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滕建猛的头像

滕建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13
分享

文学需要怀着一颗虔诚之心


秋雨已经下了很多天,偶尔有暂停时,也布满了阴云,时刻都有下雨的可能。还没等到艳阳高照,天气却开始骤然降温,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点凉凉的感觉,反而是看到火,觉得格外暖和。面对一朵花,我无法精确地形容它的颜色、姿态,就像面对田里的水稻一样,每一粒饱满的粮食都经过了时间的淘洗,能否有一个好收成,还得有上天的庇护。出生在农村的我们,对土地和粮食有着深深的情感,总希望在收获的秋天里,能有好的天色,多收点粮食,最好是颗粒归仓。可是,天要下雨,谁也没有办法,人类终究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习惯了在早上锻炼一下,哪怕下雨,也想坚持跑完规定的运动量,出一身汗水,精神一整天,做事的效率也会提高。总喜欢在闲暇的时候翻翻书,偶尔也写上几笔。因为有这些爱好,又认识了一群人。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人们,相同的土地上,生活着类似的人们,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锻炼回来,打开手机,有一个未接电话,是县里面一个老作家打来的。回了电话,他问我今天有什么事。我说,今天主要是送亲戚家的两个孩子到廖家桥去上学。他说:“正好,我要去凤凰办点事,我马上坐车到盘信来。”认识这个老作家,全是因为文学的原因。我也从他身边的朋友了解了他的情况,一个对文学热爱到极点的人。文学是一份苦差事,在别人享受热闹的时候,却要独自面对孤独。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想要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本身就经历了太多苦难,如果不敢与命运抗争,就丢不掉锄头把。这个老作家无疑是五十年代中期敢于与命运挑战的人,从过政、经过商,特别是他亲手栽下的那片茶山,正用绿色托起了希望的梦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正是一代接着一代地干,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我们这代人正着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家家有手机,户户奔小康,汽车满地跑。最伟大的脱贫攻坚工程在这个时代奏响,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振兴奠定基础,实现中国梦。

难得可贵的,老作家从革命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并没有闲下来,而是想起写书。因为没有其它爱好,不喜欢打麻将,有大把的时间,本身做事又执着。到如今已经出版了好几部书籍,相当有影响力。可是,他并没有停下来的脚步,没有满足现状,依然不停地求索。于是,有了今天的凤凰之行。

提到凤凰,就一定会想起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想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句话来,想起神奇的湘西。记得在师范上学时,由于当年要参加高考,要把三年的课程挤成一年来学习,其中的付出不得不说是艰辛无比。所学的课文就有《边城》的选段: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读完小说的开头,便觉得这相比文字更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更像一位留着胡子的老人,像我们乡下的爷爷,在盛夏的夜晚,坐在树下的摇椅上,吱吱呀呀,和着温柔的月光,开口讲述了一个长长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伸手就能触摸得到。

这是一幅描述边风情的长轴画卷。湘西边境,也就一脚踏三省的地方,有一个名为茶峒的小镇。那里的人淳朴、正直、重情重义。在小镇外有一小溪,溪边有一白塔,塔下有一户依水而生的人家。祖父以渡船为生,孙女翠翠在水边无忧无虑地生长着,活泼、可爱又勤劳。祖孙二人的生活虽不富裕,却依然有滋有味。

茶峒有清山秀水、竖笛白塔,竹林深翠逼人,桃花酒飘香万家,有勤劳美丽的姑娘,有赛船凫水的能家……这里俨然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然而在这太多美好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接受那不可逃避的事实。

翠翠活泼可爱、勤劳善良她那颗纯净的心如水一样明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与好奇。但不知何时,翠翠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也许是因为那会吃人的大鱼,也许是因为偶然在河边听到的“不要‘碾坊’要‘渡船’”的言语,翠翠开始有了难以言说的心事。她茫然、她惊慌、她失措,那只山头黄麂此时也变成了一只乱撞的小鹿。直到她在梦中被歌声浮起,才可将心事寄托在虎耳草之中。翠翠啊,她“自负”又自卑,她不愿开口说出心事,却是那么渴望有人能从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读出她的心意。于是,她就这样等啊等、等啊等,失去了一个真诚却不幸错爱她的人,失去了一个至亲亦是唯一的亲人。老马兵早晚会回到城里去,即便不回去,也终究会先翠翠一步去往老船夫所在的那个世界。至于翠翠呢?也许她会守着爷爷的坟墓与这碧溪岨的渡船,独自终老;也许她会在某一个黄昏遇见某一个陌生的过渡人,之后相守一生;也许她会在不尽的等待之后心灰意冷,最终跟随老马兵回到城里,开始新的生活。而那条吃人的大鱼,“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谁知道呢。

老船夫的悲剧,并不同于翠翠那般令人心痛,却总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悲哀。他忠厚、质朴,经历了丧女之痛,依然要抚养可怜的外孙女。他撑了一辈子的船,渡了无数的人,讲了无数个故事,唱了无数支歌,懂得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或许他认为是他的不够负责,让女儿最终为情而死,才坚持无论如何都要为翠翠的幸福负责到底。那个可怜的孤雏,是他在这碧溪岨唯一的希望与坚守的理由。然而,他的坚持使他由“忠实地活下去”变成了“勉强笑着”“把手搓着”“到会做作”“为人弯弯曲曲”,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果。也许是他太过宽容,才得不到他人的包容;也许是他太过细心,才因思绪过多而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时机;也许是他太过慈爱,才始终矛盾不知如何开口;也许是他太过顽强,才会次次失机处处碰壁。我一直在想,老船夫究竟为何而死?难道仅仅因为“发痧”,老人病得太重?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那场令翠翠“吓怕”的暴风雨,击垮的不仅仅是屋后那座白塔,亦是击垮了老人心中最后的信念。而一个丢了信念的人,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意义?

那条吃人的大鱼,还会不会回来?“永远”有多远?“明天”又是哪一个明天?没有人知道。那善于泅水的鱼,是淹死在了水里,还是远走他乡宁可四处流浪?亦是无从得知。爱,有愧于因爱而逝的手足;不爱,自己却又不甘接受那碾坊成为一个重利轻义的无耻之徒。也许,对于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饱受折磨的二老,离开茶峒才是他最好的选择。他的内心经历了我们无法想象的挣扎,他不愿有负于任何人忙于是他选择了违背自己的心,选择在另一方土地,默默祝福所爱之人,一生喜乐安康。如果可能,我希望下一世,就在这碧溪岨,他和翠翠可化作那碧溪与白塔,彼此守候。也许会因为暴雨短暂分离,而下一次相遇,又是晴空万里、碧箫瑟瑟。就这样相望相守,直到时间尽头。

屋后的那座白塔,出现在故事的开头,消失于故事的结尾。它是翠翠的象牙塔,翠翠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玩耍,在这里做梦,慌张时也藏入这塔中。对于翠翠来说,白塔可以给她的是亲人般的庇护,来到这里,便可以远离世间一切喧嚣。白塔是老船夫信念的象征,也许是因为它像老船夫一样守护着碧溪岨,守护着翠翠,所以当老人的信念崩塌时,它才会随之一起倒去。至于茶峒的居民,我说不清楚白塔对他们的意义。大家在帮助翠翠料理船夫后世之后,“每个人来积德造福”重新修好了白塔。也许白塔是一种信仰,是茶峒人淳朴、善良的品质的象征吧。

读《边城》的选段,也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想法,便在笔记本上写下来,一是做读书笔记,二是为了考试,或者是打发那紧张的时间。每每到了凤凰,就会回忆起那《边城》的点滴记忆。

天空飘着秋雨,凉意袭来,凤凰古城行驶着来自各省的汽车,我穿的衣服属于典型的二四八月,里面一件短T恤,外面一件夹克。刚一下车,就有一丝冰冷的感觉,好像提前遇上了冬天。我们找到一个大地方,把车停下来,便直奔沈从文墓地。别人都是为了看风景,而来到天下凤凰,体验古城小桥流水,那河那水那人家。我们却是怀着对文学的一颗虔诚之心,来瞻仰沈从文先生。沈从文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出生在凤凰,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举世闻名。对于心中有文学梦的人来说,总是把沈先生当成心中的偶像。特别是湘黔周边的作家,更是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百度的时代,沈老先生用朴实的语言,展示了一个多彩而又神奇的湘西。对于凤凰古城来说,到过的次数太多了,还是说不出它具体美在哪里,只能是心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而已。这方水土给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无穷的财富,随便一个小房子就是招财进宝的门面。

从停车场出来,我们有点迷失了方向,顺着一条铺着赤色岩板的小巷子往里走,路过一个路边菜市场,所卖的东西与我们县城里差不多。这个季节,水果最显现的是地萝卜,还有未红的青柑橘,最具特色的是腊肉。由于肉价颇高,看到肉一般是不敢问价钱的。取之于山林的枞树菌,格外地吸引路人和游客的眼球。雨越下越大,不是春天的那种牛毛细雨,而是连绵不断的秋雨,仿佛是故意考验我们的诚心。

走着走着,不见山,不见河,只有依山而上的公路,以及鳞次栉比的商铺。老作家:“方向肯定不对,应该在沱江下游,没看河,就说明走错了。”我们停住了前行的脚步,向一商店老板打听。老板说:“我到这地方不太久,也不熟悉这里的情况,你们可以用百度地图呀。”我赶忙掏手机,找到高德地图,导航前往沈从文墓。由于巷道太多,天又下着雨,老作家还是不放心,招手问了一个跑三轮车的师傅。师傅说:“你不坐我车,我不会告诉你的。”我们迫于无奈,按照导航原路返回,遇上一个在路炒板栗的大姐,顺便问了一句。大姐微笑着说:“你们是走沈从文故居呢?还是墓地?”我们回答是墓地,她便给我口述了一张路线图。我们又从刚才的石板路走进去,沿着小巷子穿梭,一边看地图,一边看路。走出800多米,听到河水哗啦啦的流淌声,让我们坚信这次方向找对了。沿着河堤一直向前,猛然抬头,才发现来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虹桥。穿过虹桥,从左侧向下绕道而行,来到沱江的对岸,沿着悠长悠长的巷道一路向前。雨快把我们淋透,心中的热情丝毫未减,反倒是这样的阴风冷雨洗刷了我们身上的尘埃,不是为了眼前的风景,而是追求心中的风景。出了巷道,来到河堤上,江边的柳树上删满了木制的小游船。或许是游客偏少,也或许是天气偏冷,坐船的人并不多,有的船家躲雨去,有的斜靠在船上,两两相对,摆起了龙门阵。冒着雨,走了大概两公里,看到右手边有一片山,百度语音提示此行的目的到了。通过石碑上的文字,大概对沈从文先生墓有了一个了解,属于省级文物保护位。沿着石子小路上行,山上的小溪顺流而下,来到先生碑前。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我们站立在石碑前,心中默念,怀着无比崇敬之情,鞠了三个躬。生活需要仪式感,文学也需要仪式感。

老作家:“心中落下了一块石头,了解了心中的一点愿望。”我从一个身边作家的身上,看到了文学的力量。老有所乐,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乐趣。文学是需要传承的,如果一代接着一代地追求,总会打拼出一片天地来,活着需要传奇的故事,死后也需要延续传奇。并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活在人间的那些精神,早已流淌进人们的血液里,可以称之为灵魂。

瞻仰先生完墓地后,我们匆匆离开。老作家是一个节俭的人,每次出门都舍不得花钱,他也理解每一个的人的艰辛和不易。 

回来的路上,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车子在高速路上奔驰,我们一路畅谈,感受着时代的变迁,一个国家的伟大是要用发展变化来体现的。咱们家乡属于贫穷落后的地方,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撕掉了千百年的贫困标签,变化日新月异。值得我们书写的地方不胜枚举,只要我们愿意,每一个村庄的蝶变都是一本厚厚的书籍。

一场连绵多日的秋雨,打湿无数人的眼睛。在时间的缝隙处奔跑,我们懂得土地、粮食、饥饿与节约的关系。我们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以国家的名义缅怀烈士,就是不忘过去。

时间可以过去,历史不能忘却。71年的风雨兼程,71年的艰苦奋斗,71年的沧桑巨变,71年的慷慨激昂,铸就今日中国的辉煌。71年,既是一圈漫长的年轮,也是一个国家成长的足迹。当我们享受着美好时光之时,此刻,士兵正冒着风雪站岗;此刻,农民正顶着烈日收割庄稼;此刻,工人正踩着机械加班生产产品;此刻,医生正握着手术刀挽救生命;此刻,科学家正敲着电脑攻克技术难关......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和平不会祈祷而来。世界并未平静,当我们划着手机自由书写之时,有人在硝烟中失去了生命。今天的中国,需要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接续奋斗,添砖加瓦。感慨当下,也憧憬未来。我们要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属于我这个时代特有的故事。

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下一页是什么。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往后翻,也只能不停地往后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