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金龙的头像

唐金龙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8/21
分享

心系现代新昆明

出生在滇池岸边,成长于春城巷陌的满族汉子张建伟,历任中共石林县委副书记,嵩明县县长,中共西山区委书记,中共昆明市委常委,昆明市政协常务副主席等职,2006年1月当选为昆明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张建伟现还有一个职务是云南省民族学会满族研究委员会会长,他深爱自己的民族,对满族文化颇有研究。谈起满族的传统节日颁金节,他对记者说:“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将女真、谙申等民族统一命名为满族,从此,满族群众便将这一天视为自己的盛大节日(‘颁金’即满语,是‘诞生’之意)。从1994年起,每年农历的这一天,在昆明的满族同胞都要聚在一起欢度颁金节。”

张建伟不但深爱满族文化,对昆明本土文化也情有独钟。

建议修建昆明民族文化宫

昆明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了更好地弘扬昆明传统文化,打造现代新昆明文化品牌,不断提升中国昆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张建伟在昆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在呈贡新区修建昆明民族文化宫的建议。

他在建议中说,在呈贡新区建设昆明民族文化宫,能够体现新昆明的新形象、新品位、新风格。民族文化宫建成后,可以收藏珍贵的少数民族文物,举办昆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系列会展;还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会、美术作品展览和上演民族歌舞、戏曲等形式,展示云岭大地民族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向本土百姓和中外游客奉献独具云南风情的精神文化盛宴。

张建伟代表认为:“建设昆明民族文化宫,是党和政府关心少数民族成长,促进少数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具体体现;建成后的昆明民族文化宫,能更好地为昆明的民族文化事业服务,为全市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服务,意义十分重大。”

昆明市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土绍芳向记者介绍说,张建伟代表提出修建昆明民族文化宫的建议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及时采纳,“昆明民族文化宫”是“十二五”期间昆明市确定拟建的十大公共文化重点项目之一,拟建于滇池旅游度假区片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宫内建民族图书馆、民族节庆大厅、民族大剧院等设施,计划整体建筑占地127亩,总建筑面积8.114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05亿元。建成后的昆明民族文化宫将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中心。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城市,虽然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但是很少有节庆场所。拟建的民族文化宫内就设置了节庆大厅,能够为少数民族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提供理想的场所。

有媒体报道称,昆明民族文化宫的建成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各项交流活动和展览的举行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促进民族民俗文化交流。昆明民族文化宫还将为昆明市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以及经济建设服务,成为云南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

建议恢复重建文庙

“昆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文庙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我们一定要把它擦亮。”在2010年召开的昆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张建伟代表如是说。他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恢复重建昆明文庙的建议引发社会热议,拨动了许多昆明人的心弦,“恢复重建文庙”不久就被列入到新昆明建设的工程项目中。

张建伟在他书面提交的《关于恢复重建昆明文庙的建议》中这样写道:“始建于元代,坐落在昆明市五华山右侧的昆明文庙,是云南境内的第一座文庙。现存的昆明文庙占地面积17629.52平方米,是康熙29年(1690年)清朝地方政府建造的,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文庙是纪念孔子、发扬儒学的圣地,是云南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见证。在清代,每年农历8月27日孔子诞辰,当地文武官员都要前往祭奠;中华民国时期,昆明文庙一度作为民众教育场馆。1950年,昆明市文化馆设址于文庙,从此以后,昆明文庙一直是昆明市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文庙与昆明人结下了一种割不断理还乱的文化情缘。昆明文庙是一座中国园林式建筑,由于经历了漫长的风霜雪雨侵袭,旧有建筑不同程度受损,有的甚至遭受毁灭性破坏,虽然经过多次修缮,也仅仅是对棂星门、壁水桥和桂香楼进行局部处理,对匠心独具且风韵天然的碑刻、楹联、匾额等建筑却无回天之力,恢复重建昆明文庙势在必行。”

张建伟建议:恢复重建昆明文庙,不但要重振文庙的当年风采,还要将其建设成为集文化活动室、多功能厅、室内剧场、馆办老年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传习馆等为一体的国家一级文化馆,以此提升现代新昆明的文化品味。

昆明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重建昆明文庙。昆明市文化馆负责人介绍说,昆明文庙恢复重建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恢复传统文庙中轴线,保留棂星门、明伦堂和桂香楼等建筑;按原有文庙形态恢复大成殿、崇圣祠、魁星阁;为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建设群艺楼;由北至南依次布置崇圣祠——大成殿——大成门——泮池——棂星门;在传统的中轴线东侧,再形成一条平行轴线,由北至南依次布置群艺楼——明伦堂——桂香楼——魁星阁;在临人民中路的北侧开设文庙大门,依托正义路东侧开设文庙东大门。

2015年10月30日,昆明文庙恢复性修建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会会员张伟听说恢复重建昆明文庙的事,他撰文说:文庙是我童年的“百草园”,老昆明人对文庙的深情,不仅仅是感念那蕴藏在楼宇中的古朴建筑、绿荫下的一片净土,也是对祖祖辈辈文化气息的一种回味。斗转星移,斑驳树影下的文庙而今破旧不堪,令人伤感。人大代表张建伟建议恢复重建文庙让我欣喜,现在真的正式启动这项建设工程,我更是高兴。昆明文庙是一个文化圣地啊。远的不说,抗战初中期,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昆明文庙办过“营造法”展览;昆明大艺术家廖新学在文庙办过画展,教过学生;西南联合大学在这里办过夜校,朱自清等名人在这里讲过课;20世纪50年代以后,文庙先后成为省文化馆、昆明市大众游艺园、市文化馆、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和昆明群众艺术馆。总之,昆明文庙在社会文明进程中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可缺少的精神庙堂。恢复重建的昆明文庙将大大提振广大市民的精气神。”

2017年6月,昆明文庙恢复性修建项目一期工程竣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拆除了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八角亭,梳理出中轴线,在原址上恢复重建了大成殿以及大成门、崇圣祠、魁星阁等建筑,较好地还原了最真实的昆明文庙。

2018年7月,恢复重建的昆明文庙对外开放。

重新对外开放的昆明文庙游人如织。

在人大代表的履职生涯中,张建伟的关注目光并不仅仅停留在文化领域,他放眼远望,目及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

建议将昆明新机场命名为“昆明郑和国际机场”

2008年10月,昆明市人大代表张建伟向昆明市人民政府提议,将昆明新机场命名为“昆明郑和国际机场”,以此叫响郑和故里文化品牌,打造新世纪的空中丝绸之路。他得知,昆明新机场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批准迁建的唯一大型门户枢纽机场,将于近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规划,昆明新机场建成后将成为继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新白云机场之后的中国第四大机场,定位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张建伟预感到,若以“郑和”冠名,600年前郑和7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光辉历史,将赋予昆明新机场以特殊意义。他说:“中国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开道之作,如果获准‘昆明郑和国际机场’的命名,昆明郑和国际机场必将架通新世纪的空中丝绸之路。”

郑和是云南昆明人,600多年前,他7次率领无可匹敌的庞大船队劈波斩浪,远涉重洋,遍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为纪念郑和敢为人先七下西洋的开拓进取精神,国家已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海洋节。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600多年前郑和率领27000人的船队7下西洋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壮观场景得以精彩再现。

张建伟代表在他的建议中说:“昆明是郑和的故乡,郑和已经成为能代表昆明历史文化的一张世界级名片。作为昆明人,不仅因为拥有这样一位世界闻名的历史人物而自豪,还应当充分利用郑和在东南亚、南亚和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而开展相关工作,让世界认识昆明,让昆明走向世界。”

云南省已经确立了要将昆明市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张建伟深深地意识到,现代新昆明要走出国门,郑和无疑是一张最好的“名片”。

关于机场的命名,各地可谓五花八门,各行其事。不过,大多数机场是以地名命名,如昆明巫家坝机场、上海浦东机场等。有的机场命名独具特殊纪念意义,如云南腾冲驼峰机场。在国外,以人名作为机场命名早有先例,而且影响力都不小,如:法国戴高乐国际机场、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曼谷素旺那普国际机场、意大利罗马达·芬奇机场等。

有业内人士在回应张建伟关于将昆明新机场命名为“昆明郑和国际机场”的建议时认为,把昆明新机场定名为“昆明郑和国际机场”,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金融、信息、人力资源开发、公共服务五大平台,争创引领“10+1”区域合作示范城市,把云南建设成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现代新昆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尽管昆明新机场建成后命名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张建伟提出的将昆明新机场命名为“昆明郑和国际机场”的建议至今还被一些人好评。

建议将建筑垃圾科学处理再利用

城中村改造是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重要工程项目,涉及到昆明主城区24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336个城中村,面积达20平方公里,按计划将在5年内完成3800余万平方米建筑的拆迁任务。目前正在进行有序拆迁改造的城中村有80多个。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工程牵动着老百姓的心,更牵动着人大代表张建伟的心。此项工程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大手笔,让他担心的是,一旦出现建筑垃圾“围城”之灾,会给老百姓生活、城市建设甚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杜绝这样的不良后果发生,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荒郊野岭、施工现场等相关地带开展艰苦细致的调研,以期收获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良策。

张建伟代表在调研中发现,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和住宅小区规模化建设,伴随而来的是大量城市建筑垃圾急剧产生。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相关标准(每拆迁1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1到1.5吨建筑垃圾)和昆明市城中村改造计划,他估算了一下:昆明市5年内至少要产生4000万吨以上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体量之大、产生周期之短,让他忧虑。

张建伟察看到,对于建筑垃圾,昆明惯用的处理方法是:除了将垃圾中的废旧金属、木材、塑料等进行回收外,其余大量的混凝土渣滓、断砖碎瓦、沙石泥土等废弃物,都直接运往三环路以外的荒郊野地,采用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大量建筑垃圾被弃置于昆明市郊区,逐步积攒成一座座零乱不堪、面目可憎的垃圾山,正在对昆明市悄悄形成“围城”之势。

由于建筑垃圾不可降解、体量较大,零乱不堪,不仅要占据一些土地,还将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会影响当地景观和形象。建筑垃圾日益成为各地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绊脚石。

到底有没有较好的办法来解除城市建筑垃圾的困扰呢?张建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得知:在北美洲,一年要产生大约1.15亿吨的建筑垃圾,而这些垃圾75%被回收利用,有许多建筑商甚至要回收90%的建筑垃圾。在国内,邯郸市近些年利用建筑垃圾制砖,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围城”的顽疾,每年还可消纳拆迁类建筑垃圾约40余万吨,释放因放置垃圾而占用的土地160余亩,减少建筑取土24万立方米,由此节省耕地约180亩;由于利用建筑垃圾制成的砖是免烧砖,每年因此节省标准煤1.5万吨。

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和不辞辛劳地查阅资料,张建伟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昆明市城中村改造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而难以有效处理的实际情况,以人大代表的名义,于2009年年底向昆明市人民政府提出对建筑垃圾进行科学处理有效利用的建议。

张建伟在建议中说:“对于建筑垃圾,市人民政府应该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促使相关方面把处理和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条款写入房地产开发、城中村改造等责任合同书中;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商品砖、沙砾等新型建筑材料;鼓励和支持拆迁企业对建筑垃圾进行现场科学处理和回收;在道路、房屋等建设中,鼓励和引导大家使用由建筑垃圾制成的新型建筑材料。”

他还建议,在昆明市的四个主城区郊野设置建筑垃圾堆放处理场,对建筑垃圾进行科学处理,使之得以合理利用。他特别强调,对城市建筑垃圾进行处理,必须修建合格达标的建筑垃圾堆放处理场。建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选址符合城乡规划,取得相关方面的许可文件;绘制垃圾堆放处理场的场地平面图、进场路线图;配置相应的摊铺、碾压、除尘、照明等机械设备,完善排水、消防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科学有序的作业规程;制定建筑垃圾分类处置方案和对废旧混凝土、金属、木材等回收利用方案。

张建伟代表关于对建筑垃圾进行科学处理有效利用的合理化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昆明市人民政府积极行动,促成他的这一建议尽快得到有效办理。

2010年7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昆明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实施办法》和《昆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作方案》。

而今,昆明市的四个主城区都建起了建筑垃圾堆放处理场,全市每天处理上千吨建筑垃圾。原来人见人愁的建筑垃圾,通过一系列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处理后,其中的相当部分成为可资利用的砖块、沙砾等新型材料,既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又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7.28,2019.9.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