315平方米的村道硬化工程建设,调研组到来时,他们已经完成了五分之一的铺筑工程。调研组对拉勒村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给予高度赞赏。得知有的村干部为让在建中的新路宽广顺畅,主动扒掉自家临道围墙的事,麻端称赞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你们作为村民的领路人,做到了带头建设、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为支持这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和“兴边富民”行动,跟麻端一起调研的州人大常委会领导当场表示,州人大机关一定想方设法为拉勒村建设提供20吨水泥。
这条路应该叫“百姓路”
2009年5月,德宏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麻端一行在潞西市西山乡景颇山寨调研教育工作,麻端对相关负责人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使山区群众的子女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要把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巩固禁毒防艾成果、实施新农村建设、促进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更加关心人民教师,特别要关心山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调研组工作人员还记得,早在1998年6月,时任德宏州人大代表的麻端,到潞西市三台山乡南虎村委会调研,发现这个村居然没有学校,心急如焚。调研结束后,他找州教育局和财政局协调,争取到8万元资金,帮助南虎村盖了一所小学校,解决了德昂族子女上学难问题。1999年,麻端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表彰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发给他3000元奖金。从北京回德宏一下飞机,他就直奔刚刚建好的南虎村小学校,把3000元奖金捐赠给学校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为解决交通闭塞、睛灰雨阻的问题,突破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为实施新农村建设逢山开路,1995年,德宏州人大代表、中共德宏州委副书记麻端先后5次去昆明向交通厅汇报情况,争取到900万元建路经费,发动群众修了一条从潞西市姐相乡等秀村委会到户育乡班岭村委会30多公里的弹石路。老百姓给这条弹石路取了一个名字,叫 “麻端路”,麻端坚决不同意,他说:“这条路应该叫“百姓路”,是老百姓投工投劳修成的。”
1999年至2000年,德宏州委决定每个州级机关单位要联系挂钩一个乡村扶贫点,州人大常委会的扶贫联系挂钩点是潞西市江东乡高梗田村委会。高梗田村当时还不通公路,外面的东西进不去,村里的东西出不来,村民们叫苦不迭,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听天由命。时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麻端,发动州人大机关干部筹集物资和资金,修建了一条从江东乡政府到高梗田村委会16公里长的弹石路,还改建了高梗田小学,新建了高梗田村委会办公楼,解决了当地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等困难。村民们十分感激,几年后麻端退休,他们牵上一头猪,赶了将近100公里的山路,专程从江东乡高梗田村来到户育乡弄贤村委会麻端的老家看望他。麻端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他认为帮助村民协调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是人大代表和地方官员应该做的事,况且办好这些事也不是他个人的能耐,是靠政府关怀和村民们的勤劳苦干,是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情系一方热土
户育乡位于瑞丽市西部,是景颇族、汉族、傈僳族、德昂族、阿昌族等多种民族集居的山区乡。“户育”一说是景颇语,为“先睡”之意;二说是傣语,意为“野芭蕉生长的地方”或“头人睡过”。这里民风纯朴,风光秀丽,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区位独特,有“小姐告”之称,是全国咖啡母树之乡,主产水稻和甘蔗等。户育乡景颇族人口不多,但景颇文化底蕴丰厚。
20世纪50年代初,麻端出生在户育之地当时叫班岭公社现在叫班岭村的景颇山寨。步入成年,他先后当选为户育乡、瑞丽县(市)、德宏州人大代表,是云南省第九届、十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班岭合作社记分员,户育信用社主任,中共瑞丽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中共德宏州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德宏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
麻端的父亲是班岭头人。虽说是头人,其实是班岭山寨里十六七户人家的负责人。说起童年,麻端感慨万千。作为头人,父亲的职务报酬是每一街(五天为一街)街子天得到半拽肉,也就是现在的一市斤半。麻端小时候最快乐的也是最奢望的事就是盼街子天的到来,尽管家里人口多,但总算得吃到一点肉。
麻端记忆中忘不了的事太多太多,但在童年里有一件事是使他终身难忘的。六七岁时,记得是1957年的时候,他赖着要背洋丝瓜跟母亲一起到弄岛坝子的雷午街去卖,他只背得四五个。班岭山寨离坝子有20多公里,山寨人要下坝,一般以鸡叫为准,常常是天不亮就出发。母亲劝他不要去,他非要犟着去,可是到坝子卖了洋丝瓜回来走到半路上,他的双脚就肿得走不动了。还有很远的路程,还要翻山越岭,母亲又背不动他,母子俩只好走走歇歇。班岭寨一个叫脱石腊的中年男人赶上了他们,他从半路上一直把麻端背回家。由此,脱石腊便成为麻端最忘不了的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1966年10月他到班岭信用社当会计后,逢年过节不管有多忙,都要去脱石腊家看望,每年都要给他送衣服及一些生活用品。脱石腊去世时,麻端已是瑞丽县委副书记,他赶去吊唁,送给逝者家属1500元慰问费,这些钱当时可以买一头牛。
麻端在县城任职后,时不时乘车经过弄岛坝子的雷午街,每次都要下车步行,进到街子里看看,看看他当年卖东西的街边,找寻童年的记忆。那个地方已经成了一条宽阔的交通要道,每天人来车往,早就不是菜市场了。麻端对笔者说:“现在坐车,再回忆当年走山路的情景;现在有钱买菜,再回忆当年卖菜挣钱的情景,就意识到今天的这一切来之不易,心里就更珍惜,也更感激曾经关爱和帮助过我的人,思想上就涌出一股子回报人民回报社会的动力和意志。”
麻端还不满10岁,才刚刚读完小学一年级,就因家境贫困辍学了。他在家里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放猪、打柴等。稍稍长大一些,他就参加合作社劳动,付出体力挣工分,每个工尽管挣五六分,但总算给父母减轻了一些负担。劳动之余,他重拾课本在家自学,还去学校借书学习。1963年,刚满13岁的麻端成了寨子里唯一能用阿拉伯数字记数、能认字写字的人,社员们推举他当合作社的记分员。后来他又在户育文化站基建队做木工、泥工,直到1966年10月去信用社工作时,他已会木匠、泥匠,会盖土基房和砌砖墙。
早年当记分员时,麻端由于踏实、诚恳、好学,受到社员和领导的喜欢,大家又选他当保管员,管钱管物。他经常听老前辈讲一些革命故事和做人的道理。他当时认识的汉字数量并不多,但毛主席语录他背得许多。1968年3月,麻端被省里授予“学习毛泽东著作先进个人”称号。1967年,瑞丽县委领导杨悦到户育考察工作,他发现在信用社工作的麻端勤学好问,做事认真,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要向雷锋、焦裕禄同志学习,不为名不为利。杨悦短短几句话深深激励着麻端。他更加积极工作,苦活累活都干,他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好的。从那以后,他多次受到公社、县、州、省和国务院的表彰奖励。
麻端告诉笔者:“我从农村记分员进步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全靠党的培养和乡亲们的教育。我不骄傲,不忘本,爱母亲,感谢帮助过我的人,努力向好的学习,努力为人民服务。忘记根本的人和不爱母亲的人是谈不上无私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一个连给自己生命的母亲都不孝敬的人,谈贡献和为人民服务,那是扯谎。”
言谈中麻端多次提到母亲,是母亲教会了他刻苦努力和快乐生活。他还记得,他穿的第一双布鞋是14岁时母亲到弄岛街子上卖菜买的,那以前偶尔能穿双草鞋已是奢侈品了。谈起穿第一双布鞋的感觉,麻端记忆犹新,仿佛发生在昨天:“又暧和又舒适,再也不跌跌撞撞地把脚指弄得生疼。”家里第一次有被子的经历,麻端也记得很清楚。1967年,麻端在信用社工作近一年了,他把微薄的收入积攒起来给全家买了一床棉被。此前冬天的日子里,兄妹们偎在父母身边,几个人盖一条毯子过夜。遇到天气比较冷,就烤火取暖。艰苦的生活锤炼他坚强的意志。
谈到亲民和爱民的话题,麻端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时刻牢记的。以人为本,履职为民就是要求我们时刻为老百姓着想,掌握民情,了解民意,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人大代表离开群众是无法工作的,为人民服务却背离人民难免犯错误。我下乡无论走到哪里,找领导找职能部门是工作所需,但找了这些人以后,我要了解真实的详细的社情民意,还是要到老百姓中去,群众的信息才是原滋原味的。和老百姓交交心,说说家常,讲讲道理,他们认为你能和他们融在一起,真话就听得到。我在老百姓中收获的许多第一手材料,给自己的工作帮了大忙。我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的建议,都是对老百姓声音的归纳总结和提练。”
麻端谈到他处理民事纠纷时说:“在瑞丽县任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期间,瑞丽境内发生过一起景颇族群众围攻县公安局的事件。事因是一件小事引发的:有个汉族人在争执中用语言侮辱一个景颇族人,被辱的景颇族人邀约寨子里的同族人把这个汉族人家的猪、狗拉走,把房屋砸坏。这些传统遗留下来的‘拉事’旧习,影响了社会治安。公安部门出面解决,责令景颇族的当事人给汉族人家补房陪猪陪狗,景颇族们不服,来了一两百人准备围攻县公安局。我得知情况后及时赶到,告诉他们:你们本来就错,再也不能错上加错,不管是什么民族,违法乱纪的事都不允许做。言语不对侮辱人,我会劝他向你们陪礼道歉;你们砸别人的房屋还拉猪拉狗,十分错误,应该陪偿损失…… 经过说服教育,景颇族群众心服口服地散去了。”
还有一次,一个别有用心的人煽动景颇族,聚众数百人到潞西市闹事,那时麻端任德宏州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好几个景颇族老领导前去做工作,这些不明事理的人就是不听,认为人多力量大,哪个来也不怕。有位领导苦口婆心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他们竟然恶言相骂,还威胁说:“你一个汉族想来管我们景颇族的事,是不是想尝尝景颇长刀的滋味。”麻端赶到后,靠上前去说服制止,闹事者仍然不听劝阻,麻端就用景颇话对那位气势汹汹的为首者说:“真想干,你和我先干,不是有句话叫兵对兵将对将,要用刀还是拳?”对方本来就对麻端敬佩得五体投地,他想不到麻端会来,更想不到麻端会使这一招,羞愧难当,刚才的霸气一下子就泄去了。 (20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